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物體所發出的回聲,海豚很輕易就能判斷出目標的遠近、方向、位置、形狀,甚至物體的性質。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試驗,將海豚的眼睛蒙上,把水攪渾,看它們是否能迅速、準確地追到目標物,結果海豚確實做到了。海豚不僅有敏銳的聽覺,還有高超的遊泳技術和異乎尋常的潛水本領。據測驗,海豚潛水可潛至300米,而如果人不穿潛水衣,也僅僅潛到20米水深處。至於它的遊泳速度,更是人類所無法企及的。海豚每小時的遊速可達70公裏,相當於魚雷快艇的中等速度,著實令人驚歎。
5.海中精靈——海豹
海豹是一種神奇又可愛的海洋哺乳動物。海豹大多生活在寒溫帶海洋中,從南極到北極,從海水到淡水湖泊,都能尋覓到海豹的足跡。海豹體型不大,隻有1.3~2米長,最大的個體重150公斤,雌獸略小,重約120公斤,壽命大約為30年。海豹的身體極為平滑,幾乎成完全的流線型,四肢變為鰭狀,善於遊泳。海豹為了抵禦嚴寒,在體內積聚了大量脂肪,厚度可達60毫米。除此之外,這一層厚的皮下脂肪還能夠提供食物儲備,產生浮力。
海豹大部分時間是在海中度過的,隻有脫毛、繁殖時才到陸地或冰塊上生活。上岸時多選擇海水漲潮能淹沒的內灣沙洲和岸邊的岩礁。在潛水方麵,海豹表現得尤為出色,一般可潛到100米左右,在水深的海域還可潛到300米,一口氣可潛23分鍾。它的遊泳速度也很快,一般可達每小時27公裏。海豹主要捕食以魚類和頭足類為食,有時也吃甲殼類。它的食量很大,一頭60~70公斤重的海豹,每天要吃7~8公斤魚。海豹既有很好的聽覺,又有敏銳的嗅覺和視覺,清水中和空中的物體它都能看得很清楚。
6.深海打撈員——海獅
海獅的吼聲很像陸地上的獅子,且雄性海獅頸部長有漂亮的鬃毛,又頗像獅子,因此得名“海獅”。它的四腳像鰭,很適於在水中遊泳。海獅的後腳能向前彎曲,使它既能靈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樣蹲在地上。雖然海獅有時候會上岸,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隻有在那裏它才能捕到食物、避開敵人。因此,一年四季它們大部分都在海上覓食。
海獅喜歡的食物主要有魚、蚌、烏賊和海蜇。它的食量很大,如身體粗壯的北海獅,在飼養條件下一天喂魚最多達40公斤,一條1.5公斤重的大魚它一下子就能吞進肚子裏。若在自然條件下,每天的攝食量要比在飼養條件下大2~3倍。
海獅也是一種較為聰明的海獸。經過訓練,它可以表演頂球、投籃、鑽圈、倒立行走等技藝。或許你不知道,海獅的胡子比耳朵還要靈,能輕鬆辨別出幾十海裏外的聲音。海獅對人類最大的幫助是,潛入海洋深處打撈海中的東西。
7.食草的海獸——儒艮
儒艮的身體長2~3.5米,重300~400公斤,最大的可達1000公斤。它的身體呈紡錘形,即兩頭略尖,中部鼓起。儒艮的頭部較小,前端較鈍,向後方傾斜;嘴巴朝腹麵張開,唇上有短而粗的具有觸覺功能的剛毛,以用來尋覓和選擇食物。鼻孔位於頭的背麵,左右並列,鼻孔內有結實的瓣門,能夠防止海水的入侵,它的背麵呈深灰色,腹麵呈灰色,皮膚有很多褶皺,且長有稀而細的短毛。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動物,並且胃與陸地上的牛一樣分四個室,因此又有“海牛”之稱。
儒艮最喜歡棲息在熱帶海藻叢生的海域或某些河流中,它們也喜歡群居。在水下吃食物時,平均幾分鍾要浮出水麵呼吸一次。它們大多在黎明或黃昏時分出來覓食,中午潛伏在30~40米深的淺海底,靜如岩石。它吃草像卷地毯一般,一片一片地吃過去,所經之處被清除得一幹二淨,享有“水中除草機”的美譽。
8.北半球的“土著”——海象
海象是地球上北極地區的特有動物,分布在以北冰洋為中心,也包括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最北部一帶海域。因此,有人親切地稱它為“土著”居民。
海象
海象別名海馬,是海洋中除了鯨類以外最大的哺乳動物。頭部扁平,嘴巴短而闊,鼻子粗大,上犬齒形成長達40厘米~90厘米的獠牙,雄雌皆很大,每隻4公斤以上。在挖掘食物、攀登岩石或攻擊敵人時,這一對獠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雄海象體長可達5米,重4噸。海象的後肢能向前屈,貼在腹下,能使它在陸地上靈活向前移動。海象也是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每群可從幾十隻、數百隻到成千上萬隻。一到炎熱的夏季,它們便成群結隊遊到大陸和島嶼的岸邊,或幹脆爬到大塊冰山上曬太陽。海象以小型魚類和魷魚為食,在陸地上不吃任何食物,每天體重下降8公斤。
9.會使用工具的海獸——海獺
海獺是海洋中珍貴稀有的動物。成年雄海獺體長1.47米,體重45千克;雌海獺體形嬌小,體長約1.39米,體重約33千克。海獺頭部很小,身體肥胖,前肢短而裸露,後肢長而扁平,趾件間有蹼,成鰭狀,適於遊泳和潛水。尾巴扁而長,約占體長的1/4。海獺僅在休息和生育時上岸,大多時間還是生活在海洋中。它晚間寢於海麵,睡覺時用海藻纏住全身,用海藻纏繞住自己的身體,這樣可以防止熟睡後被海浪衝走。可見海獺的警覺性是很高的。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以為隻有人類會使用工具,事實證明,動物也會使用工具,海獺就是一個例子。海獺愛吃硬殼動物,如海膽、貽貝、蛤子等。這些動物都有堅硬的外殼,海獺很難咬碎它們。這時,聰明的海獺想到了更堅硬的石塊。它們在海底抓到海膽或其他軟體動物以後,先塞在自己肚皮裏的皺摺,再拾一塊石頭,遊到水麵後仰躺,把石塊放在腹部,然後用前肢抓住海貝用力敲打石塊,直到硬殼敲碎,就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了。吃飽以後,海獺把石頭和剩下的食物藏在皮囊中,即使受到海浪衝擊也不會掉落,以備下次食用。
海獺的毛皮十分珍貴,用它製成的衣服是禦寒的極品。海水的傳熱比空氣要快4倍,而海獺缺少一層像鯨那樣厚厚的皮下脂肪以抗寒,它的皮下脂肪僅占體重的1.8%,但是海獺有一身厚厚的皮毛,國東北貂皮雖有“毛皮之王”之稱,但海獺皮比貂皮還要密4倍。它的身體每平方厘米有12.5萬根毛,同時皮毛上還有一層脂肪,即使潛在深水裏也滴水不進。
形態各異的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是全身披有角質鱗片,在陸上繁殖的變溫動物。從目前來看,海洋爬行動物包括海龜和海蛇兩類,已滅絕的包括魚龍、蛇頸龍等。海龜與海蛇類爬行動物現主要生活在暖水海洋中,位於北半球暖溫帶的青島近海。其數量稀少,在夏、秋季海水溫度升高時才能偶爾看到它們的身影。
1.長壽之星——海龜
它們在廣闊的海洋中已經徜徉了2億多年,被譽為“海洋活化石”;它們身軀龐大,卻憨態可掬招人喜愛;它們行動緩慢,卻又長年遠涉重洋;它們就是現今海洋世界中軀體最大的爬行動物——海龜。
在海洋龜類中,體型最大的要數棱皮龜了。它最大體長可達2.5米,體重約1000公斤,堪稱“巨龜”。
最初的時候,海龜和中生代傲視群雄的恐龍共同經曆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後來地球幾經滄桑巨變,恐龍相繼滅絕,這一中生代生物界霸主全部退出曆史舞台。但是,海龜憑借那堅硬的背甲和腹甲所構成的龜殼的保護,戰勝了自然界帶給它們的一切困難,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海龜是名副其實的古老、頑強而珍貴的動物,也是動物中當之無愧的老壽星。
海龜每當產卵季節時,就會千裏迢迢、漂洋過海回到陸地上產卵。而且產卵場必須是沙質細、滿潮時潮水達不到的沙灘。沙灘寬闊而目坡度較小,前麵沒有岩礁等大的障礙物,是海龜產卵的最佳選擇場地。
到了晚上,海龜會陸續從海中悄悄爬上沙灘,挖一個大約寬20厘米、深50厘米的坑,開始產卵。海龜的卵就像乒乓球那樣大、那樣圓。由於卵成熟的時間不一致,它有時要分幾次才將卵產完。產完卵後,海龜便用沙將洞口堵住。溫暖的陽光和舒適的沙灘造成一個理想的孵化床,小海龜在其中慢慢地孕育變化。沙地溫度在28℃~30℃時,大約經曆兩個月的時間,小海龜便破殼而出。之後,它會本能地爬進波濤洶湧的大海中,開始自己艱難的生活,循著祖先走過的路徑去遊曆大洋。大約經過7年~8年時間達到性成熟,它們又開始生兒育女。成年的海龜,不論漫遊到哪裏,一到產卵期必定會回到陸地上。
海龜憑借什麼準確找到故地,而不會迷航,是人們一直很感興趣的問題。可惜,至今這仍是一個謎。有人認為,海龜有自己的“羅盤”,白天能根據太陽的方位和高度辨別方向,晚上以天上的繁星作為導航。也有人認為,海龜對出生時第一次接觸過的海水氣味,有著超強的記憶力,它就靠靈敏的嗅覺來尋找故土。
除了出生和繁殖生活在陸地以外,海龜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海中,它們既能用肺呼吸,也能利用身體的一些特殊器官直接從海水中吸取氧氣。它的四肢粗壯,形似槳狀,適宜於劃水。海龜在陸地上的行動看起來笨拙,但是到了海裏卻活動自如,它已經完全適應了海洋環境。海龜的個體大、活動量大,其食量自然也很大,它每天要吃很多的魚、魚卵、蝦、甲殼類和軟體類以及藻類。海龜沒有牙齒,但是它們的喙卻非常銳利,能夠輕鬆咬破軟體動物的外殼。從海龜的生活習性來看,其自身的含量大、行動遲緩和具有耐饑耐寒的生理機能,都是其長壽的原因。
海龜溫順而又可愛,全身上下都是寶貝。龜板是龜的腹甲,又稱龜甲,是名貴的藥材和工藝品原料,肉可食用,脂肪可用來是製造香皂和化妝品。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引來了人類的濫捕亂殺,全世界每年約有30多萬隻成熟的海龜葬送在人類手裏。為了保護海龜,1960年以後各個捕捉海龜的國家便采取禁挖海龜卵、禁捕海龜等措施,並開展人工養殖海龜。海龜是人類的朋友,為了讓這著名的“活化石”永久地同人類一起生活下去,我們不能再亂捕濫殺它們和破壞它們的生存環境了。總之,保護海龜,人人有責。
2.致命狙擊手——海蛇
在海洋深處,海蛇逍遙自在地在石縫中遊蕩覓食,或者懸垂在珊瑚叢下小憩,時不時還上露出水麵呼吸新鮮空氣。即使海洋中的鯊魚很凶猛,但是看到海蛇也要避退三舍。其實,原本海蛇也生活在陸地上,便由於後來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陸地蛇不得不下海尋覓新的生存空間,開始新的生活。為了能夠適應海洋生活,它們的身體開始逐漸發生變化:腹鱗退化了,身體變成圓柱形,後部直到尾部變得側扁,這樣能夠減少海水的阻力,遊動時更加靈活;它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開合,能最大麵積地接觸空氣,它一口氣可以潛在水中5小時之久。
海蛇在尋找食物時,就像打仗的狙擊手一樣埋伏在洞穴或岩縫裏,耐心等待目標物的出現。隻要哪個不知情的可憐蟲從旁邊經過,海蛇就會迅速上前咬住對方,然後慢慢吞入腹中。海蛇吃東西的迅速十分緩慢,所以很多時候它不得不將獵物留在海底,自己去海麵上呼吸新鮮空氣。海蛇和陸地蛇一樣都是“近視眼”,在黑暗的環境下看不清東西,但是憑著發達的嗅覺,不管怎樣遊到哪裏,它總是能輕鬆靈活地穿過森林般的珊瑚礁,找到自己的目標物。
目前人類已知的海蛇有38種海蛇,下麵為大家簡單介紹較常見的幾種。
青環海蛇:體長2米左右,軀幹前段較細,頭部很小,體後部及尾部側扁。頭背呈黃橄欖色或深橄欖色,眼後及顳部有黃斑,腹鱗寬度不到體寬的1/4,軀幹部最粗部的背鱗略呈圓形,呈覆瓦狀排列。青環海蛇有毒,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是我國海蛇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
淡灰海蛇:俗稱黑點海蛇,它的腹鱗特征類似於青環海蛇,但是它身體最粗部位的背鱗呈六角形或方形,略呈覆瓦狀排列或呈彼此鑲嵌排列,軀幹部前段不太細,頭也不太小。軀幹部深色環紋不達腹部中央,從側麵來看,深色環紋其間淺色部分寬。它主要分布於從波斯灣經印度半島沿岸到印澳海域,以及中國的山東、廣西、廣東、海南、台灣等沿海地區。
青灰海蛇:其腹鱗與背鱗特征與淡灰海蛇相似,但軀幹部深色環紋達腹部中央,構成完整的環紋,從側麵來看,深色環紋比其身體上的淺色部分要窄。主要分布於從印度洋經南中國海至印度尼西亞到澳大利亞,以及中國的台灣、山東等沿海地區。
平頦海蛇:俗稱棘海蛇,軀幹的腹鱗不太清晰,與其相鄰的背鱗大小相似,或腹鱗退化。眼睛上下的鱗片正常,不成棘狀。體型粗短,頭部較大,分布於東印度洋經印澳海域到澳大利亞及菲律賓沿海,以及中國的山東、福建、海南、廣西、香港、台灣等沿海地區。
自由翱翔的海鳥
所謂海洋鳥類,就是指以海洋為生存環境的一類鳥。人們在研究海鳥時,主要將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大洋鳥,這類鳥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上,或者是在飛越海洋中度過一生,與大陸完全失去聯係,如管鼻鸌、海燕及鸌科類;一類是海岸鳥,這類海鳥偶爾會到內陸江湖中去,在內陸取食、休息,與內陸聯係密切,屬於“半海洋性”海鳥,如各種鷗類和燕鷗類就屬於這種類型。
白頭海雕
軍艦鳥
當乘船來到海上時,會看到有很多海鳥在盤旋、飛翔。它們的姿勢非常優美,寬大的翅膀強健有力,上下拍打,持續飛很久都不覺得疲倦。
有趣的是,也有些海鳥最大的本領不是飛翔,而是遊泳和潛水。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已經具備了“水中運動員”的潛質。例如企鵝,它就是一種不會飛的海鳥。它在陸地上行走時顯得很笨拙,但在水裏卻很敏捷,是天生的遊泳家,每小時能遊30公裏,速度直逼潛艇!
海鳥在最初為了適應海洋環境,自身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有的腳趾之間長出蹼膜,肌肉組織也發達了。另外,在海鳥靠近尾巴的地方長著許多尾脂腺,能分泌油脂,海鳥用喙把油塗在自己的羽毛上,起到保護和潤滑的作用。這樣一來,一方麵可以使海鳥輕快地遊泳,另一方麵也會使它保持穩定的體溫。
在海鳥身上,我們還會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它們喝完水後,會再吐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海鳥的眼睛附近生有一個鹽腺,鹽腺排出的鹽分通過鼻孔流到鳥喙。當海鳥飲過海水後,在15分鍾內,就有含鹽液體順溝流到喙端滴下或甩掉。這樣看上去,就好像是將喝的水再吐掉一樣。
通常情況而言,海鳥要比其他鳥類長壽、晚育,而且有著族群老化問題。大多數海鳥會聚居在一起,少則數十,多則百萬。每到遷徙的季節,它們會聚集成千上萬隻向目的地飛去。它們所涉的路途通常很遙遠,橫越赤度或環繞地球飛行等事,時有發生,並不罕見。
9.與海洋相關的創世神話
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有過“創世”的神話,而這些神話大多數都與海洋有關。
西伯利亞—阿爾泰的創世神話
最初的時候,地球上除了水之外,什麼也沒有。上帝和魔鬼那時候的體形像極了鵝,它們每天都漂浮在原始海洋上。
魔鬼總想飛上來,但它每次準備飛的時候反而會沉入海底,幾乎快要窒息,於是隻好求助上帝。上帝運用法力使一塊從海裏升起,再讓魔鬼從海底抓一把土,接著說:“讓世界成形吧。”話音剛落,這把土就開始慢慢變大、變硬。但魔鬼非常有心計,它在給上帝抓土的時候偷偷往嘴裏藏了一把土,這把土也跟著變大,大得快要將他的嘴撐破。上帝知道後,立刻讓它把土吐出來,這樣,大地上就有了沼澤。魔鬼隨後也變成了人。
北美迪埃格諾人的創世神話
最早的時候並沒有陸地,隻有一片廣袤的原始海洋。在海洋深處住著兩兄弟,他們每天都閉著眼睛,因為倘若不這麼做,鹽水就會傷害到他們的眼睛。有一次,哥哥走出海洋向四處望去,除了水什麼也沒有看到。弟弟也跟著上浮,但半途中他睜開了眼睛,眼立刻瞎了,隻好返回海底。這種情況下,哥哥就獨自留在海麵上,打算創造一片陸地。他先做了些紅色的小螞蟻,這些螞蟻一下子變得非常多,它們的身體把海水填實,因此世界上就出現了陸地。
海神的傳說
在各種創世神話中,關於海神的記載寥寥無幾。海神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巴比倫文明中。曾經居住在現今伊拉克東南部的巴比倫人非常崇敬“艾亞”,因為她是個海神,她長的很像一隻美人魚。而在稍後的克裏特文明時期,也流傳著海神的故事。克裏特是地中海的一個小島,島上的居民個個擅長遊泳和潛水。在公元前3000年時,據說有個優秀的潛水夫魯勞克斯,為了探索海洋的秘密,奮勇投身海洋之中。他的無畏精神深深感動了上帝,於是上帝讓他成了一個不死的海神。在希臘神話中,全體海神的首領是波塞冬,他發怒時,會用三叉戟拍打海麵,這樣就會引起狂風。希臘人為了討好海神,就在最懸崖峭壁上建立了一座氣勢宏偉的海神廟。
中國古代關於海洋的傳說
在中國,古時候的人們關於海洋的傳說,頗有些特別。在關於海龍王和蝦兵蟹將龜宰相的傳說之前,則認為以泰山為中心,北到恒山燕山腳下,南達揚子江入海口,東至冀浙海濱,這片三角形的地域稱為中州,又名中原。環繞在中原周圍的則是海洋,每片海洋都有一個皇帝統治。
在古時候人們的眼裏,海洋是一個充滿黑暗和恐怖的地方。“海”這個字“從水從晦”。晦,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晦暗。晉人張華的《博物誌》中記載:“海之言,晦昏無所睹。”這裏所說的“無所睹”,則表明不可知。由此不難想象到當時人們對海洋的敬畏程度。
麵對著恐怖而凶險的海洋,古時候的人們並沒有放棄求知的欲望,他們以豐富的想象來滿足好奇心。集中描寫海外世界山川道裏、風土人情的,是那本著名的《山海經》,它裏麵所講述的人物個個怪模怪樣。“灌頭國”其人“人麵有翼,鳥喙”;“長臂國”其人“手下垂至地,捕魚海中,兩手各操一魚”;“一臂國”其人“一臂一目一鼻孔”;“長股國”其人“身如中人而腳過三丈,常負長臂人入海捕魚”;“聶耳國”其人則“雙手托其耳,懸居海水中”……內容可謂豐富而神奇。
古時候的中國人也常用神話來寄托他們征服海洋的雄心壯誌。最為人們熟知的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它講的是管太陽升落的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有一次炎帝外出時,女娃不慎失足於東海溺死。她的靈魂化為一隻鳥,“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它就是精衛鳥,為了不讓大海再奪去其他無辜的生命,精衛就發誓將大海填平,於是它每天“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敢於向海洋挑戰的第一人可能要數秦始皇了。“始皇夢與海神戰,若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侯’……始皇乃令入海者賚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
從這裏可以看出,人類始終都抱著一種矛盾的思想看待海洋。海洋的雄渾壯闊使人類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海洋的神奇奧秘卻又讓人類產生了接近它的想法。
人類最初對海洋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從海的表麵開始的。當樹葉在水麵上隨風飄蕩的時候,人們從中得到啟發造出了船。1973年,在一次尋找石油的鑽探中,偶然在中國浙江餘姚發現了河姆渡古人類遺址,從厚達2米的海生貝殼層中發現了一把小型木槳,這向人們證實了船至少有7000年的曆史。
船能夠行駛在海上,最初人類用它在海邊巡邏,以捕捉魚蝦。古書《竹書紀年》有“東狩於海,獲大魚”的文字記載。而人類駕舟遠航以探求世界的秘密,則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到目前為止,人類所能考證的第一次大規模遠航是在公元前609年。當時的埃及法老尼科是個求知欲極其強烈的統治者,他不滿足他的船隊隻在地中海遊弋,他想知道地中海以外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就雇用了一批善於航海的腓尼基水手,租用了3艘有50把大槳的木船,開始了他們的探索之旅。
從此,人類一直未停止探索海洋的腳步。就這樣,一個地方的人的視角擴展到了海的那一邊,發現了新的大陸,新的人群,感受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遇。接下來,他們繼續尋找,繼續過著漂流的生活,於是,無邊無際的海洋成了他們的家園。直到後來,終於發現海洋本是孕育生命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