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陸的過渡地帶
在海洋的底部,有險峻的高山和峽穀,也有廣闊的平原和盆地,就像陸地一樣連綿起伏。從地質學角度講,海洋邊緣的淺海區域,是被海水淹沒的大陸,稱作大陸邊緣,它是厚而輕的陸殼與薄而重的洋殼之間的過渡地帶。大陸邊緣主要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三個地貌類型,下麵分別作以介紹。
大陸架
大陸架就是環繞陸地的淺海地帶,通常被認為是陸地的一部分。又稱為陸棚或大陸淺灘。它是指。大陸架的概念有自然的大陸架與法律上的大陸架之分,兩者的含義有關聯而又不同。
1.自然的大陸架
自然的大陸架其領域自海岸線(一般取低潮線)起,向海一側延伸,直到海底坡度顯著增加的大陸坡折處為止。陸架坡折處的深度約在20~550米之間,平均深度為130米,也有人把200米等深線作為陸架下限。大陸架平均坡度為0~0.7°,寬度差別較大,在數公裏至1500公裏間。全球大陸架總麵積為2710萬平方公裏,約占海洋總麵積的7.5%。陸架地形大多都較平坦,但偶爾也會出現小的丘陵、盆地和溝穀。除了上麵部分基岩露出來,大部分地區都被泥砂等沉積物覆蓋。大陸架是大陸的自然延伸,起先是海岸平原,後來因為海麵上升而沉於水下,變成一片淺海。
大陸架的形成大多是因為地殼運動或海灣衝刷。地殼的升降運動使陸地下沉,淹沒在水中,形成大陸架;海水衝擊海岸,產生海蝕平台,淹沒在水中,也會形成大陸架。大陸架多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兩岸、北冰洋邊緣等。倘若將大陸架海域的水抽幹,使大陸架變成陸地,那麼大陸架的麵貌與大陸基本沒什麼區別。在大陸架上,有流入海洋的河流衝積而成的三角洲。在大陸架海域中,到處都能發現陸地的影子。泥炭層是大陸架上曾經生長植物的一個印證。泥炭層是指由泥炭形成的堆積層,它含有尚未完全腐爛的植物枝葉,其中有機物的含量極為豐富。黑色或灰黑色泥炭會像燃料一樣熊熊燃燒。在大陸架上還會時不時地看到貝殼層,許多被壓碎的貝殼堆積在一起,形成不同厚度的堆積層。大陸架上堆積的沉積物,大多都是陸地上的河流帶來的泥沙,很少有海洋的成分。除了泥沙,奔騰不息的河流就像傳送帶,把陸地上的有機物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大陸架。大陸架由於得到陸地上豐富的營養物質的供應,已變得十分富饒,這裏盛產魚蝦,還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儲備。大陸架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地球的地質演變,它也會慢慢地發生改變。
2.法律上的大陸架
由於大陸架有著豐富的資源,所以對大陸架的劃分和擁有權,一直以來都是頗具爭議的話題。為此,《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範圍擴展到大陸邊緣的海底區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領海基線)起,自然的大陸架寬度不足200海裏,通常可擴展到200海裏,或擴展至2500米水深處(二者取小);如果自然的大陸架寬度超過200海裏而不足350海裏,則自然的大陸架與法律上的大陸架重合;自然的大陸架超過350海裏,法律的大陸架最多擴展到350海裏。大陸架上的自然資源主權歸沿海國所有,但在相鄰和相對的沿海國之間,具體如何劃分仍存在一些問題。
大陸坡
大陸架下麵的部分,坡度明顯增加,深度也急劇加大,直到2000~3000米的深度,這個較陡的斜坡,就是大陸坡。它仿佛是一個盆子的周壁,又像是一條長長的帶子纏繞在大洋底的周圍。它是大陸架伸向海洋的過渡地帶,寬度大約在20~100公裏,總麵積和大陸架相差無幾。大陸架與大陸坡合在一起被稱為大陸邊緣。
大陸坡是如何形成的呢?據上麵的介紹我們可知,陸坡是輕而浮起的大陸和重而深陷的洋底之間的接觸過渡地帶。隨著大陸慢慢裂開後,其間會形成狹窄的小海洋。根據地殼均衡原理,新生洋殼的高度要比兩側大陸低,如此一來,必然會在大陸與新洋底之間形成陡峭的新生陸坡。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的陸坡,曾經就是中生代以來聯合古陸破裂形成的地塊邊壁,此後在海底擴張、大陸漂開和邊緣下沉的過程中,由於長期侵蝕逐漸塑造而成。生成不久,還沒有被外力作用強烈改造的陸坡,沉積蓋層微薄,構造地形與火山地形非常顯著,坡度較陡。發育成熟的大西洋型陸坡,不規則的原始地形覆蓋了厚厚的沉積層,坡度下降。在太平洋型大陸邊緣,陸坡的發育與板塊的俯衝或仰衝作用有關,陸坡下部可有俯衝刮削作用形成的增生混雜岩體,褶皺、斷裂明顯,地形複雜多樣。
如果按照地形特點分,大陸坡有兩種。一種是地形較為單一、坡度較為均衡,像北大西洋沿北美、歐洲及巴倫支海等地的大陸坡。這類大陸坡上半部是個陡壁,岩石裸露缺乏沉積物,向下大約2000米深處,大陸坡的坡度突然緩和起來,深度逐漸增加,成為一個上凹形的山麓地帶。在大陸坡的斜麵上,有一組平行的“海底峽穀”,把大陸坡分為兩半。另一種大陸坡地形複雜,坡麵凹凸不平,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南海的大陸坡就是這種類型,坡麵呈階梯型,是一些棱角狀的頂平壁陡的高地,與一些封閉的平底凹地交替著分布。平頂高地上有一些粗大的礫石岩屑,而平底凹地裏堆積著一些沙子、石塊和軟泥。這類大陸坡上的海底峽穀穀底也呈階梯型。除了以上兩種類型外,大河河口外圍的大陸坡,坡度較為平坦,整個斜坡堆滿了河流帶來的泥沙。
由於經常有河流經過,再加上海洋的作用,陸坡沉積物所含的有機物較為豐富,如果陸坡上有很厚的沉積層,通常具有良好的油氣遠景。陸坡區還有人類尚未開發的錳結核、磷灰石、海綠石等礦產。在陸坡一些上升流區,會形成自然的漁場。
大陸基
大陸基是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又被稱為大陸隆或陸基。是大陸坡坡麓附近各種碎屑堆積物的聯合體總稱。它一部分堆積在大陸坡上,另一部分覆蓋著大洋底,通常分布在水深2000~5000米的地方,麵積約為2000萬平方公裏,占海洋總麵積5.55%,在無海溝分布的海區陸基發育較好。大陸基的坡度約為1∶100~1∶700,一般是上部較陡,下部較緩。除了被海底峽穀切開之處及少數海山外,地形大多較為平坦。濁流沿海底峽穀將大量陸源沉積物輸送到陸隆地帶,大陸基上還有滑塌沉積、等深流沉積、半遠洋沉積等。大陸基的主要沉積物是粘土及砂礫,其中以中粉砂為代表。現代大陸基一般沉積速率約4~10厘米/千年。大陸基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極洲的大部分周緣地帶,也有少量分布在西太平洋邊緣海盆地陸側,如南海海盆的部分邊緣。大陸基寬度不等,約100至數百公裏,有的寬度已超過1000公裏。
海溝
海溝是太平洋型大陸邊緣。沿著島弧和大陸海岸山脈外側延伸分布的狹長深海窪地就是海溝。它多為弧形和直線形,分布在大洋邊緣,與島弧或大陸相鄰。海溝是一種頗為壯觀的海底地貌,長數百至5900公裏,寬為40~120公裏,水深多為6000~11000米。馬裏亞納海溝深達11521米,為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有人曾比喻說,把珠穆朗瑪峰放進去,也不會露出水麵。
絕大部分海溝呈不對稱的“V”字形橫剖麵,洋側坡(又稱外壁)較緩,陸側坡(又稱內壁)較陡;溝坡上部較緩,下部較陡。平均坡度5~7°,例外的是,湯加海溝有的溝坡達45°。海溝斜坡地形十分複雜,切割較為強烈,有很多峽穀、台階、堤壩和窪地等。溝底可被沉積物充填成相對較窄的平底,沉積物多屬紅粘土、矽質沉積,也有來自相鄰大陸或島弧的濁流沉積、滑塌沉積。厚度通常在1公裏以下。海溝與洋盆之間,經常有隨著海溝走向延伸的寬緩海底高地,高出洋盆底部200~500米,稱為外緣隆起。海溝始終與板塊俯衝的傾斜震源帶伴生。板塊的俯衝帶動洋底下傾、陷落,從而地球上最低的地方——海溝就形成了。
大陸邊緣的類型
按照地形及構造特征,可分為以下幾種:①被動大陸邊緣,也稱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穩定大陸邊緣、離散大陸邊緣和拖曳大陸邊緣等。由陸架、陸坡和陸隆組成。地形平坦寬闊,無海溝發育。它位於板塊內部,構造上相對穩定。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周緣,印度洋北、西部和東南部邊緣,北冰洋及南極洲周緣。②活動大陸邊緣,又稱主動大陸邊緣、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和彙聚大陸邊緣等。其陸架狹窄,坡度較大,陸隆為深邃的海溝取代。地形複雜,凹凸不平,是漂移大陸的前緣,屬板塊俯衝邊界。地震、火山的發生較為頻繁,構造運動強烈。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及印度洋東北緣。③轉換型大陸邊緣,也稱剪切型大陸邊緣,它的形成與沿轉換斷層的走向滑動有關。可以是活動的,以淺源地震為典型標誌,常構成海脊與盆地間列的大陸邊緣,如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也可以是被動的,其陸架狹窄,如幾內亞灣北緣。大陸邊緣,特別是被動大陸邊緣,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沉積物集聚區,沉積量占海洋沉積物總量的50%還要多,含有豐富的油氣等礦產資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2.海洋中的島嶼
在海洋裏,無論是在大陸架,還是在大陸披上,或是在大洋底區域裏,都有或大或小的露出水麵的陸地,我們把這樣的陸地稱為海洋中的島嶼。
根據島嶼的成因、分布情況和地形的特點,海島可分為堆積島、大陸島和海洋島三種類型,還有一種較特殊的珊瑚島。
大陸島
什麼是大陸島呢?大陸島其實最初也屬於大陸,多分布在離大陸不遠的海洋上。大陸島的形成主要是陸地局部下沉或海洋水麵普遍上升,下沉的陸地、地勢較低的地方被海水淹沒,高的地方仍露出水麵。露出水麵的那部分陸地,就成為海島。我國的舟山群島、台灣島、海南島以及沿海的一些小島,都是這種類型的島。還有一些大陸島是曆史上大陸在漂移過程中被甩下的小陸地,如新西蘭、馬達加斯加島等。大陸島也有大小之分。但世界上的大島都是大陸島。如格陵蘭島、伊裏安島、加裏曼丹島、馬達加斯加島,是世界上的四大島。
在地貌上,大陸島與大陸的特征十分相似。在我國的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丘陵海岸,地勢不是特別高,所以附近的海島海拔也不太高,麵積也都不超過30平方米。而在山峰縱橫的東南沿海,海島不僅多,而且海島的海拔、麵積也較大。我國麵積大於100平方公裏的大島幾乎都分布在這裏。在美麗廣闊的大島上,有平原、丘陵和山地,遠望山巒疊起,近看懸崖陡壁,山峰直刺青天。如:海南島的五指山山脈,海拔為1867米;台灣島的台灣山脈,海拔在3000~3500米。
火山島
由海底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的島嶼稱為火山島。海底火山熔岩不斷堆積,直到厚度頗大,最終突出在海麵上。火山島按照其性質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大洋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沒有聯係;另一種是大陸架或大陸坡海域的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有聯係,但又與大陸島不同,是介於大陸島大洋島之間的一個過渡類型。
火山島大多分布在環太平洋地區,著名的火山島群有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等,其中,構成夏威夷群島的熔岩堆,要足足高出大洋底9700米。
火山島
在我國,火山島並不多見,總數不過百十個左右,主要分布在台灣島周圍;在渤海海峽、東海陸架邊緣和南海陸坡階地僅有零星的幾個。台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花嶼等幾個島嶼除外)是以群島形式存在的火山島;台灣島東部陸坡的綠島、蘭嶼、龜山島,北部的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東海的釣魚島等島嶼,渤海海峽的大黑山島,細紗中的高尖石島等,都是孤立於海洋中的火山島。它們都是第四紀火山噴發而成,形成這些火山島的火山現在都已經停止噴漿。
火山所噴發出的熔岩一邊堆積增高,一邊從火山口寧靜溢出,好像煮沸的米湯從鍋裏沸瀉出來一樣,使火山島形成圓錐形的地形,被稱為火山錐。它的頂部為大小、深淺、形狀不同的火山口。火山噴發的地方大多都會形成地勢崎嶇的丘陵。我國的火山島主要是玄武岩河安山岩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漿粘度較稀,噴出地表後,向外流淌,由此形成的火山島的坡度較小,麵積較大,高度較低,其表麵是起伏不大的玄武岩台地,如澎湖列島。安山岩屬中性岩,岩漿粘度較稠,噴出地表後,流動較慢,並隨溫度的下降而迅速凝固,碎裂的岩塊從火山口向四周滾落,形成地勢高峻、坡度較大的火山島,如綠島和蘭嶼。如果火山噴發量大,次數多,時間長,火山島的高度和麵積自然而然也會隨之增大。
經過多次複活噴發、崩塌,以及很多年風化剝蝕形成,島上岩石破碎並逐步土壤化,因而火山島會出現動物和植物。因成島時間、麵積大小、物質組成和自然條件的差別,火山島的自然條件也並都是相同的。澎湖列島上土地瘠薄,常年吹著狂風,植被稀少,島上景色單調。綠島上地勢高峻,氣候宜人,樹木花草漫山遍野,海上風光異彩紛呈。
珊瑚島
珊瑚島是海洋島的一種。大多分布在熱帶海洋中,它的形成與大陸的構造、岩性、地質演化曆史無關,因此,珊瑚島和火山島被人們合稱為大洋島。
珊瑚島是由海洋中的珊瑚蟲遺骸構成的島嶼。珊瑚蟲死後,其身體中所含的膠質能把各自的骨骼結在一起,一層粘一層,天長日久就了礁石。珊瑚島的外表覆蓋著一層磨碎的珊瑚粉末——珊瑚砂和珊瑚泥。按其形態劃分,可將珊瑚島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三種類型:岸礁沿大陸或島嶼岸邊生長發育,形狀似長條,主要分布在南美的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島;堡礁又稱堤礁,是離岸距離較遠的堤狀礁體,與岸之間有瀉湖分布,最為著名的就是澳大利亞東海岸外的大堡礁;環礁分布在大洋中,它的形狀多樣化,但最多的還是環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中部和南部,而且多是群島。
衝積島
衝積島也稱衝擊島。它是陸地上的河流攜帶著泥沙流向海裏,沉澱下來形成的海上陸地。陸地的河流流動速度比較快,帶著上遊衝刷下來的泥沙流到寬闊的海洋後,流速就會變得緩慢,泥沙就沉積在河口附近,久而久之,越積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麵的陸地,也就是衝積島,它有“海中田園”的美稱。
世界上許多河流入海處都會產生一些衝積島。我國共有400多個衝積島,地處我國長江口的崇明島,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河口衝積島。我國第二大衝積島是湖北枝江長江中的百裏洲。衝積島的地質構造與河口兩岸的衝積平原相同。衝積島地勢低平,它的四周環繞著許多灘塗。
崇明島
形成衝積島的原因各不相同。我國長江口的沙島是由於漲落潮流不一所致,形成暖流區,是泥沙不斷堆積而形成的。珠江口沙島成因不一,有的是因河心灘發育而成;有的是由於河流中油岩島阻擋產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較慢的一側泥沙沉積而成沙垣,再逐漸形成沙島;有的由河口沙嘴發育而成,最典型的是台灣島濁水溪三角洲外的一係列沙島;還有一種是由波浪侵蝕沙泥海岸,從海岸分離出小塊陸地,也成了衝積島,不過這種衝積並不多見。
我們知道,衝積島主要由泥沙形成,因此它的結構比較鬆散,性質不穩定。如果周圍的水流條件發生改變,島的麵積就會隨之漲大或縮小,形態也會變化。河口地區的衝積島,每逢遇到強潮倒灌或洪水傾瀉,強烈的衝蝕會使島四周形態發生改變。大多數情況下,在衝積島嶼河流和潮流平行的兩邊,總是一邊經受侵蝕,一邊逐漸淤積,日積月累,便形成長條形島嶼;有的衝積島會衝蝕消失;有的島嶼則會不斷成長,最終與陸地形成一體。
衝積島的地貌形態比較簡單,地勢平坦,海拔隻有幾米,有些有綠蔭覆蓋,有些則是滿目黃沙。在土壤化較好的衝積島上,也可以種些林木、綠草或莊稼來保護島嶼。
地處長江口門戶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衝積島,中國第三大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曆史,現有麵積1267平方公裏,戶籍人口63.5萬人。全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產富饒,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東瀕東海,南與浦東新區、寶山區和江蘇省太倉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蘇省海門、啟東兩市一水之隔。總麵積1411平方千米。形如一春蠶,東西長,南北狹。在它的旁邊還有橫沙、長興兩島。崇明島的形成與長江江口的演變相聯在一起。由於長江口有著向東南伸展,且口門沙島有不斷北靠的趨勢,因此,從前的崇明島與現在的位置和形狀相差甚遠。
崇明縣目前轄有13個鎮和3個鄉。縣政府所在地城橋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006年底全縣戶籍人口為69.98萬人,比上年減少1408人,外來流動人口11.1萬人,人口出生率5.93%,死亡率8.33%,自然增長率-2.4%。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滿族、壯族、白族、彝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曆史據考,約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長江口門在今揚州、鎮江一帶,那時的口門沙島隻是江中的兩個小沙洲,稱為東沙和西沙,麵積亦甚小,約數十平方公裏。島上先民從附近江蘇丹陽、句容等地遷來,以打漁為生。到了唐神龍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鎮於西沙,大概這是最早“崇明”兩字的出現。在這以後,崇明島不斷順江下移,下漲上坍,於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麵張出了姚劉沙、東北麵堆積而成了三沙,而原來的東沙和西沙則漸漸被崩塌衝走。接下來,三沙的命運亦和東沙、西沙一樣,逐漸地被衝漲,舊去新來,在其下側堆積形成了馬家浜、平洋沙,長沙等沙洲,其中的長沙即是現在崇明島的前身。
在曆史的長河中,許多沙島依次北靠或被衝坍消失了,然崇明島發展到今日,正處於其頂峰時期。崇明島亦是不穩定的,就連其縣城亦是一再遷移。至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縣城已經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年),長沙南岸迅速地淤漲起來。後經當地百姓建石塘石壩等,製止了淤漲的勢頭,縣城才得以保持並穩定下來。
崇明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明代抗倭鬥爭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稱。1921年秋,崇明西沙農民暴動,毛澤東在當時的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上著文介紹這一壯舉。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員陸鐵強、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國較早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長期革命鬥爭歲月中,許多崇明兒女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崇明島水潔風清,到處都有未經人工斧鑿的天然風光。早在明清兩代,島上就有“金鼇鏡影”、“吉貝連雲”、“玉宇機聲”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島風光更加旖旎。綠樹成蔭的200多公裏環島大堤,猶如一條綠色巨龍,盤伏在長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東端,欣賞東海日出,不減泰岱奇觀;傍晚,立於大堤西側,飽覽長河落日,耳聽歸舟晚唱,令人心曠神怡。島上有眾多的曆史名勝和人文景觀。有麵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園;千姿百態的城橋鎮澹園;還有金鼇山、壽安寺、孔廟、唐一岑墓、明潭、鄭成功血戰清兵的古戰場等遺址;有麵積達5400多畝的華東地區最大的人造森林——東平林場。近年來,由於加強了各旅遊景點的建設,海內外觀光旅遊者源源不斷,僅1997年前來觀光的遊客近百萬人次。最近,崇明縣政府就進一步開辟島上的旅遊資源,提出了今後五年旅遊業開發的總體規劃。它包括加快和完善中部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度假區;中南部文化旅遊區;西部綠華水上遊樂度假區;東部東海瀛洲大樂園旅遊區,並逐步建設成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閑旅遊勝地,最終建成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屈指可數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崇明島是整個上海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最大且投資成本最低的地區。作為上海市經濟發展戰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紀崇明將拉開大開發,大開放的帷幕。規劃到2020年崇明將建成全國開放度最高的綠色食品開發園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國際金融貿易區。即時,崇明島將成為遠東最繁華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