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2 / 3)

魯冠球2008年9月22日在構建“信用浙商”的過程中,浙商格外重視著名品牌的打造,逐步驅散了“浙江貨”聲名不佳的陰影,越來越多地躋身於名牌產品之列:方太、娃哈哈、蘇泊爾、波導、雅戈爾、杉杉、報喜鳥、博洋、康奈、奧康、萬向、大紅鷹、利群……2007年,浙江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公布的浙江名牌產品名單顯示,全省556個產品被認定為2007年浙江名牌產品。其中數源彩色電視接收機等工業產品409個,貢牌西湖龍井茶等農業產品133個,歐冶牌刀劍等傳統文化特色產品8個,恒風牌出租車客運服務名牌1個。在名牌產品中,浙江省還首次認定大唐襪業、永康五金、紹興黃酒、嵊州領帶、餘姚榨菜等5個區域性產品為浙江區域名牌。省工商局於2007年底總結近5年來全省民營企業的發展態勢中寫道:品牌經濟引領競爭能力顯著增強。民營企業正步入從定牌加工走向創牌製造,從注重仿造、仿冒走向重視品牌、研發,從外加工合作步入聯手打造區域經濟品牌的良性循環。民營企業爭創馳名商標、以品牌引領發展的意識顯著增強,品牌數量和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全省累計注冊商標約29萬件,境外商標注冊累計達1.6萬件,是全國境外商標注冊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21件,累計認定省著名商標1586件,知名商號524個,民營企業均占90%以上。全省專業商標品牌基地達32個。塑造“信用浙商”的形象與聲譽,一個重要方麵即是“信用品牌浙商”的誕生,以自己的聲望、行動發出強大的輻射力,使群體、社會響應。創意產業商人朱仁民就是這樣一個典範。朱仁民,首先是一個文化人、一個畫家、一個作家……然後才是一個文化“商人”,一個文化創意商人。生而有幸,他的外公--中國美術學院前院長潘天壽,舅舅--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家族的基因與環境對於一個文化人、畫家、作家朱仁民的成長起了重要作用。除了自身的天賦之外,那種勤勞、拚搏和回報祖國的心態和社會責任感更促使他成功。從4歲開始學繪畫,以高分報考中國美院,隻因成分不好未被錄取。他從無氣餒,一直默默耕耘,從國畫、油畫、版畫、連環畫、書法到雕塑、建築、景觀、電影、哲學、文學等,在每個領域均有出類拔萃的成績,國畫、油畫、雕塑等作品更為強項,多次獲得大獎。在創作一幅300米長的巨畫時,從高空跌落致癱,在普陀山的隱修庵中躺了近6年,在被判終身殘疾的“死刑”後奇跡般的康複。為了實現自己的信念和藝術追求,又輾轉到海外教繪畫、辦個人畫展,曆經12年,行走三大洲15個國家和地區。苦難的經曆和“遊藝”的生活,使他的藝術思想和獨特風格進入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朱仁民還是“商人”,他說,之所以選擇回浙江發展,除了發現賺錢的商機之外,這塊可以給自己施展宏圖和才華的天地裏,還有個至關重要的平台:一批可共同創業的浙商。1992年,他成為第一個把國外的景觀設計介紹到國內來的人,填補了行業空白。他成立了杭州潘天壽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和發展,全院淨資產約2個億,每年設計工程量約20個億,營業收入幾千萬元。

還有一支近200人的專業隊伍,成為國內這個行業中品位最高、規模最大、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好的一個企業。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賺回來的錢除了支付正常的費用之外,利潤全部用於三家藝術公益機構。1995年,朱仁民花了10多萬元在舟山普陀買下蓮花島,先後投入幾千萬元進行建設與藝術創作,他用雕塑、繪畫、建築、景觀等藝術手段,經過15年的創建,使該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大地藝術作品,有形資產超過1億元。20多年間,他免費教學,為舟山漁村培養藝術人才;菱湖藝術家村和潘天壽藝術沙龍也都是免費對外開放;他還建立了海島、鄉村、都市三個不同區域、不同層麵的無償提供貧困藝術家宿食的創作場地。他的獨創、他的壯舉、他的“烏托邦”文化藝術創作天地,是他創造大地藝術作品和生態環境作品奇跡的根基。朱仁民是浙商中最有錢的文化創意商人之一,他的個人淨資產已超過億元,公司的年收入有幾千萬元,他的一幅畫作在2007年底西泠拍賣公司的拍賣會上拍出了27萬元。但他也是浙商中一個沒有錢的商人,因為他每年要支付一支近200人的專業藝術員工隊伍的工資,以及和海島、鄉村、都市三個公益藝術機構的費用,還要養一批免吃免住的藝術家,並進行一些新的公益藝術投入。直至今天,他在創造精神與物質財富的過程中,還在曆經千辛萬苦,還在遭受各種各樣的磨難,這些隻有“上帝”才知道。但是朱仁民又是一個最幸福的人,他的作品把自然生態與心靈生態融合到一起,成為這個時代富有特色的藝術作品。(二)多方回饋社會浙商經過30年市場經濟風風雨雨,走過坎坷艱辛的創業路程,逐步形成新一代的商幫。不少業外人士這樣認為:發展起來的浙商有遠見、有社會責任感,能賺錢也知道為商不僅僅是為了錢,在賺錢的時候也幫助別人賺錢。浙商賺了錢,積極捐款支持落後地區、弱勢群體、慈善機構、教育事業及災區的發展,從“功利”到“公利”的轉變,是浙商社會責任感的提升,進而萌發社會使命感。浙商承擔社會責任、回饋社會的早期亮點是大規模支持西部發展。上世紀90年代末,響應國家號召走出去加快發展,同時支持西部,這是一個飛躍。支持西部的第一次大行動是資助教育。南存輝說,“我投得不多,差不多一個億”;均瑤集團為西部的大學生設立了一個獎勵基金,他們的觀念是,幫西部精神脫貧同樣重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震中廣元是浙江與西部對口支建地區。記者從省政府應急辦了解到,浙江省對口幫扶四川省援建的51所希望小學和4所中學教學樓,除青川縣5所希望小學有不同程度損壞外,大部分保持完好,沒有一名學生在大地震中死亡。這表明,浙商在援建中對質量和聲譽的注重。進入新世紀後,更多的浙商把企業辦到省外,把資金投到外地,積極支持西部大開發,為西部緩解了極為困難的就業問題。1994年娃哈哈集團投資4000萬元,在重慶涪陵地區兼並了三家虧損、受淹企業,組建涪陵娃哈哈分公司,安置了1000餘名移民就業。至2007年累計完成產值30多億元,上繳稅收數億元,躋身“重慶市工業五十強”、“重慶市質量效益型企業”。

娃哈哈集團為解決三峽移民的就業問題提供了2萬個就業崗位,兩次被國務院評為“對口支持三峽工程移民工作先進單位”。2004年,在四川浙江商會的幫助下,當地政府引進浙江投資項目100多個,協議投資50億元,新增到位資金25.7億元。因此各地把浙商視作致富寶貝,待為座上賓,紛紛把吸引浙商、引進民資作為本地經濟發展的首選目標,努力營造浙商投資的樂土。曾出現過綿陽市領導十顧茅廬三追宗慶後的故事。綿陽市為吸引台州一個玻璃反光材料公司,四套班子數十次到台州傾力動員,並用一個月把免費兩年的標準廠房蓋好的實際行動感動“上帝”,使投資企業在兩個月內就建成投產。至2008年,東北、西北、華中等地更把引進浙商辦廠作為提升當地產業的重頭戲,中西部地區要借助產業轉移這一契機,讓有良好信譽的浙商作為領頭羊幫助當地發展經濟,浙商表現出責無旁貸的全力支持。支持社會公益活動成為新世紀浙商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2005年中國慈善家排行榜顯示,浙江籍慈善家入榜人數位居全國第一。截至2007年6月,全省有109個民間慈善基金會,私人出資設立的慈善類基金會,數量和總額亦居全國前列,創造了民間慈善事業的“浙江現象”。許多知名企業家,如汪力成、樓永良,把慈善救助看作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身體力行地多方投入。網易2006年向浙大捐贈1000萬美元,設立“等額配比基金”。今後別人捐贈給浙大多少錢,丁磊的這個基金會就給予等額的配套。同年,丁磊和段永平聯合向斯坦福大學捐建總值400萬美元的基金,幫助那些從中國大陸來、需要資金援助的一年級學生。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在國內首創“種子基金”模式。以2000萬元人民幣作為創始基金,受到該基金資助的學生要在工作後資助一名貧困學生,讓慈善事業如“種子”般代代相傳。按照基金會2006年1000名貧困學生的資助計劃,受助數量將逐年翻番,預計從2011年起每年受助者將超過1萬名。2006年6月24日,王振滔當選為首屆“中華慈善大使”。萬事利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愛琴投入2億元辦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醫院。2006年4月13日起推出公益活動--萬名出租車司機免費體檢。萬事利醫院采取發放民工醫保卡等醫患親和措施,被譽為杭州市郊農民的放心醫院。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捐資1000萬元人民幣設立“正泰品學獎”,每年評選一次,麵向全體中學生,每年獎勵200名品學兼優、表現突出的中學生,其中100名為西部或家境貧寒的優秀中學生。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拿出公司所獲得的數千萬元利潤,建設浙江省投資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農業園區,以工業利潤“反哺”農業。宗慶後是浙江著名的慈善富翁,多次受到各級政府重獎,曆年捐贈金額達203億元,主要是健康、教育、文化事業等領域。林聖雄有著“浙江慈善之星”的稱號,他的慈善檔案是建成了100所聖雄希望小學。在溫州商界,有一本所有商人都知道的書:《財富與責任》,“創造財富是一種責任,使用財富更是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