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走進神奇的海洋世界(2 / 3)

5.海陸的分布

從地球儀上看,世界的海陸分布極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下麵我們來具體看一看地球上的海陸分布。

大陸:即地球上麵積寬廣而完整的陸地。地球上一共有6塊大陸,分別是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其中,亞歐大陸包括亞洲和歐洲兩大洲。

半島:是指伸入海洋或湖泊陸地,一麵與大陸相連,其餘三麵被水環繞。大的半島主要受地質構造斷陷作用而形成,如中國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等。此外,由於沿岸泥沙流攜帶泥沙由陸向島堆積,或島嶼受海浪侵蝕使碎屑物質由島向陸堆積,逐漸使島與大陸連接,形成陸連島,中國山東省的芝罘島就是這樣一個島。從分布情況看,世界上大部分半島都分布在大陸的邊緣地帶。

島嶼:島嶼是指散布於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麵環水、高潮時露出水麵、自然形成的陸地。在狹小的地域集中2個以上的島嶼,就把它們稱為“島嶼群”,列狀排列的群島稱為“列島”。而如果一個國家所有國土都坐落在一個島上,那麼這個國家就被稱為島國。

島嶼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大陸型,一種是海洋型。大陸型島是大陸棚上那些被水包圍但未被淹沒的部分;海洋型島是指那些從海洋盆地底部升高到海麵的島。世界上較大的島大多都屬大陸型。最大的格陵蘭島,麵積為2175600平方公裏,與毗鄰的北美大陸由相同的物質組成,由一片狹窄的淺海與北美大陸隔開。新幾內亞島是世界第二大島,它是澳大利亞大陸台地的一部分,一道很淺而窄的托列斯海峽將它與陸地隔開。托列斯海峽附近的海底隻要稍稍翹起,就完全能夠將新幾內亞與澳大利亞連接起來;相反的,海平麵稍有上升就會淹沒丘陵海岸,而餘下的丘頂就會變成岸外小島。

群島:簡單來說,群島是指一群島嶼,包括若幹島嶼的若幹部分、相連的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群島最早指多島海(分布著很多島嶼的海),如愛琴海中的島嶼。後來,人們將太平洋圖阿莫圖低群島、巴拿馬灣中的珍珠島等也歸為此類。根據形成原因,可分為構造升降引起的構造群島,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群島,生物骨骼形成的生物礁群島,外動力條件下形成的堡壘群島。群島也是有大有小,許多大型群島中通常也包含著許多小群島,如馬來群島就包括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東南群島、西南群島、馬魯古群島等。如果島嶼排列成線形或弧形,人們又將其稱為列島,我國就有長山列島、澎湖列島等多個列島。

全世界有50多個重要的群島,分布於四個大洋中。其中,太平洋有19個,大西洋有17個,印度洋有9個,北冰洋海域中有5個。

大洋:離大陸較遠的遼闊水域,是海洋的中心部分。大洋約占海洋總麵積的89%。深度較大,海水的溫度及鹽度不受大陸的影響,平均鹽度在35%左右。

海:大洋靠近大陸的部分稱為海。深度較小(一般2000~3000米),海水特征受大洋和大陸兩方麵的影響,會出現明顯的季節變化。世界上海的麵積約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11%。根據地理位置劃分,海可分為邊緣海、地中海和內海。

海峽:又稱為“海上走廊”、“黃金水道”,是指兩塊陸地之間連接兩個洋或海的狹窄水道。它一般海水較深,水流湍急。海峽在航運上、軍事上都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全世界共有1000多個海峽,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白令海峽;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連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羅陀海峽等。

地球的總麵積大約是5.1億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麵積1.49億平方公裏,海洋麵積3.61億平方公裏,海洋所占的麵積遠大於大陸。

地球上的海洋相連在一起,形成統一的世界大洋。根據海陸分布的形勢,可將世界海洋分為四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它們之間沒有什麼天然的界線,通常以水下的海嶺或某條經線為分界線。下麵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海陸分布特點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世界海陸分布形勢大致有以下特點:

一、陸地大多分布於北半球,這裏陸地占北半球總麵積的2/5,並在中、高緯度地帶幾乎連成一片。南半球的陸地麵積占1/5,而且在南緯56°~65°地帶幾乎全部都是海洋。

二、除了南極的陸地外,所有大陸在南北的分布都較為均衡:北美大陸和南美大陸、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每對大陸之間都是地殼破裂地帶,並形成較深的“陸間海”,這裏島嶼眾多,最容易爆發火山和地震。

三、一般情況下,大陸的輪廓都是北邊寬南邊窄,形狀就像一個倒三角。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南美大陸和北美大陸就是典型的代表;澳大利亞大陸也具有北部較寬的特點。南極大陸卻不具備這種特點。

四、較大的島嶼和弧形的列島大多分布在大陸東岸。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東岸都有向東部凸出的島弧,島弧的邊緣是一係列深海溝。大陸西岸的島嶼則不像大陸東岸的島嶼成弧形排列,大島嶼也很少見,隻有不列顛群島是個例外。

五、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輪廓十分相似,海岸線凹凸輪廓彼此幾乎吻合,仿佛是很多年前從一塊大陸分離出來的。

海陸分布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形成了兩種差別巨大的氣候,分別是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

大陸性氣候最顯著的特征是變化快、變化大,其日溫差、年溫差數值都較大。在氣溫的年變化中,大陸性氣候最溫暖的季節出現在7月,最寒冷的季節出現在1月。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也快,一般春季溫度高於秋季溫度。在日變化中,最高溫度出現的時間較早,通常在13~14時;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黎明時分。大陸性氣候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節和地區分布不均勻。大陸性氣候影響下的地區,相對濕度較小,一般為幹旱和半幹旱地區,降水量一般不足400毫米,有些地區甚至在50毫米以下。

與大陸性氣候相比,海洋性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其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小,海洋性氣候一般最高溫出現在8月,最低溫出現在2月,氣溫變化比大陸要晚一些。其降水量的季節分配較均勻,降水日數多、強度小。多雲霧,四季濕度都很大。在溫度年變化方麵,秋季要比春季冷,這是海洋性氣候的一個顯著特征。

海陸分布對氣壓和風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季風主要是由於大陸及鄰近海洋之間存在的溫度差異而形成的。氣壓分布隨氣溫分布而變化,夏季,大陸是熱源,海洋為冷源,因此陸地氣壓低,海上氣壓高,導致風從海洋吹向大陸;冬季,海洋是熱源,大陸為冷源,海上氣壓低,陸地氣壓高,於是風從陸上吹向海洋。隨著風向的轉變,地球上的氣候也會跟著發生變化。

此外,海陸分布也影響海洋環流,對氣候造成間接影響。例如,大約在3000年前,原來相連的南美洲與南極洲分裂漂移開,於是兩者之間形成了繞南極的洋流,使原本來自熱帶的洋流被截斷,不能再繼續將熱能傳送到南極大陸周圍的海域。

6.海洋的分類

根據海洋所處的位置,我們可以將其分為陸間海、內海和邊緣海。人們經常將這三個概念混淆,其實它們有著很大的區別。

邊緣海

邊緣海又稱為陸緣海。位於大陸和大洋的邊緣,其一側以大陸為界,另一側以半島、島嶼或島弧與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換通暢的海稱為“邊緣海”。如黃海、東海、南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加利福尼亞灣、北海、阿拉伯海等。按板塊構造學說,邊緣海屬於弧後盆地,它的輪廓受構造控製。

1. 黃海

黃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個邊緣海,它西臨山東半島和蘇北平原,東邊是朝鮮半島,北邊是遼東半島,西有膠州灣、海州灣,東有朝鮮灣和江華灣,是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的陸架淺海。黃海南北長870公裏,東西寬556公裏,總麵積約38萬平方公裏。

黃海

黃海海麵驟然開闊,因為古時候黃河水流入,江河搬運來大量泥沙,使得黃海近岸的海水染成了黃色,所以它就被稱為黃海。彙入黃海的河流主要有淮河水係,中朝界河鴨綠江和朝鮮的大同江。黃海的水溫年變化為15℃~24℃,比渤海要小。黃海因受大陸徑流的影響,鹽度較低,大約為32‰。

黃海正好是寒暖流交彙的地區,水產十分豐富。沿岸地勢平坦,麵積寬廣,適宜曬鹽。例如,著名的長蘆鹽區、煙台以西的山東鹽區以及遼東灣一帶,都是中國重要的產鹽區。黃海還盛產海參、牡蠣、馬蹄螺、金槍魚、紅魚、鯊魚、大龍蝦、梭子魚、墨魚、魷魚等熱帶名貴水產。

2.日本海

日本海是太平洋西部的邊緣海。它位於日本群島和亞洲大陸之間,南經朝鮮海峽與東海相通,北經宗穀海峽與鄂霍次克海相連,東經關門海峽與瀨戶內海相接。日本海呈橢圓形,南北長2300公裏,東西寬1300公裏,平均水深1350米,最大深度3742米,容積171.3萬立方公裏,總麵積約100萬平方公裏。日本海海底主要是海盆和峽穀。日本海海底有一條日本海溝,它位於日本群島東部深邃的海底窪地,它的深度非常大,其北部的塔斯卡羅拉海淵最深處達8513米,被全世界公認為是海洋最深點。

3.阿拉伯海

阿拉伯海

阿拉伯海是印度洋西北部的一個邊緣海。整個海域島嶼不多,沿海地區大陸架麵積狹小,僅印度半島沿岸較為寬闊。阿拉伯海平均水深2734米,最深處5203米,總麵積約386萬平方公裏。印度河是流入該海的最大河流,同時它也是海上東西交通要道。

阿拉伯海海水含鹽度會跟隨季節而變化,一般在雨季小於35‰,在旱季大於36‰。沿岸大陸架蘊藏有數量較大的石油與天然氣。海中的生物資源也很豐富,魚類主要有鯖魚、沙丁魚、比目魚、金槍魚和鯊魚等,可供人們食用。

陸間海

顧名思義,陸間海是位於兩個大陸之間的海,如地中海、紅海就是陸間海。從海洋學上講,陸間海是指具有海洋的特質,但被陸地環繞,形成一個形似湖泊但具海洋特質的海洋,一般與大洋之間僅以較窄的海峽相連。由於無法與大洋深處的海水相互流通,陸間海的海流產生的原因與一般海流不同,它受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影響,而不受風向的影響。

陸間海可分為兩種類型:

外流型:這種類型的海水因蒸發鹽度較高,比外麵的海水高時,外麵較淡的海水在表麵流入,較鹹的海水在底層流出。

內流型:這種類型的海水因降水和河流流入鹽度下降,比外麵的海水低時,外麵較鹹的海水在底層流入,較淡的海水在表麵流出。深水的流入根本無法為海底提供充足的氧氣。

內海

內海包括兩個概念,從自然地理上講,內海是指伸入大陸內部的海。通常這樣的海麵積不太大,僅有狹窄的水道與大洋或邊緣海相通,而且海水較淺,它的水文特征會因為周圍大陸氣候的變化而受到影響。

從政治地理上講,內海是一個國家內水的一部分,它包括各海港、領海基線以內的海域,以及為陸地所包圍但入口較狹的海灣和通向海洋的海峽。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沿海國有權關閉內海,不讓其他國家的船隻進入,或規定進入內海必須遵守的規則。我國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的內海。渤海既是自然地理上的內海,又是政治地理上的內海;而瓊州海峽僅僅是政治地理上的內海。

7.海洋中的生物鏈

海洋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非常巨大,到目前為止,人們還無法用確切的數字闡明海洋中有多少種生物,而且海洋生物之間關係也是非常複雜的。

在生態學上,生物鏈指的是由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係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鏈條關係。生物鏈的例子常常出現在我們周圍,而且使人類頗為受益。比如,植物長出的葉子和果實為昆蟲提供了食物,昆蟲成為鳥的食物源,有了鳥,才會有鷹和蛇,有了鷹和蛇,鼠類才不至於泛濫成災。

在自然界中,當動物的糞便和屍體回歸土壤後,土壤中的微生物會把它們分解成簡單化合物,為植物提供養分,促使其成長。就這樣,生物鏈為自然界物質建立一個健康的良性循環。

此外,我們還可以把生物鏈理解為自然界中的食物鏈或營養鏈,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現象,維係著各不同物種間天然的數量平衡。

在海洋生物群落中,食物鏈的結構仿佛是一個金字塔,底座很大,每上一級就縮小一些:第一級是由數量龐大的海洋浮遊植物構成的,是食物鏈金字塔的“塔基”,也就是最基礎的部分,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是維持海洋生物生命的物質基礎;第二級是海洋浮遊動物,它們把海洋浮遊植物作為食物;第三級是以浮遊動物為食的動物群;第四級是較高級的食肉性魚類;第五級則是大型食肉性魚類、海獸,它們處在金字塔的最頂端。

海洋食物鏈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是放牧食物鏈。這種類型的食物鏈是從綠色植物開始,例如浮遊植物類等,轉換到放牧的食草動物中,並以食活的植物為生,最後以食肉生物為終點。其實,這一過程就是人們常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土”。第二種類型是腐敗或腐質食物鏈。這一食物鏈的轉移方式是:從死亡的有機物開始,得到微生物,並以攝食腐質的生物為生的捕食者為最終點。實際上,在海洋中這種類型的食物鏈之間是相互連接的。有時也不是刻意按某種方式進行,而是有交叉,有連接,多種方式混合同時進行。

海洋中棲息著數10萬種動物,在這些動物中,除凶猛的食肉動物外,絕大多數魚類之間都是“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因此,海洋動物已成為世界上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動物。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類,它的食物來源居然是海洋中最小的動物——小魚和磷蝦。這種情況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是,當你了解了它們之間的特殊關係後,就會感到這是情理之中的事。在海洋中,磷蝦的數量很多,密度也很大。它們似乎是被輸入了某種“指令”一樣,聚集成一團又一團,專門供須鯨食用的。若非如此,身軀龐大的須鯨,是不可能填飽肚子的。這一切似乎是上天精心設計好的。億萬年來,這種獨特的金字塔式的生物種群間的關係,維係著海洋生物種群的生命。這種生命的維係關係,又可以稱為海洋食物網。海洋中各種生物建立起的食物鏈,通常比陸地食物鏈更複雜。

海洋食物鏈或食物網有如下幾個特點:

1.一般海洋生態係統食物鏈較長,尤其是大洋區食物鏈,經常達到4~5級。而陸生食物鏈通常僅有2~3級,很少會達到4~5級。

2.海洋食物鏈的部分環節是可逆的、多分支的,加上碎屑食物鏈、植食食物鏈和腐食食物鏈相互交錯,網絡狀的營養關係比陸地的更多樣、更複雜。因此,在海洋中用食物網來表達海洋生物之間的營養關係是再合適不過了。

3.食物鏈所表示的是有機物質和能量從一種生物傳遞到另一種生物中的轉移與流動方向,而不體現每一營養層所需的有機物和能量的數量。

4.食物鏈每上升到一個高的層次,有機物質和能量就會出現較大的缺失,食物鏈的層次越多,總體效率越低。因此,從初級生產者浮遊植物、底棲植物或碎屑算起,處於食物鏈層次越高的動物,其數量相對來說也越少。相反,在食物鏈中的層次越低,其個體數量相對越多。貯存在生產者體內的能量沿著食物鏈傳遞時會大量消耗,能流越來越細,營養級之間的能量轉移效率平均隻有10%~15%,從而就構成了生物量和能量金字塔。

8.海洋中的統治者

哺乳動物、爬行動物、海鳥並列為海洋的統治者。它們各有各的本領,也是其他海洋動物所望塵莫及的。

海洋哺乳動物

在茂密的海藻叢中,不時會傳來一種古怪的海洋歌聲,這些嘯叫聲和啾啾、唧唧聲都是海洋中的脊椎動物發出來的。為了呼吸和哺育幼仔,這些海洋脊椎動物會經常躍出海麵,這就是外表酷似魚類的海洋哺乳動物。

在所有哺乳動物中,海洋哺乳動物是適應海洋環境的特殊類群,人們通常把它們稱作“海獸”。今天生活在海洋中的海獸的祖先是陸生哺乳動物,它們經過億萬年的演化,逐漸進入海洋,由於各種海獸下水的時間長短不一,因此對水的依賴程度也不盡相同。在我國,目前共有39種海獸。

1.獸中之王——藍鯨

藍鯨

藍鯨是海洋珍稀動物,也是人類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全身體表呈淡藍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淡的細碎斑紋,胸部有白色的斑點,褶溝在20條以上,腹部也布滿褶皺,長達臍部,並帶有赭石色的黃斑。雌獸在生殖孔兩側有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與身體相比,藍鯨的頭部相對較小,呈扁平狀,有2個噴氣孔,位於頭的頂上,吻寬,口大,嘴裏沒有牙齒,上頜寬,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須板,每側多達300~400枚,長90~110厘米,寬50~60厘米。它的耳膜內每年都會積存很多蠟,人們可以根據蠟的厚度來判斷其年齡。藍鯨的上頜部有一塊白色的胼胝,曾經長有毛發,後來經過演化,毛發都退掉了,就留下一塊疣狀的贅生物。由於這塊胼胝在每個個體上的形狀各不相同,就像是穿著不同的服裝一樣,很容易辨別出不同的個體。藍鯨的背鰭特別短小,其長度不及體長的1.5%,鰭肢也不算太長,約為4米左右,具4趾,其後緣沒有波浪狀的缺口,尾巴寬闊而平扁。藍鯨的整個身體呈流線型,看上去好似一把剃刀,所以人們又把它稱作“剃刀鯨”。

在1904年,人們捕捉到了一條最大的藍鯨,地點在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附近。這條藍鯨長33.5米,體重195噸,相當於三十幾頭大象的重量。它的舌頭重約3噸,它的心髒重700公斤,肺重1500公斤,血液總重量約為8~9噸,腸子有兩百多米長。軀體如此巨大的藍鯨,隻能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其他地方恐怕都容納不下它。

2.潛水冠軍——抹香鯨

抹香鯨身體的最大特征是頭重尾輕,宛如一條巨大的蝌蚪,頭部占去全身的1/3,看上去像個大箱子。它鼻孔也很特別,隻有左鼻孔暢通,且位於左前上方。所以,它呼吸時噴出的霧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噴出的。抹香鯨的牙齒足有20多厘米長,每側有40枚~50枚,卻是它隻有下頜長牙,而上頜隻有被下頜牙齒“刺出”的一個個的洞。抹香鯨的本領很強大,獵物一旦被它咬住想脫身就難了。它最喜歡的食物是深海大王烏賊,常因追獵巨烏賊而“屏氣潛水”長達1.5小時,可潛到2200米的深海。它因此練就了一身相當了得的潛水功夫,故稱它為哺乳動物潛水冠軍。

抹香鯨有著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巨大的“頭箱”中盛有一種特殊的鯨蠟油。這是一種作用很大的潤滑油,許多精密儀器,如手表、天文鍾甚至火箭,幾乎都離不開它。一頭大抹香鯨的頭部,可以裝一噸鯨蠟油。著名的龍涎香是抹香鯨腸內的一種分泌物,它是一種足以和麝香媲美的名貴香料,抹香鯨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3.海上霸王——虎鯨

虎鯨是齒鯨類的一種。其身體長為8~10米,體重約9噸。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有一個尖尖的背鰭,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尖銳。

虎鯨體側有一塊向背後方向突出的馬鞍形灰白色斑,使它風格獨具。虎鯨身體強壯,行動敏捷,遊泳迅速,每小時可達55公裏。遊泳時,雄鯨高達1.8米的背鰭突出於水麵上,與古時候的一種武器“戟”倒豎於海麵的形狀頗為相似,所以虎鯨又有“逆戟鯨”的別名。

虎鯨的身體強壯而有力,同時殘暴貪食,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人們還會在海上屢屢目睹虎鯨襲擊海豚、海獅以及大型鯨類的驚心動魄的情景,它可說是遼闊海洋裏的霸王。

4.海之驕子——海豚

在鯨類王國裏,海豚是體型較小的一類,它的種類很多,共有近62種。它體長1.2~4.2米,體重23~225千克,嘴巴尖且長,上下頜各有約101顆尖細的牙齒,主要以小魚、烏賊、蝦、蟹為食。海豚喜歡過群居生活,少則幾頭,多則幾百頭,場麵壯觀至極。

海豚有著超群的本領和超凡的智慧。它的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強,經過訓練,就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除了人類外,海豚的大腦是最發達的。人的大腦占本人體重的2.1%,海豚的大腦占它體重的1.7%。海豚的大腦由完全隔開的兩部分組成,當其中一半大腦處於睡眠狀態時,另一半卻在覺醒中。每隔十幾分鍾,它們的活動狀態就變換一次,節奏感很強。正是因為海豚大腦兩半球睡眠和覺醒的交替,所以海豚看起來仿佛永遠不眠不休地在海水中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