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1 / 3)

浙商社會責任的提升,近幾年突出地表現在對社會聲譽的追求和珍惜上,這種聲音主要通過兩個方麵來傳達。(一)企望“信用浙商”浙江民營經濟在誠信方麵曾有過嚴酷的教訓,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進入新世紀後猶存。浙江各級政府和浙商群體痛定思痛,提出打造“信用浙江”的目標。在浙商形象的重塑過程中,各級政府在維護誠信市場,引導浙商行業建設方麵起到重要的作用,職能部門實施了對4000多家專業市場的“誠信市場”製度建設,把“打假”貫穿於日常工作之中,同時提高全社會對假冒偽劣無信行為的防禦能力。2000年,在“質量立市”的基礎上,溫州市政府提出“名牌興業”戰略。2004年初,溫州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品牌是一種高潛質資源”的理念。2008年,溫州市政府把8月8日定為“信用日”,並以立“信用鍾”等各種方式警示市民:處處講信用,時時講誠信。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產品輻射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靠的就是小商品市場經營者的誠信素質。2000年,義烏市委、市政府將“誠信義烏”建設列入戰略目標,義烏市工商部門在中國小商品城近6萬個商位中建立了以“經濟戶口”數據庫為基礎的信用係統,僅2006年就收錄28000多條信用記錄,該信用係統每半年自動生成評價結果,並將信用等級分為“AAA”至“D”共六類,使各種消費投訴比大幅下降。2006年,全國首個“守合同重信用”市場榮譽稱號花落義烏,2008年,中國小商品城國際商貿城大廳中置放了一台名為“誠信通”的電子觸摸屏,輸入意向中的攤位號,攤主的信用情況立即顯示出來。這套信用分類係統目前錄有各類信用信息83269條,外地商人來義烏做生意,可查證任何一個商戶以往的交易記錄,避免不少信用風險;二是效率高,能從幾萬戶攤點中迅速找到理想的生意夥伴。工商幹部說,“高度密集的商戶、數量龐大的商品品種、遍布世界的銷售網,都要求我們實行信用分類、科學監管。”中國小商品城有4.5萬戶經營攤位,而轄區工商幹部隻有43人,人均監管千戶以上。以在一個攤位前站一站兩分鍾計算,巡查一遍需要一周的時間。信用分類不僅提高了商家做生意的效率,也提高了工商部門的監管效率。2004年,寧波市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政府信用建設的意見》,建立政府信用工作投訴機製,向社會發布政務信息;製定了《關於加強中介機構信用建設,促進中介服務業規範發展的意見》,並與實施“企業信用”工程建設相結合。台州市在2003年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小企業信用體係建設試點城市,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係。麗水市在全市高考生中推行承諾誠信考試,在實施“百萬農民素質培訓工程”中將誠信列為培訓內容。浙江省各級政府打假治劣、質量問題整治以及質量監督等工作的有效開展,不僅對浙江產品質量總體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浙江人誠信觀念產生了積極影響。政府製定鼓勵守信、約束失信的政策,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信用利益導向機製,使守信者得到實惠、失信者付出代價,推進了浙商誠信觀念的培育和增強。

通過銀行業打造“信用名片”,是政府推動的社會信用體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溫州率先開展以銀行業為主要載體和紐帶的社會信用體係建設,通過聯合打擊逃廢債、建設個人資信體係、開展市場化的資信評級試點等舉措,使信用形象發生了深刻變化。據溫州市金融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常務副市長徐紀平介紹,溫州市在推動銀行業信用建設中走好“三步棋”:第一步,維護金融債權,建立了企業改製金融債權保全證明認可機製,明確改製企業辦理開業、變更和注銷登記時,必須提交經銀監部門認可的金融債權保全證明文件,避免企業在改製過程中逃廢銀行債務。第二步,嚴懲失信行為,營造誠信環境。工商部門根據信用狀況,將企業分為六個等級,對後三類企業加大監管力度,將最後一類企業列入信用“黑名單”,對其增設業務和機構、調整法定代表人等,實施多項限製性懲罰手段。第三步,在信用體係建設中開展市場化的商會自律誠信。政府與民間聯手行動,以政府帶動企業,推行監管先行、自律為重,行政執法、行業自律、群眾參與、輿論監督四維一體的信用監管體係,樹立浙江形象,塑造浙商誠信品質,“信用浙商”的聲譽一步步樹立。浙江有各種各樣的商會,而且知名度很高,是有影響力的民間組織。有些商人說,不找市長找會長。有專家指出,像“草根”一樣的浙商因為抱成團,才成為當今商海的“巨人”,而浙商抱團的重要載體之一就是“商會”。商會承擔著行業自律、維權、組展、服務、協調、管理等六大方麵的任務。尤其在企業的誠信方麵,商會起著有效的約束作用。如果哪家企業弄虛作假、不講信用,一經商會公布,這家企業的生存發展就會遇到問題。有些商會還通過誠信宣言的形式,促使會員誠信自律。浙商群體對誠信的呼喚日益強烈,尤其是浙商的代表人物,在各種場合發表言論,強調誠信,希望浙商群體將之視為自己的生命線。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說:“凡是浙江出去的都講誠信,我認為這個就是浙江精神。戒欺就是誠信。我工作了57年,當了30多年的國有企業老總,從來就是講誠信,不騙人。我認為這是最主要的浙江精神。”馮根生認為浙江企業的發展與誠信是分不開的,“其實在生意經中的規矩就體現了我們浙商的精神,第一是戒欺,戒掉一切欺騙;第二是誠信,對待所有顧客都應該誠信;第三是不得以次充好;第四是不得以假亂真;第五是童叟無欺;第六是真不二價,沒討價還價的,反過來叫價二不真。因此,這幾年浙江的民營企業發展迅猛,令世界刮目相看。”2005年3月10日,阿裏巴巴誠信通舉行了三周年慶典儀式。阿裏巴巴CEO馬雲感慨道:“為這一天,我們等待了6年。”3年前,阿裏巴巴決定開發誠信通時,就希望誠信通能夠讓誠信的商人先富起來。“誠信通是給誠信的商人特有的服務,隻有誠信的商人才能富起來。”馬雲曾說:“依靠市場而不是依靠‘市長’發展起來的浙商,在我看來是全國誠信度最好的商人。”馬雲是這樣看待浙商誠信曆史的:“以前,浙江商人曾經因假冒偽劣產品而受到大眾關注,但這是計劃經濟下出現的社會現象,而非浙江現象,更不是浙商現象。

假冒偽劣不是浙江創造出來的,而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必然過程。事實上,在這一過程中,浙商是最早醒過來的,現在更多的浙商在講究產品的質量和品牌,清楚地明白這才是核心競爭力。”在這樣一種文化精神的導引下,2005年之後,浙商整體上的誠信意識表現出明顯的提升。2005年5月17日,江浙滬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的市長或代表在浙江省湖州市共同發布《共建信用長三角宣言》,是為我國第一個區域性政府間簽署的信用宣言,這對浙商的內外合作與競爭創造了極為重要的條件。2005年6月19日,在廣東浙江商會成立大會上,與會代表一致通過《南粵浙商誠信宣言》,倡議所有在粵浙江籍商人積極響應浙江省關於建設“信用浙江”號召,把“誠實、守信”作為自覺要求和行為取向,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堅決反對偷逃稅款、惡意違約、拖欠債務、商業欺詐和假冒偽劣等失信行為。在總結浙商發展的經驗教訓,怎樣才能把企業做大做強時,民營企業家的認識越來越集中於一點:堅守誠信。宏達製衣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國生談到企業家最重要的品質時,毫不猶豫地回答:“誠信。”他說:“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誠信做人、誠信做事”,“做企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做企業需要別人的幫助,隻有誠信才能維持長期的合作關係。”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說,正泰集團之所以用“正泰”這個名字,目的是體現“正氣泰然”的思想,公司“經營要走正道,為人要講正氣,產品要正宗,要講信譽”。越來越多的浙商在講究誠信,追求產品的質量和品牌,他們清楚地明白這才是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外界曾有人這樣評價如今浙商對待誠信的態度:浙商“對待榮譽猶如對待批評”,始終懷有危機感和敬畏心態。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樣一種對待誠信的態度造就了浙商今天的輝煌。誠信不僅是浙商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且還是一種能夠轉化為物質財富的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本。“這種社會資本所具有的效率價值,不僅可以與經濟資本相提並論,甚至還具有後者無法產生的特別價值”。浙商精明、勤勞、創新、誠信的優秀品質不僅創造了浙江經濟的發展奇跡,也使自身越來越成為各家銀行最為關注的特殊群體。“信用就是金錢”。在浙江,因有過硬的誠信品質,無須擔保,也不用抵押,僅憑自己的一個簽名就能得到銀行數以千萬的貸款的民營企業家越來越多。做服裝生意的周成建手中就握有這樣一支含金量頗高的“金筆”。他的第一筆簽名貸款發生在2006年的2月份,工行溫州市分行憑他的一個簽名給他發放了2700萬元的貸款。工行溫州市分行辦公室主任陳鑼說,這樣做的原因除了因他公司經營狀況良好外,主要是看中了周成建的個人信用魅力。而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的“金筆”含金量最高。僅農行溫州市分行給予他的授信額度就達2億元。溫州商界評議說,南存輝簽名的含金量不僅體現出他本人的信用魅力,也是正泰集團長期奉行“誠信經營”的企業文化使然。2006年10月18日,招商銀行杭州分行專為浙江商人量身訂製了創新產品--“浙江誠商信用卡”和“金葵花--浙江生意通卡”,以進一步滿足浙商對靈活的資金周轉、快捷便利的服務、更高額保險保障等迫切需要,為群體日益增多、經營運作日益頻繁、規模日益擴大浙商提供更為特殊的高端服務。

“人無誠信不立,業無誠信不興”的觀念為越來越多的浙商所信奉,他們把誠信看成財富的源泉。曾有研究者調查了50位民營企業家,他們的成功因素依次排序為:誠信、機遇、創新、務實、學習……永盛集團董事長李誠說,從4000元起家,到2006年永盛集團近12億元的銷售收入,創業的曆史為誠信興業的佐證,“從創業開始就一直堅持誠信,在剛開始做生意的時候,有很多機會隻要稍微不誠信一點,就能多賺好幾百萬元。”但李誠的做法是堅持誠信,他的想法很樸實:“誠信是一塊金字招牌,有了誠信,和別人做生意他們才願意給我賒賬,也才能減輕自己的資金壓力、降低成本。如果丟了誠信,或許生意就無法做下去,更不能走到今天。”2008年9月,“三鹿”奶製品事件發生後,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提筆撰文,向所屬的各單位負責人發了一封公開信,全文如下:各位負責人:奶製品事件再次教育了我們,任何私利都不能淩駕於公眾利益之上,企業經營要以德為本,損人利己即自取滅亡。另外,發展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安全永遠比速度重要。從古至今,誰都不能脫離社會責任談發展,社會責任是企業存在的前提,是企業價值的體現,是市場信譽的積累,更是我們創建世界名牌企業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