正文 第四十五章(1 / 3)

企業及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在他們問世之際便同步而生,且伴隨於他們整個發展過程,沒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是不存在的。然而,這中間的確有著一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不自覺到自覺,由不明晰而明晰的過程。非但浙江民營企業如此,國際上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成熟,也是20世紀90年代的事情。所以,對浙江個私經營者前20年發展中社會責任的各種表現,不過依循其應該履行的主要責任,加以對照、分析而已。浙商群體真正明確概念、有章可循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尚在起步之中。(一)理論與觀念的明晰自20世紀80年代個體私營經營者發跡以來,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基本沿襲著遵紀守法,善待內外,為社會做些好事的傳統套路,尚無明確的製度和理論尺度。21世紀初,國際上成熟企業社會責任理論進入中國,為企業界逐步認識、接受並參照實行。由此掀開塑造企業社會責任的新篇章。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CSR)的概念源自美國上世紀20年代。2006年歐盟企業社會責任聯盟正式成立,同年中國CSR聯盟在北京掛牌。CSR被世界認同的背景是:①連續不斷的企業醜聞;②經濟急速的全球化;③巨大企業的出現;④消費者行動的變化;⑤各種信息溝通活動的增加;⑥社會責任投資(SRI)的出現。企業社會責任定義主要是:企業不僅要追求經濟利益,而且還要承擔社會責任,不隻停留在遵守法律的層麵上,還必須以有利於市民、社區及社會的姿態,通過對於“經濟”、“環境”和“社會”問題全麵平衡的處理,使經營或事業獲得成功。當代浙商:從配角到主角之路/1978-2008半個多世紀以來,CSR的實踐隨著企業活動的進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內容逐漸擴大、延伸及多樣化,被稱為一種“責任發展的理論”。參照馬斯洛的欲求階層理論,CSR把“遵法的責任”作為最低層次的責任,然後按順序向“經濟的責任”、“和社會共存的責任”及“社會貢獻責任”發展和演化。在現實社會中,大企業往往強調和重視社會貢獻及公益事業,而中小企業主要以遵法責任和經濟責任為中心。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責任內容的多元化和階層化也在不斷地擴大和發展。比如“遵法的責任”的內容,隨著新法律的製定而擴大範圍;“社會貢獻責任”隨著社會環境的改善需求而加強。工業社會初興階段,滿足市場的需求可以說是判斷企業興衰好壞的一個基準,市場對企業的要求是提供高質量、低價格的商品。但隨著全球化、多樣化等經濟、社會、人文等環境的變化,外部環境對企業的要求日益嚴苛。企業如果僅僅提供商品和服務而不關注自身對社會共存的影響,就不能滿足包括市場在內的更多的利益關係者、資源環境等所強調的需求,從而不利企業的生存。由於CSR活動的開展和普及,有關CSR的基準和規格也不斷建立和完善。這其中有國際基準,也有各個國家自己製定的基準和規格。這些基準和規格隻是指導企業在進行CSR活動時作為參考,尊重企業的自主性,並沒有法律的強製力,但已經有很多企業在按照相關的基準和規格在實施企業的社會責任活動。

聯合國(UN:UnitedNations)內容:由9原則構成,具體如下:人權原則1支持、尊重和保護國際上宣布的各項人權;原則2企業應當確保不成為侵犯人權的共謀。勞動原則3企業應當支持結社自由並切實承認集體談判的權利;原則4消除一切形式的強迫勞動和強製勞動;原則5切實消除童工現象;原則6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環境原則7支持對環境問題采取預防辦法;原則8積極推動對環境負起更大的責任;原則9鼓勵開發和推廣有利於環境的技術。SA8000社會責任說明(SocialAccountability8000)發行時期:1997年10月(2001年改定)製定組織:美國經濟優先度調查會認證組織(SAI:SocialAccountabilityInternational)內容:由9個主要部分構成:①兒童勞動;②強製勞動;③健康和安全;④結社的自由和團體交涉;⑤差別⑥懲罰;⑦勞動時間;⑧報酬;⑨管理係統。HM3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發行時期:2007年5月製定組織:中國浙江華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個係統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各有關組織製定的企業社會責任條款原則內容大同小異,不外乎三部分:經濟、環境和社會。包括法律遵守、消費者保護、環境保護、勞動、安全、衛生、防止腐敗、人權、社會貢獻、國際貢獻各項內容。以中國企業現狀來看,把企業社會責任分成以下六個方麵的內容更易理解並遵循:(1)經濟責任:企業要根據市場的需求,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這個過程中,為勞動者提供就業崗位,實現利潤目標,推動經濟發展。(2)遵法責任:企業要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依法經營,照章納稅。自覺遵守市場規則,公平競爭,誠實守信。自覺維護知識產權,不搞假冒偽劣,尊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3)維權責任:企業要尊重職工的合法權益,規範和履行勞動合同。改善工作環境,保護職工健康和安全。執行工時和工資標準,按時發放工資,妥善處理勞資關係,建立企業誠信。(4)環境責任:企業要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的責任,生產的產品要符合國家的環保標準,不違法排放汙染物,保護生態環境。改革粗放式經營,走集約式經營的道路,減少對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依賴,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通過技術創新,大力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積極參與建設節約型社會。(5)社區責任:企業與社區有著天然的聯係,良好的社區環境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企業要為社區建設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與社區建立親密的“夥伴關係”,增強企業與社區的凝聚力和互動效應,推動社區的發展。(6)公益責任:企業要通過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和社會貢獻活動,來提升自身的社會價值和公眾形象。通過扶貧濟困和誌願服務,減輕貧富兩極分化,緩解社會矛盾,創造和諧的社會人際關係,是企業發展公共利益所必須的投入要求。六個方麵的“社會責任”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社會責任,即作為倫理底線的、必須遵守的合法性和強製性規定,屬於社會的正式製度安排範疇,體現為對消費者、債權人以及所有相關人士的法律責任及起碼的道德關係。

二是企業內部社會責任,即應該踐履的市場性和道德性規製,屬於社會的準正式製度安排範疇,體現為企業整體及全體員工的企業倫理責任。三是企業外部社會責任,即企業對社會、對自然環境所承擔的自律性規製,屬於社會非正式製度安排,體現為對賴以生存的社會和自然的道德倫理責任。第一和第二個層次表現為企業的“法律責任”,這是企業的立身之本,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第三個層次表現為企業的“貢獻責任”,或可視為“誌願責任”,是提升企業社會價值的重要載體。一個優秀的企業不僅要實現經濟效益,更應懂得提高社會效益。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全球開始興起聲勢浩大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1997年,全球第一個關於企業道德的自願性國際標準--全球社會責任標準體係出台;1999年,美國推出“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2001年,澳大利亞推出社會信譽指數;2002年,聯合國推出呼籲全球企業界遵守社會責任的《聯合國全球協約》。“社會責任”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商業慣例和企業家精神的重要內容。因此,是否履行社會責任正成為企業能否進入全球市場的基本資質。沃爾瑪、家樂福、通用電氣等超過50家跨國公司巨頭訂單中均附有社會責任條款,要求企業必須通過社會責任的審核才能進入電子訂單係統,許多企業因為不合要求而被取消了供應商資格。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社會責任”已成為企業家和企業發展的另一個“市場指標”。結合我國實際,CSR的推廣更有一層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是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而企業社會責任在理念上與其一致。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理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開展環保和社會貢獻活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企業社會責任活動近年在先進國家得到了很快的發展並有迅速普及之勢。在我國還剛剛提起,企業在這方麵還存在著很多片麵的認識,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活動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負擔,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所以還談不上自覺主動,也遠遠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企業家應認識到,如果真正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活動,會給企業的長期發展帶來諸多好處:①有利於組織持續、穩定成長;②贏得政府和社會的信賴;③全球化市場上企業競爭力的增加;④有效的遵法手段;⑤與社區社會的協調;⑥易取得社會責任投資(SRI)。企業社會責任理論體係在中國,正進行著一個為企業家消化、認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旦完成,無疑會對企業及企業家的健康成長產生質的提升,浙商在這方麵又一次走在全國前列。(二)浙商社會責任倡議書雖然國際上已產生詳備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但對中國企業家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本世紀初很多經營者還把履行社會責任與提升企業競爭力對立起來:一是隻看到社會責任行為給企業造成的金錢成本負擔,而沒有看到自身和社會的相互依存關係,沒有看到當很好地履行其社會責任時往往會贏得社會的良好回報;二是將社會責任視為可有可無的行為,將“社會責任”與公益活動相混淆;三是認為承擔社會責任是大企業的事情,小企業的目標就是追求經濟效益,還沒有到承擔社會責任的時候。

2002年之後,浙商在新一輪發展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方有了覺醒。研究者曾對浙江省30家大型民營企業做過分析,開始時基本都是不自覺的,但在履行了社會責任之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有提升,方才進入自覺地承擔和履行階段。很多企業因這個轉變產生質的飛躍,提升了企業的內部凝聚力和外部競爭力,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有了榮譽感,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對該企業更加關注,企業與社區、社會的關係融洽等,使浙商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有了更多的共識。第一,浙商履行社會責任更好地適應了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社會責任運動已在全球廣泛開展。國際社會責任運動的推動方式,主要以社會責任標準作為其實施和驗證的工具和手段。SA8000(社會道德責任標準)、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係列標準)以及ISO14000(環境管理體係),再到OHSASI800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培訓體係),都從不同方麵涵蓋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從行業看,受影響最大的是紡織、服裝、製鞋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在生產條件、生產安全、員工的職業健康和權益保障等方麵問題比較突出。浙商要參加國際市場競爭,就要適應國際競爭形勢,把握先機,檢查企業是否履行了公認的社會責任,成為“企業公民”,從而以更強的競爭力迎接新一輪的世界性挑戰。第二,浙商履行社會責任可使國內市場經濟的環境改善。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采取“打擦邊球”的辦法,鑽政策的空子,這在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下是被認可的。但隨著國家建立健全了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強了監督與管理,就是要保證各行各業健康和有序地發展。浙商必須加速轉變觀念,規範經營行為,遵紀守法。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和內在要求,不遵循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企業就要被淘汰。第三,浙商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經曆了以環境惡化、資源破壞、能源消耗為代價的迷途之後,應該深刻反省,社會責任是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是維護企業長遠利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互利”行為,不僅僅是付出,同時也獲益多多:調整了企業與社會、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於調整企業與消費者的關係,使公眾了解企業,提高企業的知名度,樹立可信賴的企業形象;企業內部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激發了員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勞動生產和經濟效益。在如此認識的基礎上,浙商開始向提高產品質量、樹立企業品牌和實施社會貢獻提升。浙江省經濟貿易委員會2005年的報告指出,全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總量持續擴張,增長速度放緩。二是結構逐步調整,三產比重增加。三是質量明顯提升,增長方式轉變,由塊狀經濟向品牌經濟發展。四是社會貢獻提高,促進和諧發展。省工商局2006年度的《浙江省民營經濟發展報告》中,專門總結、表彰了企業社會責任表現:以經濟主體和社會主體的雙重構架為引領,做經濟建設和社會責任的生力軍,是我省個私民營企業新一輪發展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