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十大恐怖海洋動物(1 / 3)

1.大烏賊

大烏賊是恐怖海洋生物,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最大的大烏賊,體長可達20米左右,重約2-3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

由於生活在太平洋幽深的海底,人們對神秘的大烏賊了解得並不多。而在水手們之間流行的一個傳說讓這種神秘顯得更加具有傳奇色彩:它們巨大的觸須能夠從海床直接延伸到海平麵,它們強有力的吸盤可以撕裂船身。據悉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最大的大烏賊,體長可達20米左右,重約2-3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它的性情極為凶猛,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並能與巨鯨搏鬥。事實上,大烏賊一般最大可以長到18米長900公斤重。

大烏賊

1873年,巨型烏賊在紐芬蘭附近的“葡萄牙”海灣首次被發現,當時一艘小船遭到了這個大家夥的突然襲擊,幸虧船主用斧頭砍下了它的一根長5米、直徑約0.3米的觸須,才僥幸逃脫。自此後,人們就開始追蹤“烏賊王”的蹤跡,但令人煩惱的是,它很少在淺海露麵,當它浮出水麵的時候,不是已經死亡就是奄奄一息,在開展研究前就死去了。全世界至今隻有250多個樣本可供研究,這些樣本不是殘缺不全就是嚴重損壞。它究竟住在何處,如何生活,如何覓食和繁殖,科學文獻上至今仍是空白。

科學家通過解剖巨型烏賊的屍體,也推測出了它長年潛伏海底的原因。巨型烏賊的一對直徑達25厘米的大眼睛已經適應深海的黑暗環境,因此,當它浮出海麵時會因為強光而致盲,變得脆弱不堪。這就注定了它隻能過“見不得光”的生活。

科學家們說:“巨型烏賊最大的特點是長著一對極長的觸須。這對觸須的長度能達到其身體總長度的三分之二。”科學家們說,以前他們曾猜測巨型烏賊是一種行動緩慢的動物。但親眼目睹後才發現,它遠比原先想象得要活躍得多,是一種積極、凶猛的捕食者。科學家說,失去一段觸須不會危及巨型烏賊的生命。

美國科學家最近在路易斯安那州墨西哥灣捕撈起一隻巨大的烏賊,長19.5英尺(5.9米)。1954年在密西西比三角洲海域曾發現過一隻死亡的巨大烏賊漂浮,從此之後在墨西哥灣海域就再沒有發現這種罕見的物種。最近發現的這隻大烏賊重達46.7公斤,是一艘科研船的拖網在7月30日在1500英尺(457米)深的海水下捕撈上來的。由於不適應水深的急劇變化,這隻大烏賊捕撈上來後就死掉了。科研人員對其進行了保存,隨後送到史密森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做進一步研究。

科研船上的科學家來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以及內政部,他們本來是在對抹香鯨的飲食習性進行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安東尼-馬丁內茲在一份聲明中說:“當拖網拉上來時,我看到了網中有一個大家夥,真的非常大。”安東尼-馬丁內茲是海洋哺乳動物專家。

由於在墨西哥灣、加勒比和佛羅裏達州海域曾經在一些烏賊天敵的體內發現過大烏賊殘骸,因此科學家意識到墨西哥灣存在大烏賊。但是這隻大烏賊是近50年來,首次在墨西哥灣發現如此巨大的烏賊。科學家捕撈到這隻大烏賊意義重大,因為大烏賊十分罕見,所以它們身上還蘊藏著許多未解之謎,有待科學家發現。

不過,墨西哥灣此次發現的烏賊還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有一種大王烏賊,體長約20米左右,重約2-3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它的性情極為凶猛,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並能與巨鯨搏鬥。據記載,有一次人們目睹了一隻大王烏賊用它粗壯的角手和吸盤死死纏住抹香鯨,抹香鯨則拚出全身力氣咬住大王烏賊的尾部。兩個海中巨獸猛烈翻滾,攪得濁浪衝天,後來又雙雙沉入水底,不知所終。

2.抹香鯨

鯨目齒鯨亞目的一科,通稱抹香鯨。共2屬3種。頭部長而大,其長可達體長的1/3左右,但下頜卻極小。頭頂隆起,整個頭部形狀似桶,內裝鯨蠟,可減輕體重增加浮力,背部後1/3處還有一列脂肪隆突,也可增加浮力。頭骨左右不對稱。外鼻孔位於頭骨的左上方,因此鼻孔噴霧是朝前斜上方的。抹香鯨科是外形比較獨特的鯨類,頭部巨大,下頜卻比較小,僅下頜有牙齒,顯得不對稱,以能產龍涎香而得名。

抹香鯨

抹香鯨科是適應深海生活的鯨類,分布於北冰洋以外的各大海域,主要食烏賊。抹香鯨科包括體型巨大的抹香鯨和體型較小的小抹香鯨和倭抹香鯨三種,其中前者可歸入抹香鯨亞科,後兩者可歸入小抹香鯨亞科。抹香鯨體長可達18m,體重超過50噸,是體型最大的齒鯨,沒有背鰭,潛水能力極強,是潛水最深,潛水時間最長的哺乳動物。小抹香鯨和倭抹香鯨體型小,其中小抹香鯨體長3.4m,而倭抹香鯨體長僅2.7m,和寬吻海豚大體接近,頭部沒有抹香鯨的比例那樣大,吻部較尖,兩腮處有溝,看起來似魚鰓,有背鰭。

除著名的抹香鯨外這個科還有兩個比較不知名的、體形較小的種。

所有三個種都有鯨臘器官、都隻有一個噴氣孔,而且這個氣孔都位於頭部的左側、其牙齒都隻位於下顎。除此以外這三個種的形態(尤其其大小)差別非常大,以至於有些動物學家認為那兩個比較小的種自成一屬。

假如分子遺傳學的研究證明抹香鯨科的動物與須鯨亞目的動物比其它齒鯨亞目的動物更加接近的話,那麼這個科在鯨目中的分類將會改變。

抹香鯨屬僅一單型種抹香鯨。分布於世界各大洋,喜在熱帶或亞熱帶溫暖的海域中活動,以北緯40°至南緯40°之間最多,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均有分布。雄體長15~18m。雌體長10~11m。體灰色、鐵灰色,乃至黑色,老年則為淺灰,有時有花斑;噴孔呈S形;眼位於口角後下方;耳孔極小;下頜窄而小,每側有20~28顆具功能的牙齒。上頜每側有10~16不具功能的牙齒;鰭肢短而圓,尾鰭大,深潛水時,尾高舉,最深可潛入2200m。浸水時間可長達20~75分鍾,淺潛水每2~3分鍾換氣1次。主要以魷魚、墨魚、鱈魚、鱸魚、梭魚為食,也可吃鯊魚。抹香鯨一雄多雌,結成15~20隻的小群活動,洄遊時常多達幾百隻。冬季至熱帶海洋,春季則至溫帶海洋。妊娠期12~16個月,每胎1仔,9歲性成熟。龍涎香為其結腸內的異物。

小抹香鯨屬有2種:小抹香鯨分布在熱帶海洋,在中國見於台灣沿海。體長小於4m;外形似抹香鯨,但頭較小,頭長僅占體長1/6;吻突呈三角形;7塊頸椎均愈合,有背鰭,高僅15~20厘米;背色深灰或藏藍,腹部灰白色或白色;耳孔後下方有“之”字形白花紋;下頜齒12~16顆。吃烏賊、魚、蟹,結成3~5小群。擬小抹香鯨外形似小抹香鯨,但體長僅2.1~2.7m,頭骨僅占體長1/8;背鰭高,位於背中部,下頜齒每側8~11個。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海域。在中國僅見於台灣省海域。

抹香鯨屬於鯨目齒鯨亞目抹香鯨科,拉丁學名Physetermacrocephalus,英文名Spermwhale。又叫真甲鯨,體長18~25m,體重20~25噸,最大者達60噸,是齒鯨類中個頭最大的一種。它體色呈灰黃色,呈楔型,占體長的1/3,身作粗短,行動緩慢笨拙,易於捕殺。現存量由原來的85萬頭下降到43萬頭。

它是齒鯨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雄性體長18~23m,體重60~100噸。身體的背麵為暗黑色,腹麵為銀灰或白色。頭部特別大,幾占體長1/4~1/3。上頜和吻部呈方桶形,下頜較細而薄,前窄後寬,與上頜極不相稱。有20~28對圓錐形的狹長大齒,每枚齒的直徑可達10厘米,長約20多厘米。噴水孔在頭部前端左側,隻與左鼻孔通連,右鼻孔阻塞,但與肺相通,可作為空氣儲存箱使用,呼吸時噴出的霧柱以45度角向左前方傾斜。無背鰭。鰭肢較短。尾鰭寬大,寬約360~450厘米。

常結成5~10隻,多至200~300群體。遊泳迅速,時速可達12海裏。潛泳深度一般數百m,最深紀錄2200m,時間達75分鍾,為鯨類中的“潛水冠軍”。性凶猛。主食大型烏賊、章魚,也吃魚類。繁殖期有激烈的爭雌行為。

在繁殖期到來的時候,為了爭奪配偶,抹香鯨的雄獸之間會發生激烈的爭鬥,兩頭數十噸重的巨大雄獸,各以時速20公裏的速度迎麵衝來,猛烈相撞,常常皮開肉綻,鮮血直流,敗者落荒而走,勝者則占有20~40隻雌獸,組成交尾群。雌獸每胎僅產1仔,偶有2仔,妊娠期12~16個月。幼仔剛生下來時,體長約有4~5m,哺乳期為1~2年,7~8歲時性成熟,最長壽命可達70年。

分布於全世界各大海洋中,大多數生活在赤道附近的溫暖海區,極少數到達北極圈內。在中國見於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其腸道內分泌物是極名貴的香料“龍涎香”,因此常遭捕殺,現數量稀少,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抹香鯨的性情十分凶猛,食量極大,每天能吃1噸多重的食物,獵物一旦被它咬住就難以脫身了。它的主要食物為各種烏賊和章魚,也吃鱈魚、鱸魚、梭魚、沙魚和其他魚類,特別是愛吃體型巨大,最長達18m的大王烏賊。為了製服、吃掉如此之大的獵物,常常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搏鬥,以致於身上常殘留有被大王烏賊觸手上的吸盤所傷的大圓盤形的疤痕,有時雙方搏鬥時會一起躍出水麵,就像是海麵上突然出現的一座小島,場麵極為驚心動魄。

抹香鯨喜愛群居。它們常常5到10頭組成一小群。有時,兩三百頭抹香鯨組成一大群。鯨群一般是由一頭雄鯨和多頭雌鯨組成的。抹香鯨的鼻孔非常奇特。它的左鼻孔用來呼吸,右鼻孔卻是阻塞的。所以,抹香鯨呼吸時霧柱總是向左前方以45度角射出。抹香鯨的牙齒也非同一般。

在抹香鯨的下頜上長著幾十顆20多厘米的大牙。而上頜卻沒有一顆牙齒,隻有一個個對應下頜牙齒的洞。抹香鯨是出色的深潛能手。它的最大潛水深度達到2200m,而且能在水下足足呆上一個小時。它能在一分鍾內下潛或上浮120m,卻從來不會得潛水病。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抹香鯨有一套克服潛水病的生理機能。將來,人們在從事深海潛水事業時,也許會從抹香鯨的身上得到啟發。抹香鯨異常凶猛,但是它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隻有當他被捕鯨炮擊中做垂死掙紮時,才回向捕鯨船猛撞。令人驚奇的是,人們發現抹香鯨胃中的大王烏賊沒有被牙齒咬過的痕跡。還有人曾經在抹香鯨腹中度過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居然沒有死亡。由此可見,抹香鯨雖然厲害,但它並不完全靠牙齒來咀嚼食物。

自古以來,人們一提起抹香鯨,就有一種恐懼的感覺,至今仍流傳著許多駭人聽聞的傳說故事,曆史上也的確曾經多次發生人類的船隻與抹香鯨遭遇而失事的事件。

它不僅有時進攻漁船、貨船,甚至捕鯨的船隻也敢於進行猛烈的反撲,用巨大的頭部頂撞船體,發出雷鳴般的巨響,繼而用強大的尾巴橫掃過來,頓時將船體打破,使船上的人員紛紛落水,再張開巨大的嘴巴,把落水者一個個活活吞掉,絕不放過每一個在海麵上掙紮的人。

19世紀初,美國的三桅杆捕鯨船“防克號”就曾被抹香鯨擊沉,此後又發生過20多次這樣的事件;20世紀上半葉,又約有近百艘捕鯨船和貨船被抹香鯨撞翻、擊碎或沉沒,很多捕鯨者葬身鯨腹,例如前蘇聯的捕鯨船“斯圖濟恰號”和“斯拉瓦10號”在海上失事,也都是抹香鯨所為。

有趣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艘美國軍艦正在夜航,突然覺得艦體受到強烈的震動,所有人都誤認為是軍艦觸礁或碰上了水雷,紛紛跳水逃命,後來才發現是軍艦撞上了一隻正在仍然沉睡的抹香鯨,因此遭受了一場虛驚。抹香鯨這種主動襲擊各種船隻的行為,一般認為是出於其保衛領地、自身和後代安全的一種本能,也有的是受傷之後,進行垂死掙紮的一種行為。但是,隨著海上航行的船隻越來越現代化,而抹香鯨的數量卻大大減少,所以這樣的事情已經很少能聽到了。

抹香鯨這種頭重腳輕的體型極適宜潛水,加上它嗜吃巨大的頭足類動物,它們大部分棲於深海,抹香鯨常因追獵巨烏賊而“屏氣潛水”長達1.5小時,可潛到2200m的深海,故它是哺乳動物潛水冠軍。

抹香鯨的英文名為Spermwhale來自鯨蠟一詞,那是因為它那方形巨頭中有一特殊貯藏裝置裏的油狀蠟,頭部的鯨蠟器官的作用是一個超級傳導體,有極其靈敏的探測係統即“聲納”,能用發出超聲波的喀嗒聲而聽其回音,用以在漆黑的深海探尋食物,以“聲納”替代不發達的小眼睛。

抹香鯨常與無脊椎動物之最的大王烏賊展開一場刀光劍影的相互殘殺,大王烏賊最大者達18m,重30噸。有人曾在熱帶海洋看到抹香鯨與巨烏賊搏鬥的激烈場麵,它們從深海一直打到淺海不是抹香鯨吃掉大王烏賊,就是大王烏賊用觸腕把鯨的噴水孔蓋死使巨鯨窒息而死,那樣,抹香鯨反倒成為大王烏賊的“美餐”了。

抹香鯨對巨烏賊的嗜好,是一種最珍貴的海產品~~“龍涎香”的來源。抹香鯨把巨烏賊一口吞下,但消化不了烏賊的鸚嘴。它們逐漸在小腸裏形成一種粘稠的深色物質呈塊狀重100~1000克,也曾有420公斤的。其最大直徑為165厘米,這種物質即為“龍延香”。它儲存在結腸和直腸內,剛取出時臭味難聞,存放一段時間逐漸發香,勝“麝香”。“龍涎香”是使香水保持芬芳的最好物質,用於香水固定劑。

另外,抹香鯨巨大頭部骨腔內含有大量鯨腦油(無色透明液體)經壓榨結晶化成為白色無臭成結晶體稱鯨蠟,是很好工業原料,可製蠟燭、肥皂、醫藥和化妝品,亦可提煉高級潤滑油。抹香鯨肉味鮮美可食,皮可製革。

抹香鯨遍布全球各大洋,主要活動在熱帶和溫帶海域,通常在南北緯40度之間。我國海域均有分布,它們常以5~20頭結群遊蕩,以雄多雌少組成群體,一般遊速每小時2.5~3海裏,受驚時可達7~12海裏。

抹香鯨是胎生、哺乳。懷孕期16個月,哺乳期一年。

1978年4月8日在山東膠南縣擱淺一頭雄性抹香鯨,長14m,重22噸,初步鑒定為37歲。鯨由中科院青島海洋研究所製成標本,現展於青島海產博物館,它吸引眾多遊客,令人流連忘返。

該鯨的骨骼係統也於1995年5月架起來並對觀眾展出,這是我國最完整的齒鯨骨骼係統,它向人們說明:鯨,在漫長的曆史征程中,由陸地進入海洋的事實。

抹香鯨的長相十分怪,頭重尾輕,宛如巨大的蝌蚪,龐大的頭部約占體長的1/4~1/3,整個頭部仿佛是一個大箱子。它的鼻子也十分奇特,隻有左鼻孔暢通,而且位於左前上方,右鼻孔堵塞,所以它呼吸的霧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噴出的。

抹香鯨喜歡結群活動,常結成5~10頭的小群,有時也結成幾百頭的大群。在海上有時頑皮地互相玩耍。但它的性情與藍鯨、座頭鯨截然不同,十分凶猛、厲害,其它動物一旦被它咬住就很難逃脫。抹香鯨捕食大王烏賊是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惡鬥,雙方搏鬥時會一起躍出水麵,簡直像一座平地而起的山,一般前者往往取勝,但有時後者憑借煙幕而逃之夭夭,人們發現在抹香鯨胃中的大王烏賊沒有被牙齒咬齧的痕跡,還有人在抹香鯨腹中度過一天一夜居然沒有死。這說明,抹香鯨雖有強大牙齒,但並不完全靠牙齒咀嚼食物。

抹香鯨體內有時還“懷”有怪胎,一般為灰色或微黑色的蠟狀物,剛從體內取出時非常難聞,幹燥後呈琥珀色,帶甜酸味。這就是有名的龍涎香。龍涎香本身無多大香味,但燃燒時卻香氣四溢,酷似麝香,又比麝香幽遠,被它熏過的東西,芳香持久不散,抹香鯨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抹香鯨又是海獸中的潛水冠軍,幾千m深的深海可自由出入,而且能呆上近一個小時。那麼抹香鯨為什麼能潛得如此深呢?有人認為這可能與它喜歡捕食大王烏賊有關。抹香鯨為了獲得這種美味佳肴,不得不經常潛入深海,久而久之形成了對深海環境的適應。

龍涎香是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分泌物的幹燥品。取自需宰殺的抹香鯨,從其腸內取其分泌物(即鯨魚的糞便,它是抹香鯨吞食墨魚後,胃腸道分泌出來的灰黑色的蠟狀排泄物)。其味甘、氣腥、性澀,具有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利水通淋、理氣化痰等功效;用於治療咳喘氣逆、心腹疼痛等症。係各類動物排泄物中最名貴的中藥,極為難得。

世界上最早發現龍延香的國家,是古代中國。漢代,漁民在海裏撈到一些灰白色清香四溢的蠟狀漂流物,這就是經過多年自然變性的成品龍香。從幾千克到幾十千克不等,有一股強烈的腥臭味,但幹燥後卻能發出持久的香氣,點燃時更是香味四溢,比麝香還香。當地的一些官員,收購後當著寶物貢獻給皇上,在宮庭裏用作香料,或作為藥物。當時,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寶物,請教宮中的“化學家”煉丹術士,他們認為這是海裏的“龍”在睡覺時流出的口水,滴到海水中凝固起來,經過天長日久,成了“龍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