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蠅、黃粉蟲、金蟬、蝗蟲、蝴蝶、蜈蚣、蟈蟈、蟑螂、蚯蚓、蟋蟀、龍虱、蜘蛛、水虻
超強耐力的蜻蜒
蜻蜒
蜻蜒屬於昆蟲綱、蜻蜒目Odonata,它的英文名稱是dragonfly。世界已知約5000種,我國已記載400多種。全球廣泛分布,多數種類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除了南、北極之外,蜻蜒幾乎無處不飛翔。大型的蜻蜒多分布於熱帶地區。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裏收藏著一隻采自婆羅洲的大型蜻蜓,體長l08毫米,翅展193.8毫米。蜻蜓主要有兩個亞目,(1)、均翅亞目(豆娘亞目):身體細,兩對翅的形態很相似,休息時四翅直立在背上。(2)、差翅亞目(蜻蜓亞目):體粗壯,後翅基部比前翅寬,休息時兩對翅平伸。
蜻蜒是自然界中一種結構極為精致的飛行昆蟲。在飛行中,它的兩對寬大的翅膀保持平行伸展,前翅捭打翻騰空氣,在空氣中產生快速旋轉的小漩渦,而後翅則從這種渦流的自旋中獲得能量,形成了較大的升力。
蜻蜒翅膀每秒振動達20至40次,每小時能飛150千米。它的飛翔速度能和世界女子100短跑冠軍的速度相媲美。
同時,蜻蜒能連續不吃不喝飛行1000多千米,在昆蟲世界,蜻蜒飛行速度和耐力確實是首屈一指。
蜻蜓(Dragonfly)
可分為蜻蜓類的差翅亞目和豆娘類的束翅亞目,另有將日本大綠和在印度發現的一種蜻蜓等僅二種劃為間翅亞目的。大型昆蟲,也是有翅亞綱裏的最原始的昆蟲。翅發達,前後翅等長而狹;頭部可靈活轉動,觸角短,複眼發達,有三個單眼,咀嚼式口器強大有力。雄蟲交配器位於腹部二、三節腹板上。不完全變態,幼蟲“水蠆”生活在水中,用極發達的臉蓋捕食。無論成蟲還是幼蟲均為肉食性,多食害蟲。約有4500餘種。
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飛行能力很強,每秒鍾可達10米,既可突然回轉,又可直入雲霄,有時還能後退飛行。休息時,雙翅平展兩側,或直立於背上。前翅和後翅不相似,後翅常大於前翅。翅的前緣,近翅頂處,各有1個翅痣,呈長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動規律性,並可防止因震顫而折傷。頭部能靈活轉動,複眼1對,較大,約占頭部的1/2,約由28000多隻小眼組成。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細而弱,上有鉤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飛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進行。多數雌蟲在水麵飛行時,分多次將卵“點”在水中,也有的將腹部插入淺水中將卵產於水底。稚蟲水蠆,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麵,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成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蟲,實為益蟲。
蜻蜒有時還會趁居室門窗敞開時竄入屋內,在屋中巡回飛翔,尋捕室內的蚊子和小飛蟲。在實驗中,先在屋內空間放進幾百隻蚊子,同時將蜻蜒放入,幾分鍾後,用網兒捕之,剖視其嘴可發現塞滿著一團黑黑的蚊子,數量竟達幾十隻之多,且已消化到了胸腸器官部位,可見它的捕食功能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蜻蜒的眼力了,它看物體的複眼是由一萬五千到二萬個小眼組成的,另有三隻單眼則是感覺明暗光線的,在實驗中將複眼用塗料塗沒,由於它感覺不到物體的存在、隻有看光線的單眼存在,它就會向著光線直上雲霄飛去,不再飛回;如把單眼塗了,因失去光線,它就會向著物體上下亂撞。蜻蜒可以任意把頭和頸轉動180°,左右上下,四麵八方的視野盡收眼裏,在追捕獵物中達到了穩、準的精確之境。
全世界蜻蜒已知有四千九百五十多種,我國有三百多種。真正捕食蚊子的能手,稱為晨暮蜒,它們白天怕見光,隱蔽在暗處,等到黃昏或拂曉時刻才出來,尤其善作超低空飛行,時常於人的膝蓋高度,穿梭在人群間,不怕人們往來的幹擾,因為這一高度蚊子最多。
常見的蜻蜓如藍麵蜓多分布於浙江、四川等省;長痣綠蜓分布在華北一帶;黃蜻全國多省有分布;玉帶蜻僅產於我國,主要分布於北京、江蘇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飛得很快,有些飛行時速可達100公裏,而它又2 能在空中短暫停身不動。它飛行前進時不能靈活轉變方向,要定住身體然後轉向。在休息時翅膀仍舊外伸,即不能折疊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當的空間,多半在枝頭或葉頂。‘
蜻蜓的交配也在飛行中進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鉤狀物抓緊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彎,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節下麵的貯存精子器官,而後雄蜻蜓進行授精。雌蜻蜓產卵到水裏麵,多數是在飛翔時用尾部碰水麵,把卵排出。我們常見的所謂“蜻蜓點水”,就是它產卵時的表演。
翩翩起舞的蝴蝶
蝴蝶
鱗翅目的錘角亞目,俗名蝴蝶。也作“胡蝶”。舊時以為蝶的總稱,今動物學以為蝶的一種。
蝴蝶的形態
觸角端部加粗,翅寬大,停歇時翅豎立於背上。蝶類觸角為棒形,觸角端部各節粗壯,成棒錘狀。體和翅被扁平的鱗狀毛。腹部瘦長。蝶類白天活動。在鱗翅目158科中,蝶類有18科。蝶類成蟲取食花粉、花蜜;有的幼蟲為植食性,為害林木與莊稼。有的幼蟲吃蚜蟲,是益蟲。蝶類翅色絢麗多彩,人們往往作為觀賞昆蟲。
全球有記錄的蝴蝶總數有17000種,中國約占1300種。蝴蝶的數量以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出產最多,其次是東南亞一帶。世界上最美麗、最有觀賞價值的蝴蝶,也多出產於南美巴西、秘魯等國。而受到國際保護的種類,多分布在東南亞,如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在同一地區、不同海拔高度形成了不同濕濕度環境和不同的植物群落,也相應形成很多不同的蝴蝶種群。中國的雲南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亞洲,台灣也以蝴蝶品種繁多著名。蝴蝶一般色彩鮮豔,翅膀和身體有各種花斑,頭部有一對棒狀或錘狀觸角(這是和蛾類的主要區別,蛾的觸角形狀多樣)。最大的蝴蝶展翅可達24厘米,最小的隻有1.6厘米。大型蝴蝶非常引人注意,專門有人收集各種蝴蝶標本,在美洲“觀蝶”遷徙和“觀鳥”一樣,成為一種的活動,吸引許多人參加。但是,有許多種類的蝴蝶是農業和果木的主要害蟲。
中國的蝴蝶
中國蝴蝶種類豐富,尤其是在亞熱帶地區。常見的科有:
鳳蝶科:大型蝶類,色彩豔麗,後翅一般有尾帶,更增娉妍。多產於熱帶、亞熱帶地區,食芸香科、繖形科植物。有時成害,如黃鳳蝶、玉帶鳳蝶等。
粉蝶科:中等體型,一般為白、黃、橙等色。白粉蝶和Pierisnapi均為害十字花科蔬菜,樹粉蝶為害果樹。
蛺蝶科:已知5000種以上,是蝶類中為數最多的一科。前足退化,無爪,翅疊於背上。易於識別。稻眼蝶幼蟲為害稻和竹,前翅有2眼紋,如日月,故又名日月蝶。
灰蝶科:小型蝶類。翅色有藍、綠、青銅等色,帶金屬光澤。幼蟲大都植食性,少數能捕食蚧或蚜。
絹蝶科:本科昆蟲翅薄半透明,無尾,一般白色或帶有花紋,極為娟麗,為山棲性,多在寒冷地區。
環蝶科:大型或中型的種類,翅展最小在50毫米以上最大達到200毫米觸角短細,端部膨大不顯著。須側扁眼有毛。前足退化。色暗多呈黃色,灰色,棕色,暗褐色,也有少數暗紫色。翅膀上有大型斑點。
閃蝶科:大型華麗的蝶種,翅膀寬大,翅展75——200毫米。觸角細而短,腹部很短,翅膀多藍色,有金屬光澤,也有黃褐色或灰白色,有條紋及成列的眼斑,眼睛裸出,無毛。後翅中室開式,雄種前足符節有長毛,白天活動飛翔敏捷,該科全世界有記載的約80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少數分布於墨西哥及北美洲南部。本科以其大形及閃光的色彩,為收藏家所喜愛,視為精品。
斑蝶科:中型或大型的種類,體多黑色,頭部和腹部有白色的小點,翅膀多色彩豔麗有群棲習性。
蝴蝶等昆蟲的鱗片的作用
蝴蝶為典型的晝間活動性昆蟲,有些種類在強光下飛行,有些則嗜於陰暗處飛行。其飛行的高度因種類而異,有些隻在草麵飛行,有些則飛行很高。
蝴蝶翅膀上的鱗片,如屋頂之瓦片般重疊排列,型態類似球拍,基部有一小柄嵌入翅膀上的凹窩。具有防水功能。
翅膀的顏色和花紋有些由鱗片所含之色素所造成,有些則為鱗片表麵之條狀刻紋分散投入之光而產生藍色或青銅金屬光澤。不同的顏色和花紋可以達到威嚇、警戒或隱蔽的效果。蘭嶼產之珠光黃裳鳳蝶後翅之金屬光澤馳名於世,此為表麵構造特殊所造成之構造顏色。
操作蝴蝶時很容易損壞此精細關節,鱗片因而脫落,以肉眼觀察鱗片似為有顏色之塵粒,稱為鱗粉。由於鱗粉易於脫落的特性,在其遇到蜘蛛網時,可以較容易掙脫。某些鱗粉連結毒腺,當接觸鱗粉使其脫落後,毒液自然沾黏到觸碰者身上。
雄蝶另有發香鱗散生於鱗片間,發香鱗基部有一小腺體,產生揮發性費洛蒙,於求愛時刺激雌蝶,此種揮發性費洛蒙來自其基部腺體鱗片之柄,而由鱗片末端之毛狀物散布。
蝴蝶之所以叫butterfly的原因
1、butterfly一詞源自古英文buterfleoge,由butere(butter)加fleoge(flyingcreature)構成。
2、有一種流傳比較久遠的說法,因為蝴蝶喜歡偷吃奶油和牛奶,人們把它說成是長著彩色翅膀、喜歡偷吃奶油的精靈,所以叫它butterfly。以上傳說也反映在蝴蝶的德語名稱之一milchdieb,該詞相當於英文milk-thief(偷奶賊)。
3、另有一種解釋說,其中butter是指蝴蝶的顏色。fly這個本來就是指涉能飛行的昆蟲,而butterfly一詞最先可能指的是源自南歐冬季過後,出現的以種帶著硫磺色(合翅時較近於奶油色)的粉蝶。雄蝶前翅色澤澄黃,飛行時帶起一道溫暖的光線,被人們稱為butter-coloredfly。這個詞漸漸演變成butterfly,並用來指涉所有種類的蝴蝶。
生活習性
蝴蝶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發育階段。幼蟲和成蟲是它一生中惟一的兩個活動時期,它們在生活習性上是完全不同和多種多樣的。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對采集和分類研究都有很大幫助,下麵敘述蝶類幼蟲和成蟲的生活習性。
幼蟲的生活習性
取食
蝶類幼蟲咬破卵殼孵化外出以後,有些種類略事休息,就直接啃食寄主植物;有些種類(例如紅眼竹弄蝶)則先行取食卵殼,然後取食植物;更有一些種類還需取食每次蛻皮時所蛻下來的舊表皮,例如菜粉蝶和斑緣豆粉蝶等。
蝶類幼蟲的取食對象,因蟲種而各有不同,大多數幼蟲嗜食葉片;有些種類,例如花粉蝶、橙斑襟粉蝶等嗜食花蕾;還有一些種類蛀食嫩莢或幼果,例如豆莢灰蝶蛀食嫩豆莢,梔子灰蝶蛀食梔子幼果。此外在灰蝶科中,有少數種類的幼蟲是肉食性的,例如,蚧灰蝶嗜食咖啡蚧,竹蚜灰蝶專以竹蚜為食,這種肉食性的種類在蝶類中是並不多見的益蟲。
取食植物葉子的幼蟲,如是第一齡的初期,常在葉背啃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形成玻璃窗樣的透明斑,以後幼蟲食葉穿孔,或自葉緣向內蠶食;隨著蟲體長大,食量也越來越大。在一株植物上蟲口密度大的時候全株被啃食一空。
活動和棲息
蝶類幼蟲的活動和棲息的習性,也因蟲種而各不相同。從活動時間來看,一般種類都是在早晚日光斜射時出來活動。但是,有些種類(如菜青蟲等)是在白天活動的,也有一些種類(如許多弄蝶幼蟲)是夜出活動的。
從活動的規律性來看,許多群棲性種類的初齡幼蟲,取食和棲息的活動是一致的(Ⅰ、Ⅱ齡比較明顯);集中在一起取食或棲息,中華虎鳳蝶就是一例。更有一些蝶類如蕁麻蛺蝶的幼蟲經常數十成群地在蕁麻枝葉間吐絲作成亂網,猶如蜘蛛那樣匿居其中,借以防禦外敵,而且同時取食和棲息,頗有規律。
蝶類幼蟲的棲息場所,一般都很隱蔽,因此,在野外不很容易找到個別幼蟲。有些蝶類的幼蟲常有綴葉為巢而隱居其中的習性,綴葉的方法因蟲種各有不同,有綴一葉的,有綴數葉的,各有各的式樣或技巧。香蕉弄蝶幼蟲能將香蕉葉的邊緣褶黏成巢而隱居其中,稻弄蝶則常綴聯數葉而巢居其中。有巢居習性或結網群棲習性的幼蟲,它們都在棲息處的近旁取食,絕不遠出,一有驚動,立即退人巢內躲藏,這與一般蝶類的棲息習性完全不同。
成蟲的生活習性
飲水
水是生物有機體在新陳代謝作用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成分。因此我們常常能看到蝴蝶停在潮濕的地上吸水,尤其是稍含鹹味的水,最能吸引它們來飲。每當烈日臨空的炎夏正午,在窪陷的山路上,在溪邊,就有各式各樣的蝴蝶成群聚集在那裏吸水。
取食
蝴蝶的壽命,長短不一。壽命長的可達11個月,壽命短約的隻有2~3星期。在這段時期內,雄蝶忙著尋覓雌蝶交尾,雌蝶找尋寄主產卵,活動頻繁,因此必須向大自然界充分攝取養料。才能順利完成它們傳種接代的神聖使命。
蝶類不是專門探花吸蜜的昆蟲。由於種類不同,它們的攝食對象也大不相同,並且絕大部分是專食性的。例如,有的種類不僅吸食花蜜,而且嗜吸某些特定植物的花蜜;有些蝴蝶則不吸花蜜而嗜食其他爛果或蛀樹滲出的汁液,甚至人畜鳥獸的糞便,這說明蝶類食性是廣泛的。
活動
蝴蝶是一種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高低,是隨著周圍環境溫度而變化的。因此蝴蝶的生命活動,直接受著外界溫度的支配,溫度低了,就停止活動。
每當早春或深秋的清晨,在田野裏,常可見到一些蝴蝶張開了翅膀,麵向太陽取暖,等到體溫上升到各自需要的活動始點時,它們才會開始活動。這種現象若到3000-4000米的高山上去觀察,可以看得格外清楚。當太陽從雲層裏穿出而光熱照射到大地上時,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蝴蝶活躍地四處翩飛。假如太陽忽被雲層遮蔽起來,那末它們就立刻停止了活動,瞬之間,竟然完全看不到一個蝴蝶的影蹤。當太陽重新照射時,它們又活躍如前,象這樣有規律地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著,非常有趣。知道了蝶類是一種變溫動物,就不難解釋上述現象了。
各種蝴蝶生命活動的特性是不盡相同的,而且同一種類的雌雄個體之間,習性也可能不同,雌蝶通常都徘徊在寄主植物生長地的附近,活動範圍比較狹窄,這種習性在高山地帶顯示得最為突出,這是因為植物的分布與海拔高度是密切相關的。至於雄蝶則四處翩飛,覓尋配偶,即使在山地,它們的活動範圍、也要廣闊得多。
山峰之顫,是多種蝴蝶的聚彙場所,山隘孔道是多種蝴蝶飛行的必經之路;此外深溝峽穀的隘道,也是蝴蝶出沒最多的地方。這裏還應該看到,也有許多蝴蝶的活動範圍是非常狹小的,它們好象是不願離開家門一步似的,局限在一個小天地內生活。不到它們的家園人們就不容易看到它們的影蹤,如疏毛藪環蝶。因此當我們到一個新地區去從事蝶類的采集調查時,一定先要考慮上述種種因素,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蝶類的活動,主要依靠飛翔。飛翔的習性,每視種數而有異;從飛翔的姿態來說,有平直前進的,有舞姿前進的,也有曲線前進的種種不同的飛翔方式。從飛翔的速度來說,有快到目不能辨的,也有慢到徒手可捉的。還有些種類能作滑翔飛行,有些種類能作定位飛翔,更有一些種類,力能振翅飛翔,隨風飄舞,而遠涉重洋。
此外還有一些種類能在林中長時間地在空中飛翔,忽東忽西,猶如蜂蠅臨空飛舞一樣,僅能看見一些跡影。再有一種俗名叫“異天蝶”的六斑劍鳳蝶,當其一受驚擾時,即騰空上飛,直上雲霄,迅即飛到人們眼力所不及的高空中去,看來煞是有趣。
棲息
蝴蝶是晝出活動的昆蟲,因此到了薄暮來臨時,它們就各自選擇安靜和隱蔽的場所,進行棲息。棲息環境,依蟲種而有不同,一般的種類都喜歡棲息在植物的枝葉上,有些種類則喜歡棲息在懸岩峭壁上麵。
一般的蝶類是單獨棲息的,但是也有些種類例如許多種斑蝶則是喜歡群聚在一起棲息的。其中褐脈棕斑蝶屬著名的大量群棲的種類。
在蝶類晝間活動的過程中,個別種類還有它們獨特的棲息習性。例如喙鳳蝶在林空,象蜻蜓那樣的徘徊飛翔了一段時間後,就棲落到樹梢休息,隔一回兒再飛,除取食以外,從不下地,所以不易捕捉到這類蝴蝶。還有一些蝴蝶(例如翠灰蝶)具有領域性地喜歡棲息在山路隘道的灌木葉片上,看到其他蝴蝶飛過,就飛過去追趕,一回兒,仍歸原處棲息,以後再見其他蝴蝶飛過,又同樣飛過去追趕,這樣一次又一次有規律地飛棲活動,目的是半路攔截同類的雌蝶,以求伺機交尾。所以,有時即使我們揮網兜未捕獲而驚跑了這類蝴蝶也不要緊,等一回兒,它們仍舊會飛回原地,給你重行兜捕的機會,因此捕捉這類蝴蝶很容易成功。
最後,談一下枯葉蛺蝶的生活習性。枯葉蛺蝶通常生活在樹木茂盛的山嶽地帶,常見其出沒於懸崖峭壁下蔥鬱的混交林間。雄蝶在活動時,常常飛棲到伸出在溪澗流水上空2米多高的闊葉樹葉上,等候雌蝶飛過而追逐交尾,這時揮網兜捕,極易成功。如若漏網立即飛入叢林,棲止於藤蔓或樹木枝幹上,它飛翔迅速,行動敏捷,更憑借其翅裏酷肖枯葉而隱匿起來,一時極難發現其棲息所在。它的棲息姿態是頭端向下,尾部朝天,常靜止在無葉的粗幹上。
蝴蝶的遷移飛行
曆史上記載過不少蝴蝶的遷移飛行。據威廉斯1930年統計已達1273次。在世界上已知有214種蝴蝶有遷移飛行的習性。
蝴蝶遷飛的群體有大有小,數量多時高達千百萬。遷飛的種群組成,有單一的,也有混雜的。遷飛的距離,有短有長,距離短的,僅在地小範圍內遷飛;距離遠的,常常飛越洲或者橫渡重洋,如威氏在1935年報告一則奇聞時說,褐脈棕斑蝶從墨西哥遠距離飛遷到加拿大及阿拉斯加,共飛行了4000千米。
在我國曆史上有關蝶類遷飛的記錄並不很多。根據曆史文獻上的記載,從1603~1933年僅得五次。發生在滇,桂二省境內,最近一次是1933年。據6月16日上海新聞報的記載,“1933年5月2日正午天陰,雲南昆明,距市東方40裏之大板橋鎮忽有白蝶數千萬漫空蔽野,由東麵飛來遍布於該鎮之田畝林木及屋角牆壁等處,白茫茫毫無空隙。……此蝶群休息二小時後,又行飛起……徑往西方省城飛去……。該鎮人雲,此蝶類純係白質,大小翅上各有黑斑一、二小點。其數約有千百餘萬,並無他種色彩者攙人其中……。”
近年來報上也多次報道有關蝴蝶遷飛的現象,最近一次為1988年8月2日《解放日報》刊登了蝴蝶遷飛的報道:“甘肅榆中縣興隆山風景區7月19日至21日連續3次出現“蝶雪”現象。據當地目擊者說,三次“蝶雪”都出現在上午10時至下午1時間,漫天飛雪般的蝴蝶鋪天蓋地,由興隆山向馬銜山飛去。蝴蝶呈黃白色間有黑色斑點。最大的一群出現在19日上午10時,近百米寬的興隆峽被蝶群充斥,蝶陣前後長約5千米,浩浩蕩蕩過了近3小時,有人用草帽一下就扣住幾十隻。”
遺憾的是在我國蝶類遷飛史中,從沒有抓到過一隻遷飛中的蝴蝶實物標本,因此難以作出具有科學價值的報道。筆者在此寄望全國的蝶類愛好者,今後如果遇到此種現象,一定要跟蹤攝像,並且捕捉到參與飛遷的蝴蝶標本,才能填補我國蝶類遷飛史上的這一空白。
交尾
一般蝶類的雄蝶比雌蝶要早一點羽化。之後,雄蝶到處飛翔,覓尋羽化不久的雌蝶,捷足先登地追逐交尾。一隻棲息在葉上的雌蝶,如果是已經交尾過的,當雄蝶飛臨時,它就平展四翅而將腹部高高翹起,絕不起飛,這是雌蝶不接受交尾的表示,因此雄蝶繞飛一陣,也就隻好舍之他去;反之即行交尾。有時一隻不需要交尾的雌蝶,當其在空中飛翔時,可能遇到好幾隻雄蝶追逐求愛,緊逼和繞圈飛舞,難解難分,一起上升到高空,這時雌蝶突然挾翅而下,急速降落,這種逃循使雄蝶如墮迷途,不知雌蝶所在,因而雌蝶得以脫身。雌蝶的這種“逃婚”本能頗為有趣。
還有一些蝶類如絹蝶科的大部分種類,雌蝶在交尾之後,在交尾囊開口處的基部,生長出各種各樣的交配後的衍生物(封瓣)一枚,成為阻止再交尾的障礙物,蟲各一型。是鑒別蟲種的一大特征。
蝴蝶交尾的方式,是尾部相接而頭部分向兩端,如小褐斑鳳蝶,在交尾過程中,如遇驚擾則雌蝶主動飛翔,而雄蝶則安靜地倒懸在下方,任其拖著飛逃。
產卵
蝶類產卵各有其所,絕不亂產,最為常見的是將卵產在葉片的反麵。一般是每產一粒,如柑橘鳳蝶。也有產卵成片的,如絹粉蝶。許多蝴蝶在植物上產的卵各有其特定的部位和特殊的排列方式,如樸喙蝶的卵產在樸樹的嫩芽上;豆莢灰蝶的卵產在扁豆花蕾的基部;黃邊醬蛺蝶產大量的卵在楊樹細枝上,並且排列得很有規律,繞成一環;更有趣的是蒙蛺蝶的卵往往4~5粒、多至十數粒壘積成串。
此外有一些蝶類將卵產在寄主植物附近的其他物體上,無尾銀蜆蝶就是一例。而最有趣的產卵方式,要算是枯葉蛺蝶,有時雌蝶產卵不直接產在寄主植物——馬藍等的葉片上,而將卵間接地產在寄主植物上方半米左右處的樹枝上,當幼蟲從卵中孵化出來以後,不久,就會吐一遊絲下降,依靠風力吹動蕩漾而達到寄主植物的葉麵上,象這種頗有“遠見”的產卵習性,在蝶類中也並不多見。
驅不盡的蟑螂
蜚蠊目昆蟲的俗稱,亦稱“蜚蠊”。
昆蟲綱(Insecta)的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
總體特征:體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頭小,能活動。觸角長絲狀,複眼發達。翅平,覆蓋於腹部背麵;有的種類無翅。不善飛,能疾走。不完全變態。產卵於卵鞘內。約有2250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活在野外或室內。
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的誌留紀出現於地球上。我們發現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現的蟑螂,與你家櫥櫃中的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衍到今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
曾經有生物學家根據蟑螂的生態習性下了一個定論: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發生了全球核子大戰,在影響區內的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和甚至魚類等都會消失殆盡,隻有蟑螂會繼續它們的生活!這是因為通常情況下人類身體所能忍受的放射量為5rems,一旦總輻射量超過800rems則必死無疑。而德國小蠊可以忍受9000-105000rems,美洲大蠊則達到967500rems!所以即使有核子爆炸蟑螂也可以幸存下來。現在美國政府用來消滅蟑螂一年的費用就達到15億美元,大約是用在防治艾滋病預算的兩倍。
形態特征
蟑螂屬昆蟲綱蜚蠊目,已知種類達5000餘種,有家棲和野棲兩類。野棲種類占本目的絕大多數,它們大多生活在草叢、枯枝落葉堆、碎石或樹皮下,也有生活於蟻、白蟻、蜂類等巢穴中,一般與人類關係不大。成為衛生害蟲的家棲種類約占本目的0.5%,主要屬於蜚蠊科、姬蠊科和折翅蠊科,我國已知有13種(未包括地鱉類)。
本目的形態特征是體形大小不一(2-90毫米),色澤也多不同。蟲體背腹扁平。頭上而向前下方傾斜,觸角長絲狀。口器屬原始的咀嚼式,上顎堅硬,下顎須5節,下唇須3節。複眼發達,腎化或消失;前翅革質,後翅膜質。足發達,適於疾走。
雌雄蟲腹部的第X背板稱為肛上板,在其基部兩側長1對多節尾須。雌蟲的第VII腹板和雄蟲的第1X腹板稱為下生殖板。雄蟲的下生殖板末端兩側具有針突(腹刺)1對,是區分兩性成蟲的重要特征。
危害
蟑螂可攜帶致病的細菌、病毒、原蟲、真菌以及寄生蠕蟲的卵,並且可作為多種蠕蟲的中間宿主。
蟑螂已被證明攜帶約40種對脊椎動物致病的細菌,其中重要的如傳染麻風的麻風分支杆菌、傳染腺鼠疫的鼠杆菌、傳染痢疾的誌賀氏痢疾杆菌和小兒腹瀉的誌賀氏副痢疾杆菌、引起瘡癤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尿道感染的綠膿杆菌、引起泌尿生殖道和腸道感染的大腸杆菌以及傳播腸道病和胃炎的多種沙門氏菌,如乙型傷寒沙門氏菌、傷寒沙門氏菌等等。蟑螂沿可攜帶引起食物中毒的多種致病菌,除了上述的綠膿杆菌、大腸杆菌等外,尚有如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杆菌、糞鏈球菌等。
此外,蟑螂尚可人工感染導致亞洲霍亂、肺炎、白喉、鼻疽、炭疽以及結核等病的細菌。
蟑螂可攜帶蛔蟲、十二指腸鉤口線蟲、牛肉絛蟲、繞蟲、鞭蟲等多種的蠕蟲卵。它們還可以作為念珠棘蟲、短膜殼絛蟲、瘤筒線蟲等多種線蟲的中間寄主。
蟑螂也可以攜帶多種原蟲,其中有4種對人或動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馬、腸賈第蟲等。
實驗研究已確證,蟑螂能攜帶,保持並排出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
蟑螂也可攜帶真菌。我國在江蘇南京和南通,也曾在室內捕獲的蟑螂體內分離出多種真菌,包括大量黃黴曲病菌。
雖然蟑螂攜帶多種病原體,但一般認為病原體在它們體內不能繁殖,屬於機械性傳播媒介。然而由於它們的侵害麵廣、食性雜,即可在垃圾、廁所、盥洗室等場所活動,又可在食品上取食,因而它們引起腸道病和寄生蟲卵的傳播不容忽視。此外蟑螂體液和糞便引起過敏的事例也有報道。
再者,工廠產品、店中商品以及家中食物等都可因蟑螂咬食各汙損造成經濟損失。偶而也有因蟑螂侵害而導致通訊設備、電腦等故障,造成事故。國外有人稱蟑螂為“電腦害蟲”。
生態習性
(1)生活史
蟑螂是漸變態的昆蟲,整個生活史包括卵、若蟲或成蟲3個時期。
交配和產卵
雌雄成蟲在羽化後的一周左右就能進行交配。雄蟲一生能交配多次,但雌蟲僅交配1次或2次,1次交配就可使它終生產出受精卵。
雌蟲產卵在特殊的膠質囊內,形成卵鞘(卵莢)。卵鞘由雌蟲分泌物生成,光滑,質較堅硬,具有防水功能,可保護其內胚胎的發育。卵鞘的形狀、雌蟲一生所產卵鞘數量以及其中所含卵數因種類而不同,就是同一種蟑螂也可因環境條件和營養狀況而有所差別。
未經交配的雌蟲,也能產生卵鞘,但一般不能孵出若蟲。而美洲大蠊和蔗蠊等個別種類有孤雌生殖現象,即雌蟲未經交配可產生能育的卵。
蟑螂產置卵鞘的行為因種類而不同,室內的蟑螂主要有3種方式。
①雌蟲在產出卵鞘後1-2天,選擇比較隱蔽的場所,先在物體表麵咬成凹陷,將卵鞘產在其中,再用粘性唾液拌和咬碎的木屑或紙片等碎末把卵鞘蓋住。它們有時就用唾液直接把卵鞘粘在棲息場所,如櫥、木(紙)箱及桌子的角落或雜物堆中。這類卵鞘含有足量的營養物質,滿足胚胎發育的需要。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等的產置卵鞘方式屬於這一類型。
②雌蟲產出卵鞘後,一直拖帶在腹端,並不產下,直到若蟲將從卵鞘出時,才從母體脫落。卵中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從母體獲得所需的水分和養分,加上卵鞘由母蟲攜帶,因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如果卵鞘早期脫落,其中的卵就不能孵化。德國小蠊的產卵方式屬於這一類型。
③雌蟲先產出壁薄而柔軟的卵鞘,產卵在其中。產卵完成後,卵鞘又收縮進體內的“育室”中,一直保持到若蟲孵出。這是蟑螂卵胎生的一種形成。蔗蠊的產卵方式屬於這一類型。
卵期
卵呈窄長形,乳白色,半透明,在卵鞘中排成整齊的兩列。胚胎頭向孔縫。孵化時,若蟲向上頂,使閉合的卵鞘縫裂開而逸出。
卵鞘中含卵數因種類而不同,即同一種蟑螂卵鞘中的卵數也可因環境條件以及產卵次數而在所差異,少則幾粒,多則達50多粒。
卵鞘在溫度25℃,相對溫度60—80%條件下,卵期約28—90天。
若蟲期
剛從卵鞘孵出的若蟲都聚集在卵鞘周圍,呈白色,以後顏色逐漸變深,並散開活動,若蟲形狀類似成蟲,隻是蟲體小,無翅,性器官未成熟。若蟲發育緩慢。必須經曆多次蛻皮,逐漸長大,觸角和尾須節數也隨齡期而增長。若蟲最後一次蛻皮後,長出翅膀、羽化為成蟲。剛蛻皮的若蟲和剛羽化的成蟲也呈白色,以後顏色逐漸變深,因而在一個種群中,可見一種蟑螂也可因環境條件而變化。若蟲期較長,一般曆時約30-450天。若蟲在喪失附肢或損傷觸角之後,可經蛻皮在下一齡重又再生。這類損傷再竹也會增加蛻皮的次數。
成蟲期
我國常見的6種蟑螂成蟲都具有發達或不發達的翅,可與若蟲相別。
雌雄兩性成蟲可憑他們的外部形態很容易區分:
①雄蟑螂的尾端具有兩對附器,1對為分節狀尾須,還長有1對細小的針突(腹刺);雌蟑螂尾端隻有1對附器,即尾須,無針突。
②雄蟑螂的體形一般都比較瘦小、細長、而雌蟲螂則肥厚,寬大。
③在少數種類中,雄蟑螂的翅發達,伸及尾端,但雌蟑螂的翅僅覆蓋到腹部的前半部,或無翅。
蟑螂生活史的特點之一是周期長。以周期最短的德國小蠊而論,一般完成一個世代也需2個多月,最長的美洲大蠊等曆時1年有餘。生活史的長短不僅因種類而異,而且因不同溫度、營養等條件而不同。
成蟲壽命也較長,德國小蠊最短約為100天左右,壽命最長的美洲大蠊可存活1年之久。壽命長短也同樣因種類以及環境條件而不同。
蟑螂的生活史周期長,它們的壽命也長。因此,一隻受精的雌蟑螂一生所生產的卵鞘量也多,美洲大蠊最多可產50多個,所以蟑螂的繁殖力很強。
(2)棲息習性
蟑螂喜歡選擇溫暖、潮濕、食物豐富和多縫隙的場所棲居,這就是它們孳生所需要的4個基本條件。凡是有人生活和居住的建築物內,一般都具有這些條件,所以蟑螂就成了侵害千家萬戶的衛生害蟲。
喜暖愛潮是蟑螂的重要習性。不難發現,不管在飯店、家庭,還是在火車、輪船上,廚房總是侵害最嚴重的場所。就是在廚房,它們一般也喜歡棲居在靠近爐灶、水池的地方。
喜暗怕光,晝伏夜出,這也是蟑螂的重要習性。白天它們都隱藏在陰暗避光的場所,如室內的家具、牆壁的縫隙、洞穴中和角落、雜物堆中。一到夜晚,特別在燈閉人睡之後才出外活動,或覓食,或尋求配偶。因而,在一天24小時中,約有75%的時間都是處於休息狀態。
蟑螂體扁,適於鑽縫藏洞,可以躲進很窄小的縫洞中。它們在縫隙中棲息時,懷卵的雌蟲也可在4.5毫米寬的縫隙中棲居。它們在縫隙中棲息時,足緊貼著身體,尾須平伸或與支撐麵接觸,觸角常伸向外麵,不時揮動,保持警戒狀態。
不同種類的棲息場所有所差異。德國小蠊多見於各類縫隙中,如管道周圍、牆縫、護牆板等的縫隙和地板之間的裂縫中。美洲大蠊亦喜棲息於大的洞孔,偏愛濕熱的環境,例如釀造廠發酵車間、豆製品加工場等,也常在陰井、下水道、地下室等處群居。黑胸大蠊多見於碗菜櫃、桌子和水池底下角落等處。
在冬天,它們多集居於廚房,緊挨爐灶和暖氣片等熱源附近棲居和活動。到了盛夏高溫季節,廚房溫度過高,它們分散遷移到別處,因而廚房的蟑螂密度反降低,但分布擴大。
蟑螂還有群居的習性。常可發現在一個棲息點上,總是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幾百個聚集在一起,這主要是由於信息素的誘集作用。蟑螂的成蟲和若蟲都能分泌一種“聚集信息素”,它由直腸墊所分泌,可隨糞便排出體外。在蟑螂棲居的地方,常可見它們糞便形成的棕褐色糞跡斑點,糞跡越多,蟑螂聚集也越多。由此可見,在蟑螂防治中,搞好衛生、清除蟑跡是一項重要的措施。
(3)食性
蟑螂是雜食性昆蟲,食物種類非常廣泛。各類食品,包括麵包、米飯、糕點、葷素熟食品、瓜果以及飲料等等,尤其喜食香、甜、油的麵製食品。蟑螂有嗜食油脂的習性,在各種植物油中,香麻油對它們最有引誘力,所以有些地方稱它們為“偷油婆”。在食糖中,紅糖、飴糖對它們的引誘力最強。
除了喜愛各類食品外,蟑螂也常咬食其他物品,例如在住房、倉庫、貯藏室等處,它們可啃食棉毛製品、皮革製品、紙張、書籍、肥皂等等。在室外垃圾堆、陰溝和廁所等場所,它們又以腐敗的有機物為食,甚而啃咬死動物。
但是不同種類的蟑螂,食性也有一定的差別。例如德國小蠊愛吃發酵的食品和飲料,美洲大蠊喜食腐敗的有機物,而澳洲大蠊卻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等等。
正是由於蟑螂到處爬行,無所不吃,它們沾染和吞入了很多病原體,再加上它們邊吃邊拉的惡習,成為一些病原體的機械性傳播者。
水對蟑螂的生存比食物更為重要。蟑螂能耐饑而不耐渴。如表2-3所示,美洲大蠊在隻給幹食不給水的情況下,雌蟲隻能存活40天,雄蟲隻能存活27天。反之,如果有水無食,則雌蟲能存活90天,雄蟲能存活43天。
當處於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無食又無水時,蟑螂間會發生互相殘食的現象,大吃小,強吃弱,特別是剛剛蛻皮的蟲子,不能動彈,表皮又嫩,就成了競相爭食的獵物。
(4)擴散
蟑螂的擴散有兩種方式,即主動擴散和被動擴散。
主動擴散
蟑螂的主動擴散是通過它們的爬行或滑翔而散布到不同場所。它們的這項活動主要是為了尋找適宜的棲息環境和必要的生活條件,包括溫度、濕度、食物以及隱蔽場所等。例如在室溫低的情況下,蟑螂多移居到靠近爐灶周圍的縫隙,或聚集到暖氣溝中等溫暖的環境。在酷暑高溫季節,在南方地區,它們可作遠距離的滑翔,躲在較陰涼的場所棲息,以避免過高的溫度。
蟑螂常為了獲取水分和適宜濕度而有趨濕性的活動,所以到了夜晚,它們往往爬到水槽裏,群集在茶水桶周圍,或停息在水管上。
室內蟑螂可以通過牆洞以及門、窗縫隙擴散到周圍鄰居,雖然擴散的範圍不大。在溫暖地區,它們可遷居室外,已如上述。
蟑螂很少發生大量遷移,隻在環境條件發生突然變化,如洪水泛濫時,可見成群的美洲大蠊從下水道遷移,分別尋找適宜的新處所。
被動擴散
蟑螂的廣泛分布,有的種類遍布全球,這是它們被動擴散的結果。在當今交通日益發達,運輸更加頻繁的時代,這種擴散方式尤其突出。
火車受蟑螂的侵害極其嚴重。臥鋪車廂的侵害率可高達40%,餐車更高。旅客隨身攜帶的包裹、行李和其他物件以及托運的貨物可能把蟑螂帶上火車。反之,火車上的蟑螂也可能被旅客和貨物帶到各地。飛機通常攜帶蟑螂較少,但也有發現。飛機上的蟑螂,和遠洋輪船一樣,可造成國際間的擴散。
(5)活動的晝夜節律
蟑螂晝伏夜出,表現出明顯的晝夜活動節律。據觀察,德國小蠊從19點開始活動,21—22點為活動高峰,在次晨2點出現小高峰,5點消失。黑胸大蠊自19點開始活動,20點即現高峰,到23點和次晨2點又會出現2個小峰,晨4點活動終止。
(6)季節消長
蟑螂的活動和繁殖,和其他昆蟲一樣,受溫度的影響。在正常情況下,蟑螂的季節消長就是因氣溫變化而表現的種群或群落的數量變化。
不同地區蟑螂的季節消長略有所不同。上海和江、浙地區,黑胸大蠊是居民家的優勢種群。在4月中旬開始見活動,隨著氣溫逐月上升,活動增強、密度明顯上升,7-9月為活動盛期,8月為密度高峰。從10月起,隨氣溫下降而活動減弱,12月到翌年3月為越冬期。這一地區美洲大蠊季節消長與黑胸大蠊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