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匍匐在地的爬行動物(1 / 3)

在牆上遊走的壁虎

俗名守宮、多疣壁虎,英文名Gecko,JapanesegeckO,Walllizard

主要產於我國西南及長江流域以南諸地區;也分布到日本和朝鮮。

爬行動物,身體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盤,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蠅、蛾等小昆蟲,對人類有益。也叫蠍虎,舊稱守宮。

壁虎是蜥蜴目的1種,又稱守宮。體背腹扁平,身上排列著粒鱗或雜有疣鱗。指、趾端擴展,其下方形成皮膚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牆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麵上迅速爬行。其中壁虎屬約20種,中國產8種,常見的有多疣壁虎、無蹼壁虎、蹼趾壁虎與壁虎。蜥虎屬中國已知4種,半葉趾虎屬、截趾虎屬和蠍虎屬中國各有1種,主要分布於華南地區。本科動物沒有活動的眼瞼。壁虎受到強烈幹擾時,它的尾巴可自行截斷,以後還再生出來新尾巴。壁虎生活於建築物內,以蚊、蠅、飛蛾等昆蟲為食。夜間活動,夏秋的晚上常出沒於有燈光照射的牆壁、天花板、簷下或電杆上,白天潛伏於壁縫、瓦角下、櫥櫃背後等隱蔽處,並在這些隱蔽地方產卵,每產2枚;卵白色,卵圓形,殼易破碎。有時幾個雌體將卵產在一起。它們是能鳴叫的爬行動物。孵化期1個多月。

壁虎去內髒的幹製品入中藥,名“天龍壁虎”,有補肺腎、益精血、止咳定喘、鎮痙祛風和發散消腫的功效,可治淋巴結核、神經痛、慢性關節炎、乳房腫塊。

來源:為壁虎科動物無蹼壁虎(守宮)GekkoswinhonisGuenther或其他幾種壁虎的全體或鮮品加工成的壁虎組織注射液。

形態:全長約12cm,體與尾幾乎等長。頭扁寬;吻斜扁,比眼徑長;鼻孔近吻端;耳孔小。頭、體的背麵覆以細鱗,軀幹部圓鱗交錯成12~14縱行;尾背麵的鱗多排列成環狀。指、趾膨大,指、趾間有蹼,除第一指、趾無爪外,其餘均有小爪。體背灰棕色;尾易斷,能再生。

分布:喜棲於牆壁間、屋簷下等隱僻處,夜間出沒於天花板及牆壁上,鮮用或捕食蚊、蠅等昆蟲。分布於華北、華東及西南一帶。

采製:夏、秋季捕捉,可於夜間用燈光誘捕。鮮用或捕得後用竹片貫穿頭腹,尾用繩固定於竹片上,然後用微火烤幹。采集加工時,應注意勿使尾部脫落。

成分:含蛋白質、馬蜂毒樣的有毒物質及組織胺樣物質。

蟾蜍是幸福的象征

蟾蜍

蟾蜍,也稱蛤蟆。它是屬於兩棲動物,與青蛙屬於同科目。蟾蜍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及蟾衣是我國緊缺的藥材。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大部分蟾蜍行動緩慢而笨拙,不善於遊泳,它大多時間都在地上爬行,但在危險的時候,也會有短距離的小跳。不過也有例外,比如蟾蜍類的雨蛙科、樹蛙科、叢蛙科就非常善於跳,而且與蛙類有的一拚。

蟾蜍是蟾蜍動物的總稱,屬於無尾目。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麵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製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主要分布在除了馬達加斯加、波利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澳大利亞原來無蟾蜍,後來從其他地區引進了蟾蜍,但繁殖太快,並且有毒,因此成為了澳大利亞目前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大蟾蜍白天一般隱於暗的地方,比如石頭下麵、土洞內或草叢中。到了傍晚它們才出來覓食,活動地池塘、溝沿、田邊、房屋周圍等處活動,特別是在雨後。

蟾蜍與青蛙的區別

蛙類和蟾蜍類屬同一目,但它們之間的區別也是非常大的。首先它們卵的區別:青蛙的卵堆成塊狀,蟾蜍的卵排成串狀。其次是它們的幼體蝌蚪,青蛙的蝌蚪顏色較淺、尾較長;蟾蜍的蝌蚪顏色較深、尾較短。其實蟾蜍也是蛙類的一種,所以從科學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兩棲綱無尾目的成員統稱蛙和蟾蜍,蛙和蟾蜍這兩個詞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劃分,從狹義上說二者分別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員,但是無尾目遠不止這兩個科,而其成員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稱呼,一般來說,皮膚比較光滑、身體比較苗條而善於跳躍的稱為蛙,而皮膚比較粗糙、身體比較臃腫而不善跳躍的稱為蟾蜍,實際上有些科同時具有這兩類成員,在描述無尾目的成員時,多數可以統稱為蛙。

兩棲動物中絕大多數的種類都屬於無尾目,它們的分布非常廣泛。無尾目的成員體型大體相似,而與其他動物均相差甚遠,僅從外形上就不會與其他動物混淆。無尾目幼體和成體則區別甚大,幼體即蝌蚪有尾無足,成體四肢具在卻無尾巴,後肢長於前肢,有利於跳躍,當然兩棲動物大數都善於跳躍。

蛙科是無尾目的第三大科,在概有50餘屬650餘種。它的分布比其他兩棲動物都要廣泛,幾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現在一些島嶼上,最北可達到北極圈。蛙科在非洲最為繁盛,光是特有的屬就有18個,其中在馬達加斯加島就有3個以上的特有屬,而蛙科也是無尾目的最大成員巨蛙也分布於非洲。蛙科在亞洲東部、南部和東南部也比較豐富,如我國常見的黑斑蛙和各種林蛙。但歐洲和美洲的蛙科則隻有蛙屬Rana的成員,其中在南美洲隻見於北部地區。蛙科在澳洲也隻有極北部才有,而在臨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島嶼上卻能見到,而這些地方幾乎沒有其他的兩棲動物,蛙科成員在這裏則占據了不同的生態地位。在斐濟島有兩種扁手蛙,分別為路棲和樹棲,其中樹棲扁手蛙看起來與樹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員非常相似,樹棲扁手蛙有多種色型,看起來好像不同的種。扁手蛙的其他種類也均局限於亞太地區的海島上,其中包括不少樹棲的成員。扁手蛙在卵中完成變態,孵化出來的就是小蛙。

而蟾蜍科有24~31屬340~360種,分布廣泛,遍布大洋洲和馬達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適應力時常強的動物,可以生活於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我國最常見的兩棲動物大概也要屬蟾蜍了。蟾蜍科中超過一半的種類都屬於同一個屬,即蟾蜍屬Bufo,這個屬的成員幾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區,而在北方則是本科惟一的代表。蟾蜍屬的成員體型差別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長達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長隻有其1/10。蟾蜍雖然大小差別很大,但是相貌和習性均比較相似,都是些行動緩慢不擅跳躍的陸棲動物,皮膚粗糙而高度角質化,使得蟾蜍有較強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製成蟾酥。蟾蜍非常貪食,人們用其來消滅害蟲,但是也帶來了一些生態災害。澳洲引進了海蟾蜍來防治蔗田的害蟲,但是海蟾蜍卻對當地生態帶來了很多負麵影響,海蟾蜍排擠本土的龜蟾類,捕食當地的小動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對想捕食它們的當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脅,海蟾也被引進了其他很多種植甘蔗的熱帶地區,大多帶來了一些負麵影響。蟾蜍科的其他屬多隻有少數成員,有些外表和習性與蟾蜍屬有一定差距,比如東南亞的漿蟾Pedostibes是樹棲的蟾蜍,身體輕盈纖細,與地棲的粗壯笨拙的蟾蜍屬略有不同。

不要對癩蛤蟆有偏見

千萬不要小看蟾,不論是神話中的蟾還是現實生活中的蟾,它都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蟾一直是幸福的象征,它為人類作了很多好事。蟾蜍,又叫癩蛤蟆、大疥毒。這種動物是被人們所看不起,不少人認為蟾蜍是低能兒。它容顏醜陋,不時地在田埂道邊鑽來爬去。盡管人們不理解它,但它還是默默無聞地工作著。蟾蜍是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據科學家們觀察研究,在消滅農作物害蟲方麵,它要勝過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蟲,要比青蛙多好幾倍。癩蛤蟆平時棲息在小河池塘的岸邊草叢內或石塊間,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動,清晨或夜間才爬出來捕食。它所捕食的對象是蝸牛、蛞蝓、螞蟻、蝗蟲和蟋蟀等。

蟾蜍比較喜歡陰暗的地方,白天一般躲在石頭下麵、草叢等。它們喜歡在早晨和黃昏或暴雨過後出現在道旁或草地上。如被人們用腳碰一下,它會立即裝死躺著一動不動。它的皮膚較厚,並且具有防止體內水分過度蒸發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長久居住在陸地上麵不到水裏去。每當冬季到來,它便潛入爛泥內,用發達的後肢掘土,在洞穴內冬眠。癩蛤蟆行動笨拙蹣跚,不善遊泳。由於後肢較短,隻能做小距離的、一般不超過20厘米的跳動。癩蛤蟆在入藥方麵也有很大的貢獻。

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記載癩蛤蟆性味、歸經和主治等方麵內容。多少年來,人們采集癩蛤蟆耳下腺及皮膚腺分泌物,晾幹製成蟾酥。蟾酥是我國的傳統名貴藥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點舌丹、一粒珠等31種中成藥的主要原料。我國生產的蟾酥在國際市場上聲望極高,每年出口5000多斤,可換得外彙500萬美元。常見的蟾蜍,隻不過拳頭大小。可是在南美熱帶地區,卻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癩蛤蟆,最大個體長約25厘米,為蟾中之王。蟾王不僅體型大,胃口也特別好,它常活動在成片的甘蔗田裏,捕食各種害蟲。固此,世界上許多產糖地區都把它請去與甘蔗的敵害作戰,並取得了良好成績。蟾王的足跡遍及西印度群島、夏威夷群島、菲律賓群島、新幾內亞、澳大利亞以及其他熱帶地區。每年為人類保護著相當十億美元的財富。

雌蟾王每年可產卵38000枚左右,是兩棲動物中產卵最多的一種。但是它的蝌蚪卻很小,僅1厘米長。蟾王不僅能巧妙地捕食各種害蟲,也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它滿身的疙瘩能分泌出一種有毒的液體,凡吃它的動物,一口咬上,馬上產生火辣辣的感覺,就不得不將它吐出來。這就是不能小看蟾蜍的原因,雖然人們不喜歡它,但它確為人們提供了不少幫助,不僅可以幫人們除害蟲,還能作為藥材為人民帶來健康。

蟾蜍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據說,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召開蟠桃大會,邀請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後宮花園裏遇到鵝仙女,便被鵝仙子的魅力所傾倒,動了凡心。鵝仙女嗬斥他並向王母娘娘告狀。王母娘娘聽後大怒,隨手將嫦娥南亞的月精盆月砸向蟾蜍仙,罰它下界為蟾蜍。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蟾蜍體內,王母娘娘非常後悔,擔心會失去一件寶物,便令蟾蜍曆經磨難後將月精盆完璧歸趙,這樣才可重列仙班,並且命令雷神監督。

另外還有一個流傳與世間的劉海戲金蟾的神話故事。相傳憨厚的劉海在仙人的指點下,得到一枚金光奪目的金錢。後來劉海就用這枚金錢戲出了井裏的金蟾,得到了幸福。這說明人們渴望得到它擁有幸福。

偽裝高手——變色龍

變色龍

變色龍屬於蜥蜴亞目避役科爬蟲類,多產於東半球,主要是以樹棲的方式生活。變色龍的身體特征就是身體膚色能自由變化,每2~3趾並合為二組對趾,前端生有尖牙,舌頭細長並可自由伸展。鬣蜥科的安樂蜥產於西半球,亦稱假避役。真避役有兩個屬係,Brookesia屬係中有19個種類,避役屬也就是Chamaeleo屬係中有70個種類。變色龍的種類中有約一半的種類僅分布在馬達加斯加這一個區域中,其他大部分的變色龍種類則是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分布在亞洲西部的有兩種;在印度南方和斯裏蘭卡地區的隻有一種;另一種普通避役分布在近東向西穿過北非達西班牙南部的一帶地區。變色龍的體長一般都在17~25公分(7~10吋),最長者可達到60公分長。變色龍大都具有兩側扁平,尾常卷曲,眼凸出,兩眼可獨立地轉動等特征。

變色龍某些種類的頭呈盔形狀,有的種類的頭盔更像是顯目的頭飾,有的還會向前方伸出的長角,雄性變色龍的頭盔更為顯著,這可更有利於防衛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若有其他雄性侵入,雄性的身體伸展開來,喉部鼓起,頭部毛飾立起或晃動,若仍不能嚇走對方,則衝過去咬其齶部。不同種類的變色龍,體色變化也不同,變色龍的變色機製主要是由植物神經係統控製含有色素顆粒的細胞(黑素細胞),指使其擴散或集中細胞內的色素來完成身體的變色行為。許多種類的變色龍都可以變成綠色、黃色、米色或深棕色,常帶淺色或深色斑點。變色龍膚色的顏色變化都是根據周圍環境因素決定的,如變色龍在受到光線、溫度,或是情緒出現波動時,都會成為它改變膚色的原因。人們普遍認為,避役變色是為了與周圍環境顏色一致,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變色龍的主要食物來源是依靠食用昆蟲,體型比較大型的種類是依靠食用鳥類來維持生命。大多數的變色龍種類都是以卵生的方式繁衍後代,它們會在地上產2~40枚卵,然後將卵埋在土裏或腐爛的木頭裏,孵化期約3個月的時間就能孵化出幼仔。南非有幾個種變色龍種類是以卵胎生的方式繁衍後代。

變色龍屬於爬行類動物,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變色龍大都以樹為棲。避役的體長約15-25厘米,身體的特征一般都是身體側扁,背部有脊椎,頭上的枕部有鈍三角形突起。四肢很長,指和趾合並分為相對的兩組,前肢前三指形成內組,四、五指形成外組;後肢一、二趾形成內組,奇特三趾形成外組,這樣的特征非常適於變色龍握住樹枝。變色龍的尾巴很長,這可以方便它纏卷樹枝。它有很長很靈敏的舌,能伸出來超過它的體長的長度,舌尖上有腺體,能分泌大量粘液粘住昆蟲。變色龍的眼睛十分奇特,主要特征就是眼簾很厚,呈環形,兩隻眼球突出,左右180度,上下左右轉動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單獨活動,不協調一致,這種現象在動物界中是十分罕見的。變色龍的雙眼各自分工前後注視,既有利於捕食,又能及時發現後麵的敵害。變色龍舌頭的長度是自己身體的2倍,通常它隻需1/25秒的時間就可以用長舌捕食,這種方式被稱為是閃電式捕食法。變色龍通常都棲息在樹上,並喜歡做一走一停的動作,經常被天敵誤以為是被風吹動的樹葉。

變色龍學名被稱為“避役”,“役”在漢字中的意思是說“需要出力的事”。而“避役”的意思就是說,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這也就是說變色龍善於根據周圍環境,隨時改變自己的皮膚顏色。變色既有利於隱藏自己,又有利於捕捉獵物。變色龍這種變換膚色的生理變化是在植物性神經係統的調控下,通過體內色素細胞的擴展或收縮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