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虎鯨還有一種奇特的嗜好,即最喜歡吃鯨的唇和舌。有人曾對捕到的35頭灰鯨作過觀察,發現其中有7頭鯨的舌頭,部分或全部被虎鯨吃掉了,顯然這些灰鯨曾遭到虎鯨的襲擊。有時候,一頭巨鯨被捕鯨炮擊斃,在海麵漂浮或被船拖行時,虎鯨會趁火打劫,鑽到死鯨口中,將巨鯨的唇、舌掠食一空,甚至用炮打也趕不走,真叫人苦笑不得。
雄虎鯨體長10m左右,身高1.8m,重7~8噸。背鰭突出水麵,像古代的兵器“戟”倒豎在水麵,因而又叫它“逆戟鯨”。雌性的虎鯨略小一些,長8m左右,重5~6噸。虎鯨遊速很快,每小時可遊30海裏。虎鯨是哺乳動物,需要用肺呼吸,它在淺水中潛入水中,每次約半分鍾左右。如果4~5次淺水潛水後,即可深水潛泳1~4分鍾,最長時可達15分鍾,在水底遊過幾百m的距離。
虎鯨繁殖並非“一夫一妻”製。一頭年富力壯的雄虎鯨和好幾頭雌虎鯨組成一個生殖群,而這個生殖群的大小取決於雄性與同性搏鬥爭偶的能力大小,強者占有雌性多些,弱者少些,多則30~40頭雌虎鯨,少則3~5頭。虎鯨無固定的生殖季節,終年均可進行交尾,受孕的雌虎鯨懷孕約經一年,一胎隻生一隻,很少有孿生的。剛出生的小虎鯨有24m左右,跟隨“母親”身旁吃奶計,一年後可獨立生活覓食。長到6m多長,已到性成熟時,“父親”將雄虎鯨趕出生殖群,讓它去過單身生活。等它們身強力壯時,與其它虎鯨的“男子漢”爭鬥、搶偶,另行組織生殖群。
虎鯨雖然凶殘,但有時競也能與人合作。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沿岸有一個捕鯨基地。每年,座頭鯨洄遊經過此地時,有些虎鯨迅速遊到基地附近,在那裏嬉戲遊泳,引起人們的注意。當基地捕鯨船啟航時,它們就自動充當向導,引導捕鯨船駛向鯨群。此時,海域中其它一些虎鯨則圍阻座頭鯨,不讓它們遊逃。當座頭鯨被捕鯨船炮擊中後,虎鯨幫助船上人將它製服:兩隻虎鯨在受傷鯨的座頭鯨部的下側遊動,不讓座頭鯨潛水漲船入水中,另兩隻虎鯨跳到受傷鯨的噴氣處,阻當它喘息、呼吸。當人們捕到座頭鯨後,容許虎鯨吃掉座頭鯨的舌頭,以示獎勵。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和英國軍隊試圖試驗海豹和海獅來探測敵方潛艇,但成功率不大。發展到今天,美國海軍夏威夷水下作戰中心,每年都花費幾百萬美金來訓練一支海洋動物~~虎鯨。“阿赫本”是其中的一員,它現在已被訓練成能夠探知敵方潛水艇,具有導航、排雷等“本領”。此外,美國已成功地訓養虎鯨打撈海底遺物。有科學家設想,將虎鯨訓練成海底牧場的“警犬”,來管理人工魚蝦養殖場,嚇走其它危害魚蝦的海中動物。美國卡塔裏納島附近,每年有一個時期有大量烏賊群來此產卵,正是漁民捕捉烏賊之大好時機。此時海獅、領航鯨、海豹和其它海獸也跟隨而至獵食它們,大大影響了漁民捕捉烏賊。漁民錄下虎鯨的叫聲,在海上播放,海獸聞聲而逃,不敢靠近。阿拉斯加有條河盛產娃魚,白鯨隨上漲的河水溯河而上,最多時有好幾百條白鯨與漁民爭鮭魚。漁民即使用炸彈,也無濟於趕走白鯨,但經以播放虎鯨的錄音,白鯨紛紛而逃。這樣既保護了漁業,又免殺白鯨,實乃鬥舉兩利之事。
在地球上各個海區內都可找到虎鯨的蹤跡,但以日本的近海、南極和挪威至北極海區的虎鯨數量為最多;我國沿海虎鯨也不少。
隨著大型鯨類的銳減,虎鯨不得不改變自己的食譜。斑海豹、海獺等珍貴生物都成了虎鯨充饑的點心。生物學家擔心,長此以往,海洋的食物鏈必然遭到破壞,一些海洋哺乳動物可能慘遭滅頂之災。
海洋殺手猛於虎
虎鯨不僅是鯨類中惟一捕食哺乳動物的殺手,它還是大型食肉動物中惟一嗜殺同類的家夥。它們包圍和襲擊獵物如同“摩托幫”在公路上包圍打劫一輛小汽車,或是一群狼圍捕一隻孤鹿。
幾十年前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南端人們經常會看到,二三十頭虎鯨從四麵八方一齊撲向一頭60英尺長的藍鯨。它們分工協作,有條不紊。兩隻在前,兩隻在後,其他的分列與兩側和下麵,將藍鯨團團圍住,並輪番衝到藍鯨的背上,試圖堵住它的出氣孔……因為體重七八十噸的藍鯨,很難被它們溺死與水下。一計不成,便行二計,如狼似虎的家夥們接連上前,將藍鯨身上的肉一塊塊咬下。虎鯨們吃飽之時,正是藍鯨命垂遊絲之刻。而吃飽的虎鯨群不約而同地放棄了對藍鯨的攻擊。
虎鯨沒有對藍鯨進行最後的致命一擊,並非它們的仁慈。假如它們真懂得仁慈的話,它們就不會見到北極白鯨或灰鯨總要咬下人家的嘴唇和舌頭,在北極圈內探險的科學家,經常會見到被咬掉舌頭的鯨的屍體漂浮在海麵上。
饑不擇食,虎鯨開始殘忍獵食斑海豹。近日在美國的胡德運河的峽灣中發生了一件虎鯨接連襲擊斑海豹的事件,讓人們一下明白了一些海洋珍貴哺乳動物不斷減少的原因。
60英裏長的胡德峽穀是斑海豹的主要棲息地之一。700多隻斑海豹在不到兩個月內被11隻虎鯨獵食幹淨,而以往虎鯨是從不涉足這一水域的。驚奇中人們發現,虎鯨群中有一頭它們熟悉的麵孔,它名叫T-14。T-14是一頭雄性虎鯨,在當地非常有名。十幾年前,為豐富當地水族館,它曾經在皮吉特海峽被捕獲。在水族館呆了不到三個月因為接連咬傷訓獸員而被放回大海,但背鰭尚存安裝發射機留下的標記。觀察發現,T-14顯然是這群虎鯨的頭領兼引路者。每次對斑海豹的獵殺行動,都能看到它忙碌的身影。
那麼,虎鯨對斑海豹的捕食行為,究竟是為了充饑呢,還是為了報複?
原來,虎鯨的食量非常之大,一頭8噸的虎鯨每天要吃下占體重3%~4%的鮮肉。當獵物不能滿足它們的需要時,它們就會把目標轉向其他動物,並且它們是按順序捕食其他物種。它們首先選中的是生活在南半球的海象和北半球的施特勒海獅。在這兩種動物逐漸減少時,它們才將目標轉向了斑海豹和海獺等更小的獵物。
約翰·福特是世界著名的虎鯨行為研究專家,現供職於加拿大國家太平洋生物研究所。約翰·福特的統計條目顯示:在阿拉斯加附近的阿留申群島,虎鯨吃掉了那裏1/10的海獺;在阿拉斯加沿岸,在過去的30年中,有80%的施特勒海獅神秘失蹤;在北太平洋和南白令海,海狗和斑海豹的驟減與虎鯨密切相關,還有南極的海獅、海象和小須鯨數量的急劇下滑,虎鯨也一樣難脫幹係。
虎鯨好吃是否會引發珍貴動物滅絕
其實,並非所有的虎鯨都是海洋哺乳動物的殺手,至少在北美洲的西海岸不是這樣。那裏的海洋生物學家根據虎鯨的具體情況將它們分成三種不同的屬性:“定居鯨”性情溫和,它們以家族為中心,成群結隊地生活在屬於自己的領地內,與陸地上的老虎習性近似,雌性“定居鯨”的壽命最長能活到50歲。它們基本以各種魚類為食,很少襲擊哺乳動物。“過往鯨”的情況就變得複雜了。人類隻是近幾十年來才對它們有所了解。凶狠嗜殺是“過往鯨”的主要特性。它們捕獵的場麵與狼群和獅群一樣,捕獵的方式與參加者的數量,完全由獵物的大小而定,其間的密切配合與掌握下手的火候,簡直到了湯水不漏的地步。還有一種叫“近海鯨”,它來無影去無蹤,神秘莫測,沒有人知道它們以什麼為生。
問題主要集中在“過往鯨”的身上。這些家夥的確是海洋中的虎狼之師,連凶猛的鯊魚見到它們都退避三舍。它們常常衝到海灘、岸邊和浮冰上捕殺獵物,有時撞碎浮冰,襲擊冰下的獵物。它們的食譜經常變換,幾乎是遇到什麼就吃什麼。科學家已經在它們的胃裏發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動物遺骸,其中有海龜、企鵝、海象、海豹甚至有北極陸地的駝鹿。吃斑海豹、海獺及海狗還是最近的事情。因為這些動物對於虎鯨來說實在太小了,捕食起來還相當麻煩。好比餓漢追逐一塊指頭大點心,不饑餓到一定的程度,它們決然是不會這樣做的。
讓科學家感到震驚騷動的是,海洋中的斑海豹、海獺等珍貴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而虎鯨特別是“過往鯨”的數量不斷增加,全世界虎鯨數量已從5年前的3~5萬頭,業已增加到5~8萬頭,長此下去,不僅僅是幾種珍貴動物的瀕臨滅絕,關鍵是正常食物鏈的斷裂,會引發連鎖的不良後果。(艾先力)
虎鯨是大型齒鯨,由於性情凶猛,又叫惡鯨、殺鯨、凶手鯨和逆脊鯨。它身強力壯,體形呈紡錘形,表麵光滑,皮膚下麵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它一般體重5至8噸,體長6至10m。身體上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在鰭的後麵有個馬鞍形的灰色白斑,兩眼的後麵各有一塊菱形的白斑,腹麵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尾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在水麵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物,遇到海麵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一根水柱。
存環境惡化導致虎鯨與小動物較勁。克雷格馬特金是阿拉斯加州荷馬城的海洋哺乳動物學家,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的虎鯨研究,他呼籲人們大可不必驚慌“世事自有天定,生態係統不存在永遠的平衡,還遠不至於由人類出麵幹涉自然。我們如果非要做點什麼的話,那就是立刻停止商業捕鯨,給大型海洋動物創造一個優良的生存環境。假如有大量的鯨的存在,虎鯨肯定不會再與那些小動物玩命。”
目前,全球海洋中鯨的數量隻有產業化捕鯨前鯨種群數的14%。如果非說虎鯨具有不當的飲食習慣導致某些物種的減少,那也不是虎鯨的過錯。人類其實才是具有不當飲食習慣最多的動物。且不說陸地,海洋中已有多少魚蝦已經被人類吃絕了。貪吃魚翅使鯊魚數量少得可憐;偏食魚子醬讓鱘魚的數量還不足50年前的1/10;中國黃魚和對蝦已所剩無幾。完全為了充饑而多吃了一點斑海豹、海獺的虎鯨,其實是很值得同情的。在斑海豹遭到虎鯨獵殺之前,它們把胡德運河峽灣中的大麻哈魚吃得越來越少,而大麻哈魚是美國人花了幾百萬美元拯救的瀕危物種。就在人們積極想辦法的時候,沒想到虎鯨解了大麻哈魚之圍。自然界的平衡,可能就是在不平衡中謀求平衡的。自然界有能力彌補自己的缺欠。
胡德運河峽灣附近的人們擔心虎鯨來年再來這裏騷擾斑海豹。他們自發地結成觀察組定期巡視。讓他們感到寬慰的是,凶惡的虎鯨遲遲沒有出現,斑海豹正悠然自得地享受著大麻哈魚。
6.尖牙魚
尖牙魚因牙大而得名,屬於金眼鯛目,中文名也叫角高體金眼鯛。樣子看起來深具威脅性,可怕的外表讓它得到“食人魔魚”這樣恐怖的英文名字。盡管有凶猛的外表,但它們其實對人類的危害很小甚至沒有。它們能長到15厘米左右,和其它魚的大小差不多,但相對自身身體來說,它們有最大的牙齒。
尖牙魚
這種擁有可怕長相的怪魚生活在熱帶和冷溫帶水域,不過我們基本上不可能和它們在海裏偶遇,尖牙魚棲息在大洋中特別深的地方,盡管它們最常棲息的地方是500-2000米,但深到5000米處的深淵帶中部都是它們恐怖的家,此處的水壓大得可怕,而溫度又接近冰點。這裏食物缺乏,所以這些魚見到什麼就吃什麼,它們多數的食品可能是從上麵幾層海洋落下。
它是又一種長著駭人臉龐的深海暗殺者,同時也是海底最深處的居民之一,它們被發現生活在海底5千米以下的黑暗環境裏。
它因牙大而得名,它腦袋上左右兩顆最大的牙齒簡直太大了,以至於造物神不得不在其微型的腦子左右兩側各留出一個“插槽”,以便其大嘴能夠合上。相對於其體型來說,它的牙齒可能是海洋魚類中最大的,因此有些體型比它們龐大的魚類也成了其盤中餐。
7.藍環章魚
藍環章魚是已知毒性最猛烈的有毒動物之一。
藍環章魚
隻有巴掌大(身長僅15厘米),體色鮮豔的小章魚一口就能殺死一個人,並且無法搶救。棲息在太平洋的藍環章魚,腕足上有美麗的藍色環節,遇到危險時,身上和爪上深色的環就會發出耀眼的藍光,向對方發出警告信號。它尖銳的嘴能夠穿透潛水員的潛水衣,同時噴出的劇毒墨汁,足以使一個成年人在幾分鍾內斃命。更可怕的是,目前人類還無法化解來自藍環章魚體內的毒素。
盡管體型相當小,一隻藍環章魚所攜帶的毒素卻足以在數分鍾內一次殺死26名成年人。而目前還無有效的抗黴素來預防它。章魚的毒液能阻止血凝,使傷口大量出血,且感覺刺痛,最後全身發燒,呼吸困難,重者致死,輕者也需治療三四周才能恢複健康。據報道,在澳大利亞,一位潛水者抓到一隻小的藍環章魚,大小隻有20厘米,覺得很好玩,讓它從胳膊上爬到肩上,最後爬到頸部背麵,在那裏呆了幾分鍾,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它朝潛水員頸部咬了一口,並咬出了血,沒過幾分鍾,受害者感覺像是病了,兩小時後不幸身亡。
雖然它們看起來隻有一個高爾夫球大小,但是它們卻能夠給敵人致命一擊。它們的毒液足以毒死一個人,而且沒有任何解藥可救。
8.牛角魚
它頭頂上兩個小小的犄角,但你可能很難想象,長相討喜的牛角魚竟然有著一股“視死如歸”的硬脾氣。它一旦遭到進攻,就會釋放出一種有毒物質,將周圍的魚全部殺死,其中也包括它自己。
牛角魚
眼眶前方有一對前向的棘;腹側棱後方有一對後向的短鈍棘,但較眶前棘長;背中棱中央有一扁三角形的大棘,棘尖指向背方;背側棱平直,中央處有一與背中棱中央的大棘相對的小鈍棘。背鰭短小位於體後部,無硬棘,尾鰭後緣圓形。體褐色,腹麵色較淺。體甲散布一些不規則的褐色條紋,頭部和尾柄上有小黑點。尾鰭淡色,且有6條褐色橫紋。
分布於印度至太平洋區。主要棲息於沿岸礁石區或珊瑚礁附近。棲息水深不低於50米。
9.腔棘魚
現代腔棘魚是矛尾魚科(Latimeriidae)的深海魚,因鰭棘中空故名。體型大於多數化石種。是凶猛的掠食者,體粗重而多黏液,鰭呈肢狀,行動靈活。腔棘魚出現於3.5億年以前,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曾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腔棘魚在1938年被重新發現,這種長相駭人的魚類最早要追溯到4億年以前,堪稱活化石。
腔棘魚又稱“空棘魚”,英文名(coelacanths),由於脊柱中空而得名。由於科學家在白堊紀之後的地層中找不到它的蹤影,因此認為這個登陸英雄已經告別了世間,全部滅絕了。在1938年,接近聖誕佳節的某一天,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羅群島附近捕到一條可以當“活化石”的魚,而受到全世界的矚目。此魚被推測是在約3.5億年前出現,6500萬年前即已絕滅的總鰭類(有穗邊鰭的同類)中的一種腔棘魚。總鰭魚類不但能呼吸空氣,而且能使用鰭來當作腳走路,這是魚類向兩棲類進化的重要證據。在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代,腔棘魚的祖先憑借強壯的鰭,爬上了陸地。經過一段時間的掙紮,其中的一支越來越適應陸地生活,成為真正的四足動物;而另一支在陸地上屢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並在海洋中尋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與陸地徹底告別了。
10.石頭魚
石頭魚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魚,同時它們也是高明的偽裝大師,能夠和海床完美地融為一體。石頭魚不會主動發出攻擊,不過如果你不小心踩到它們,那麼等待你的就是全身麻痹和死亡了。
石頭魚光滑無鱗,嘴形彎若新月,魚脊灰石色,隱約露出石頭般的斑紋;圓鼓鼓的魚腹白裏泛紅,尾部扁側稍窄。
身長隻有30厘米左右,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人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動不動,讓人發現不了。石頭魚屬於鮋科,身體厚圓而且有很多瘤狀突起,好像蟾蜍的皮膚。體色隨環境不同而複雜多變,象變色龍一樣通過偽裝來蒙蔽敵人,從而使自己得以生存。通常以土黃色和橘黃色為主。它的眼睛很特別,長在背部而且特別小,眼下方有一深凹。常棲於海中的岩壁上,活象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它的捕食方法很有趣,經常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食物的到來。它的硬棘(背鰭棘基部的毒腺有神經毒)具有致命的劇毒。
石頭魚是自然界中毒性很強的一種魚,它的“致命一刺”被描述為給予人類最疼的刺痛。石頭魚貌不驚人,身長隻有30厘米左右,喜歡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如果有人不留意踩著了它,它就會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劇毒,它的脊背上那12至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鞋底刺入腳掌,使人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