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助教育、扶貧築路、賑災救災、安置就業等方麵,充分展示了我省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一是參政議政意識顯著增強。目前,全省個私協會會員中有縣以上人大代表4066人,其中省級以上人大代表82人,全國人大代表14人;縣以上政協委員2900人,其中省以上40人,全國政協委員4人。二是熱心公益事業扶貧濟困,關愛社會能力顯著增強。2006年,全省有10.22萬個體、私營(民營)會員直接奉獻社會各類捐獻3.88億元,其中賑災捐款7318.2萬元,扶貧助學捐款2.06億元。近幾年來,甘肅浙商自發捐助了3000多口象征生命之井的水窖。2006年9月,杭州道遠化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裘德道出資1億元設立蕭山慈善總會道遠慈善分會,重點資助白血病患者,創下我省慈善史上單筆捐贈金額和單項救助標準的最高紀錄。在11月舉行的浙江首屆慈善大獎頒獎典禮上,民營企業成為浙江慈善公益事業的“主力軍”。50名個人獎中有40名民營企業家,占了80%。三是關注民生,奉獻社會責任顯著增強。個私民營企業積極參加就業再就業服務周活動,全省共組織民企招聘156場,參加招聘企業8044家。一大批民企踴躍參與“經濟顧問”聯村活動,擔任農村“經濟顧問”,實現工農合作共贏,通過民營經濟“帶出去、返回來、聯起來”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機製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隨著浙商對於“企業公民”身份的不斷深入的理解和履行,他們對“社會責任”以及“和諧”的理解不斷地深刻而豐富。在2006年6月3日開幕的“2006浙商大會”上,發布全社會第一份“社會責任”獎。浙商“社會責任”獎項的評選標準除了企業納稅多少以及捐款多少等條件外,再根據勞資關係、環境保護、社會公益活動以及納稅、就業等多項數據的權重關係來綜合評定。其中勞資關係、環境保護以及社會公益活動所占權重突出,對環境保護方麵有疑問者實行一票否決製。組委會共設四個社會責任獎項,即:2006浙商社會責任大獎;2006浙商社會責任特別獎;2006浙商社會責任獎;2006省外浙商社會責任獎。獲得2006浙商社會責任大獎的有郭廣昌、宗慶後、丘建林、王振滔、樓永良、朱張金、沈國軍、樓國強、蔡開堅、淩蘭芳等人;獲得2006浙商社會責任獎的有趙治輝等15人;獲得2006省外浙商社會責任獎的有陳旭榮等11人。在2007年度浙商大會上,絲綢之路集團公司董事長淩蘭芳說,浙商要實現“三個轉變”。第一,要完成財富浙商向人文浙商的轉型。也就是從逐利群體到積德群體一個蛻變性轉型。改革開放之初,一批勇闖天下的浙江人在黨的富民政策下做生意辦企業,非常難能可貴。一路走來,以創造財富作為激勵自我、成就自我的指標。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以回報社會、貢獻社會作為提升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尺度。第二,要從地域浙商轉型為天下浙商,以天下為己任。“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蒼生,時時縈懷,國家民族台海歐美都在關注之內,要有一顆“憂天下”的赤子之心。
在今後的發展中把“敢為天下先”的爭先魄力融入“甘為天下勞,願為天下苦”的自覺奉獻精神中去。當初闖天下而苦,今後憂天下而苦,那麼何時而樂呢?奉獻之際即為樂,苦中寓樂。第三,要完成境遇浙商向境界浙商的轉型。浙商從湧現到成長,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這個民辦民營民有民享即民本經濟的當代創業群體,是一股與改革開放、發展崛起等具有曆史意義的主題詞並存的鮮活的動能的創新力量。到了今天,這個群體應該而且可以創建出具有“自為自奮”的思想境界和生存境界,從追逐利益、追逐功利提升為追求理想、追求完美;應該把多年辛苦積聚的資源,通過企業家創造性的整合,帶動更多人群更多地區富強起來,積德而散財。如果利用強勢處心積慮壟斷資源,阻礙他人發展削弱社會公平,那他不是浙商是奸商。高境界的浙商是德商,伴隨他事業的是品德、品質、品位、品牌。最響亮的品牌是企業家的道德。而企業家的道德核心是誠信。誠信的本質是自然而真實,至高的境界!真正的浙商更看重的是價值觀,而非財富。以“科學發展與浙商責任”為主題的2007浙商大會推出的關於社會責任的係列評選,在更大範圍內得到了浙商的大力支持和踴躍響應。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此次評選通過4次嚴格審核,從自行申報到初審到複審到終審,最終評選出50家獲獎企業,其中榮獲“2007浙商社會責任大獎”的有10家,“2007浙商社會責任單項獎”22家,“2007省外浙商社會責任獎”14家,2007“浙商社會責任特別獎”有4家企業(國有或者國有控股企業)。評審專家之一、省工商聯副會長鄭明治說:“我們以前對於社會責任的理解還是聚焦在一些基本的企業責任上麵,比如說納稅、慈善捐助和解決就業等等。但是今年的責任獎獲得者以他們的身體力行給我們更深刻地詮釋了社會責任的意義。”在2007年浙商大會上推出的《浙商社會責任倡議書》,表明浙商轉型已經邁入一個新階段,正從“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轉變,浙商開始塑造新的社會形象。全體浙商向社會鄭重承諾:(1)改革創新,做強做大。把企業做強做大,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創造更多的財富,是浙商的天職。天職在肩,唯有不斷進取,不斷改革,不斷創新;唯有遵循規律,科學決策,健康運營;唯有技術創新,製度重建,文化再造;唯有掌握核心競爭力,勇創屬於自己的、民族的品牌。(2)關愛員工,誠信守法。商道即人道,賺取人心比賺取金錢更重要。關愛員工,培養員工,維護員工的權益,構建“和諧企業”。誠信守法,遵從商業規則,規範納稅,維護消費者以及所有與企業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做一個負責任的企業。(3)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企業是環境裏的企業。企業賺錢,要“取之有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企業必須自覺承擔的責任;治汙減排,降低能耗,是企業應該努力做到的基礎“功課”;與自然為鄰,交自然為友,是企業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地球隻有一個,她是我們唯一共同的家園。(4)扶貧濟困,熱心慈善。
個人財富過多,會成負累,會奴役人性;熱心扶貧濟困,就是為自己“減負”,就是給自己“治病”。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總比索取帶給人更大的幸福。財富積累再多,並不給個人價值增加幾分;樂善好施越多,則個人實現的價值越大。超越自我,從“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轉變,從企業家邁向慈善家。(5)修身立業,傳承文明。浙商精神名聞天下,但我們不可自滿、自傲。善於學習,修身養性,塑造品格,才能長久立業助天下。浙江文化,工商優先,義利並舉,先義後利,天下浙商有責任在科學發展的大潮中創造出新時代的商業文明,有責任成為傳播新商道的使者。承擔社會責任意味著更高的成本投入,但隻有當企業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相一致時,企業發展才有持久的競爭力。浙商在轉型,浙商在超越。哪裏需要有人承擔社會責任,哪裏就有社會責任感的浙商群體。天下浙商,一起努力,讓我們的企業更健康,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讓我們的國家更富強!讓浙商成為一個最富有社會責任感、最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和商人群體!論及《浙商社會責任倡議書》產生的動因,汪力成說:浙商發展到現在不能再單純地用“草根經濟”來稱呼了,浙商已經由會賺錢變為依法賺錢,相當多的浙商已經進入一種“道德經營”的階段,對自己、對企業承擔的責任提出了更高的標準。丁磊說: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幾年是大環境、主流聲音。企業的社會責任,不能局限於贏利能力、收入、解決就業這些問題。今天很多企業已經過了溫飽階段,企業應該考慮對中華民族發展的責任。我們開始以自己在行業中的力量,推動對社會有利的事情。我認為企業要講社會責任,首先要善待員工,才能樹立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王水福說: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是為了國家更富強,社會更和諧,企業更健康。2006年,我們公司公布了浙江民企首份《社會責任報告》,讓社會來監督自己的企業,讓員工來約束自己,使他們認識到工作不僅僅是賺錢那麼簡單。我們公司的人均工資沒有超過10萬,但人均納稅額已經超過了10萬,員工中很多是外地人,他們回家時可以驕傲地說:我繳了10萬的稅了。李書福說:慈善事業是企業社會責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吉利集團曾經給中國教育基金會捐了5000萬,讓基金會捐助給那些需要資助的貧困學生。我想這些學生將來肯定是非常有責任感的人,因為他們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愛。從這個意義上講,與其說企業在盡社會責任,倒不如說企業在傳遞社會責任。王均金說: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必須的,首先它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同時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比如2000年的時候,均瑤集團開展了西部支持計劃,幫助三峽移民養牛。後來我們覺得先進觀念、思維的引進對西部來說更重要,又設立了1000萬的西部計劃獎勵基金,鼓勵人才西進。通過倡議書的形式,浙商把個人和企業的行為,演化為更大範圍的社會行為,“如果大家都來這樣做,我們一定能夠做更多!”很多獲獎浙商表明了這樣的心聲。《浙商社會責任倡議書》是全國民營企業第一份正式的企業社會責任宣言,它的誕生,乃是浙商社會人格成長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