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態優雅的白鯨
生物分類: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一角鯨科
中文俗名:貝魯卡鯨、海金絲雀。英文俗名:Belu克aWhale
學名:Delphinapterusleucas
分布地區:北極與亞北極交彙的覆冰水域
概述:成鯨:約3.5m幼鯨:1.5m
對愛斯基摩人來說,白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因為其肉好吃,而且它們的油用來點燈不僅明亮,還能釋放出大量熱量,使簡陋的冰屋保持溫暖。除此之外,白鯨的皮也很有用,還有一種香味,可以製成各種裝飾品。
世界上絕大多數白鯨生活在歐洲、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潔白無瑕。但個體比較小,遠沒有弓頭鯨那般龐大。
1535年,當法國探險家雅克·卡提爾發現聖勞倫斯河時,他的船隊受到白鯨的迎候。這些白鯨在水中載歌載舞,歌聲悠揚動聽,響徹百裏以外,其美妙悅耳的聲音令船上隊員們驚歎不已,他們便親切地送給白鯨一個美麗的稱呼"海洋中的金絲雀"。
然而,不幸的是,自從17世紀以來,由於捕鯨的高額利潤,捕鯨者對白鯨進行了瘋狂的捕殺,致使白鯨數量銳減。更加可悲的是白鯨的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一批批白鯨相繼死亡。科學家們經過屍體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於受到一係列有毒物質的侵害,使其免疫係統遭到嚴重的破壞,這些白鯨患上了胃潰瘍穿孔、肝炎、肺膿腫等疾病;更有甚者,有的白鯨患了膀胱癌,這在鯨類動物中真是聞所未聞的。
白鯨成年白鯨體長約3到5公尺大小,體重約0.4到1.5公噸。幼鯨體長約1.5到1.6公尺。體重約80公斤。白鯨的頭部較小,額頭向外隆起突出且圓滑,嘴喙很短,唇線卻很寬闊。身體顏色非常淡,為獨特的白色。遊動時通常比較緩慢。
白鯨體色是獨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難認出它們,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見浮現、變大、縮小而後消失的白色物體,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鯨喜歡生活在海麵或貼近海麵的地方。遊動時的動作動很柔和,偶爾會將頭揚出水麵。白鯨的"嗓門"很大,在平靜的海上,百公以外都能聽到它的噴氣聲。
白鯨的一個族群大約5到20隻不等,夏季時,河口附近聚集量約有數百甚至數千隻。白鯨的性格較溫和,人們非常容易接近。分布在北極和亞北極的季節性覆冰水域中。現存約50,000隻到70,000隻。
白鯨是來自北極圈的珍稀海洋哺乳動物,全世界僅存不足萬隻。它屬大型鯨類的一種,以新鮮魚蝦為食。由於生活在冰雪覆蓋的北極,所以潔白無瑕的膚色成為它的天然保護色。它們前額寬闊圓潤,上下兩唇飽滿豐厚,小眼睛炯炯有神,透出一股機靈鬼的模樣。
青島的四頭白鯨,兩次兩雄。年齡在三歲左右。由於白鯨年齡最高可達三四十歲,所以這四頭鯨隻能算是幼鯨,它們的顏色也由於年齡的原因而略微發褐。它們體長約四m,重達500公斤。
白鯨的身體中央橫斷麵大致呈圓型,往兩端逐漸變細,當它們在覓食時,其軀幹尤其顯得肥胖圓潤。白鯨的頭部與其他鯨目動物大不相同,額隆極為鼓起而突出,曾有一學者形容為“充滿溫暖油脂的氣球”。
白鯨可以自由改變額隆的形狀,推測可能是借著移動內部氣竇的空氣來產生形狀上的變化。因為它們的頸椎愈合程度比其他鯨目動物來得低,所以能以較大的幅度轉動頭部或點頭。嘴短而寬,不像許多海豚一般有突出的嘴喙,嘴部可產生皺折。腹部與側麵凹凸不平,內部充滿脂肪。不具背鰭,但在背鰭的位置有狹窄的背部隆起。胸鰭寬闊,大型雄鯨的胸鰭尖端上翹。尾鰭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得華美,成年雄鯨在後緣有明顯如凸麵鏡般的凸起。上、下顎各有八至九似釘狀的牙齒,但年老個體有時會磨損至隱沒於牙根之下。
年輕白鯨渾身呈灰色,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轉淡,最終除了背脊與胸、尾鰭邊緣有暗色沉積外,全身皆為白色。成鯨的白色皮膚有時會在夏季發情時帶有淡黃色色調,但在蛻皮後即消失。
白鯨大致呈環北極區分布,主要集中於北緯50度至80度之間。白鯨有高度的戀出生地性,會有每年回到當初母鯨生產的地方的習性,在雌鯨身上尤其明顯。到了秋季,白鯨因為浮冰層擴張的關係會遠離海灣與河口,冬季主要在冰層邊緣或僅有少量浮冰的開闊海域形成大群體。它們無論是在容易擱淺的河口,或是中深層海域的海溝皆能自在遊泳,估計可潛至800m深處。
白鯨具高度群居性,會形成個體間聯係極為緊密的群體,通常由同一性別與年齡層的白鯨所組成,另外也有規模較小的母子對白鯨族群。沒有獵人或天敵威脅時,在河口三角洲水域白鯨可聚集達數千頭以上。白鯨能發出多種變化多端的聲音,包括旋轉的顫音、嘎嘎叫、似鍾聲、尖銳的啪啪聲(可能由拍擊顎部所產生)、與近似推動生鏽門板的聲音。
一位早期的鯨類學者曾如此描述它們:“高音的共鳴哨聲與尖叫,多變的滴答聲與咯咯聲,讓人聯想到一隊交響樂隊,有時又有如貓叫或小鳥的啁啾聲。”它們的聲音有時會讓人誤以為遠方有一群小孩在叫囂。對野生白鯨而言,最大的天敵是虎鯨與北極熊,也包括人類。北極熊會快速地跑到白鯨受困於冰層的地區,以其強力的前掌給予重擊後再把它們拖到冰上食用。
白鯨是相當好奇的動物,常會浮窺與鯨尾擊浪,但似乎從不躍身擊浪。充滿霧氣的噴氣低矮而不明顯。繁殖期會隨所處地區而有不同。普遍來說,受孕多發生於冬末或夏季,阿拉斯加族群為二月底至四月初;湯加拿大與西格陵蘭族群為五月。據可信的統計資料顯示,懷孕期可能自不滿一年至14.5個月之久。白鯨的哺育期長達兩年,之後仍會待在母親身邊相當長的時間。生殖間隔平均約為三年。白鯨的食性隨地區與季節性獵物的數量而有不同。檢測各地區族群的胃內容物發現,白鯨會食用各種生物,包括魚類(鮭魚、鱈魚、鯡魚等)、頭足類(魷魚、章魚等)、甲殼類(蝦、蟹)、海蟲、甚至大型浮遊生物在內。它們幾乎都在海床附近覓食,深度至少達300m以上。白鯨具折皺的嘴唇在覓食時可產生吸力,也能對海洋世界的觀眾噴水。
雖然現今北極地區仍有100,000頭以上的白鯨,但過去它們的數量比現在要多得更多,在商業捕鯨滅絕部分族群之前。今日數量最多的地方包括波福海,約40,000頭;加拿大東部的高緯地區,約28,000頭;哈得孫灣西部,約25,000頭;與白令海東部。
上述四個地區雖然仍有當地居民的捕獵,但其數量大致仍保持穩定。相較之下,其他族群已麵臨危險且仍遭獵殺,這些地區包含巴芬島東南部分與西格陵蘭。生活於聖勞倫斯河族群體內有高汙染物的積累,罹癌率也高,部分過去為重要白鯨集散地的河口三角洲,現今為乘快艇的獵人所占據,已不再能支持大族群的分布。為了白鯨的保育,大多數地區都已有嚴格的捕獵管製。
白鯨以多變化的叫聲與豐富的臉部表情聞名,早期的捕鯨者稱之為“海中金絲雀”。白鯨廣泛分布於北極與亞北極地區,自古以來它們一直是北極地區人類社會的重要商品,為當地原住民提供了食物、燃油、皮革等物資。它們的活力與適應力、特殊的外貌、易受吸引的天性、以及可接受訓練等因素,使其成為海洋世界的明星之一。幾個白鯨集中的地區已成為賞鯨聖地,包括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河下遊與哈得孫灣、西部的丘吉爾河河口。白鯨的潛水能力相當強,對於北極的浮冰環境有很好的適應力。出生時身長體重:1.5~1.6m、80~100千克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4.2~4.9m、1,100~1600千克;雌~3.9~4.3m、700~1,200千克壽命:至少25年,可能達50年以上外型特征
白鯨是地道的夏季旅行家,每年7月,成千上萬隻白鯨從北極地區出發,開始它們的夏季旅行。它們少則幾隻,多則幾萬隻,浩潔蕩蕩地遊向度假地。一路上它們一邊悠閑地遊玩.一邊不停地表演,平時冷清的海灣、河口、三角洲頓時熱鬧異常。
白鯨是鯨類王國中最優秀的“口技”專家,它們能發出幾百種聲音,而且發出的聲音變化多端,能發出猛獸的吼聲、牛的哞哞聲、豬的呼嚕聲、馬嘶聲、鳥兒的吱吱聲、女人的尖叫聲,病人的呻吟聲、嬰孩哭泣聲……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白鯨還可以發出鉸鏈聲、鈴聲、汽船聲等,叫人驚歎不已。能夠親臨聆聽白鯨的歌喉,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白鯨不停地“歌唱”,實際上是在自娛自樂,同時也是同伴之間的一種交流,這是它們夏季度假的一個重要內容。
白鯨群進入河口時顯得十分興奮,雖然已經進行了長距離旅行,但它們似乎一點兒都不覺得累。除了用不同的歌喉不停地“交流”之外,還用自己寬大的尾葉突戲水,將身體半露出水麵,姿態十分美麗。白鯨還可以借助各種“玩具”嬉耍遊玩。一根木頭、一片海草、一塊石頭都可以成為它們的遊戲對象。它們可以頂著一條長長的海藻,一會兒潛泳,一會兒浮升,嘴裏不停地發出歡快的聲音。有時它們迷上了一塊盆子大小的石頭,先是用嘴拱翻石頭玩,接著把石頭銜在嘴裏躍出水麵,更絕的是它們會把石頭頂在頭上像雜技演員那樣在水麵上表演。
白鯨不僅體態優雅,也極愛幹淨。許多白鯨剛遊到河口三角州時,全身附著許多寄生蟲,外表和體色顯得十分肮髒,他們自己也好像極不舒服。這時它們紛紛潛入水底,在河底下打滾,不停地翻身。還有一些白鯨則在三角洲和淺水灘的砂礫或礫石上擦身。他們天天這樣不停地翻身,一天長達幾個小時。幾天以後,白鯨身上的老皮膚全部蛻掉,換上了那白色的整潔漂亮的新皮膚,體色煥然一新,非常美麗。
海洋中最凶猛的動物——鯊魚
鯊魚
鯊魚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動物,早在恐龍出現的三億年錢,鯊魚就生活在地球上了。也就是說鯊魚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超過了四億年,而其他們在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鯊魚在古代被稱為鮫、鮫鯊、鯊魚,鯊魚在海洋中是一種身形龐大的魚類,素有海中狼之稱。
鯊魚被人們認為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動物,它們常常以海洋中小型的生物為生。由於鯊魚和須鯨在食物的選擇方麵有相似之處,經過漫長的演化,它們長的和須鯨有點相似,於是鯨鯊的名字就理所當然了。
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餐桌上的逐漸出現的鯊魚的身影,香噴噴的魚翅湯就是用鯊魚的背鰭做的,但是,鯊魚一旦被割去背鰭就好失去平衡能錄,甚至沉到海底餓死。所以說,鯊魚時需要我們保護的。
在鯊魚的世界中,所有的鯊魚都有一身的軟骨。鯊魚屬於鯊綱動物,而且所有的鯊綱動物都具有軟骨。所以說,鯊魚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而不是由骨頭構成。而軟骨比骨頭更輕、更具有彈性。
鯊魚的體型大小不一,有的鯊魚身長小至6寸,但有的身長可以達到18公尺。鯨鯊是海中最大的鯊魚,它長成後,身長可達到60尺。雖然鯨鯊的體型龐大,但是它的牙齒是魚中最小的。世界上最小的鯊魚就是侏儒角鯊,這種鯊魚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長約6到8寸,其重量還不到一磅。
鯊魚在遊泳的時候主要靠的是身體,它像蛇一樣的運動並配合尾鰭像櫓一樣的擺動著向前進。鯊魚在遊動的時候多數不能進不能倒退,鯊魚沒有鰾,這類動物的比重主要由於肝髒儲藏的油脂量來決定。鯊魚的密度比水大,如果鯊魚不積極的遊泳就會沉到海底。
鯊魚的每側有5~7個鰓裂,,在遊動的時候海水通過半張開的口吸入,從鰓裂中流出進行氣體交換。
鯊魚的牙齒更換很多,鯊魚的一生需要更換上萬顆牙齒。很多的鯊魚口中都有成排的利齒,隻要前排的牙齒因進食脫落,後方的牙齒就會補上。新的牙齒比舊的牙齒更大更耐用。而角鯊和棘角鯊則會更換整排的牙齒。鯊魚的牙齒呈鋸齒狀,這樣一來,鯊魚在捕食的時候不但能僅僅的咬住獵物,也可能將獵來的食物鋸碎。
鯊魚是牙齒結構又是它的另一個獨特的生態習性之一。凡是熟悉鯊魚的人都知道,鯊魚的牙齒像一把鋒利的尖刀,它能夠輕而易舉的咬斷像手指般粗的電纜。不同種類的鯊魚,它的牙齒大小、形狀和功能幾乎都不相同。因此,魚類學家隻要從鯊魚牙齒的形狀和大小,就能判別出它是屬於哪個目、屬或者是科。
鯊魚多數靠的是海洋性生物為食,除了這些吃這些食物,鯊魚也會吃船上拋下來的垃圾和廢棄物。鯊魚也會獵食一些海洋哺乳類動物,有些鯊魚可以幾個月不進食,大白鯊就時其中的一種。
大白鯊的身體龐大,並不像其他的動物那麼的靈活,但是大白鯊卻是絕佳的獵人,因為它總會出其不意,所以說,大白鯊也時個擅長偽裝的獵食著。大白鯊的上半身顏色很暗,下半身卻很明亮,它能借著這種保護色攻擊其他的動物。
許多人認為鯊魚時從不睡覺的,但是據福羅裏達州食自然曆史博物館記載,白鰭鯊、虎鯊和大白鯊其實都是睡覺的。它們都是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其他種類的鯊可以通過氣孔迫使水通過鰓,為其提供穩定的富氧水,讓它們在靜止不動時就可以呼吸。因為魚沒有眼瞼,所以無法判斷鯊魚是否在睡覺
關於鯊魚,就有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在很久以前,上帝創造了魚類,鯊魚隻是其中的一種小魚。有一天,上帝想到了魚類的貢獻,就賞賜給所有的魚一個鰾,但是頑皮的小鯊魚在玩耍,等小鯊魚知道後,上帝已經走了。小鯊魚隻能不停的遊啊遊,後來越遊身體就越強壯。千年之後,上帝來視察,忽然就發現鯊魚長得很大,他認為自己對每條魚都很公平,就問鯊魚為什麼,鯊魚回答說:“因為當年我的祖先沒有得到您的恩賜,所以他隻能不停地遊,越遊就越強壯了!”
神秘美人魚——海牛
海牛外形呈紡錘形,頗似小鯨,但有短頸,與鯨不同。體長2.5~4.0米,體重達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儲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體溫;前肢特化呈槳狀鰭肢,沒有後肢,但仍保留著一個退化的骨盆;有一個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鰭;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獸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體則軀幹基本無毛,僅嘴唇周圍有須,頭部有觸毛;頭大而圓,唇大,由於短頸,頭能靈活地活動,便於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適於在水麵呼吸,鼻孔有瓣膜,潛水時封住鼻孔;腸的長度超過20米;胃分兩室,賁門室有腺狀囊,幽門室有盲囊;眼小,視覺不佳;聽覺良好。肺窄而長,無肺小葉;頭骨大,但顱室較小,腦不發達。
陸地有黃牛,樹上有天牛,海裏會不會有海牛?答案是肯定的:有!海牛少見,有人指其為魚,也有人指其為鯨,因生活在海裏,又以鼻呼吸,故不足為奇。海牛就是塑造美人魚的原型。其實,它一點兒也不美,既無秀發,又不苗條。皮膚不但不嫩白,反而是鋼灰色的。臉龐非但不美,還有一嘴大胡子(觸須),而且鼻短唇厚,是個十足的醜八怪。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還沒有撩開它神秘麵紗的“美人魚”是什麼樣兒。
古今中外都有關於美人魚的傳說,它被描述為半人半魚的海怪,上身是裸體的美女,下身是魚身魚尾。“她們”經常在月明之夜,半立水中,懷抱嬰兒哺乳。您如果去過山西太原晉詞,或者波蘭首都華沙,就會看到它們的塑像。您如果讀過荷馬史詩《奧德賽》、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就會看到關於她們的描述。
世界上有三種海牛,除了南非和西非各一種外,還有一種在大西洋熱帶海域沿岸,即加勒比海到墨西哥灣、西印度群島到墨西哥東岸,所以稱加勒比海牛或西印度海牛。我國的海牛大都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等東南沿海。據說“海牛”這一名稱與哥倫布有關:有一次,在航行途中捕捉到海牛,烹煮後品嚐,發覺其味似牛肉,故名。由於它肉味鮮美,在18世紀被大量捕殺,海牛肉成為不少餐館的美味佳肴,甚至連它的尾巴也被當作美食。它的皮可以製革,脂肪可以作燃料或潤滑劑,並且是貴重藥材。
野生的海牛多半棲息在淺海,從不到深海去,更不到岸上來每當海牛離開水以後,他們就像膽小的孩子那樣,不停地哭泣,“眼淚”不斷地往下流。但是它們流出的並非淚水,而是用來保護眼珠,含有鹽分的液體。海牛喜歡潛水,它用肺呼吸,能在水中潛遊達十幾分鍾之久。它的肺髒、胸腔很大,自然肺活量也相應很大。那麼海牛是怎樣呼吸呢?原來它的2個鼻孔都有“蓋”,當仰頭露出幾乎朝天的鼻孔呼吸時“蓋”就像門一樣打開了,吸完氣便慢條斯理潛入水中,平時總是慢吞吞不知疲倦遊動,有時也愛翻筋鬥,但動作遲緩。真像一頭笨牛。但是,它在海上垂直地豎起時,遠遠看去,還真像神話裏的人身魚尾怪物呢。
海牛是哺乳動物,長1.5—4米,體重三四百公斤,有的更大,外觀頗像紡錘,頭小而頭骨厚。人一樣的臉,有鼻有眼,眼睛小,眼後有小耳孔。口裏有牙齒,雄性的門齒,突出口外,臼齒像圓筒,沒有琺琅質。毛發短而稀,前肢像鰭,沒指甲,尾鰭為圓形。它們平時吃海藻和魚蝦為生。每年生一個孩子。在哺乳時,雌海牛用一對偶鰭將孩子抱在胸前將上身浮在海麵,半躺著喂奶,這一點倒與傳說中的美人魚頗相似。幼兒吃奶時,要把鼻露外麵,免得悶死。海牛的牙齒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前麵的頰齒脫落了,由後麵的補充上。一頭成年的海牛,每天可吃50公斤海生植物,因而有“海洋清道夫”綽號。南美圭亞那曾利用2頭海牛清除了首都喬治敦市附近一條水道中的水草,使居民獲得了足夠的生活用水。
傳說“美人魚”會唱歌,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在西方廣泛流傳了。其實海牛並不會唱歌,此謎不久前才揭曉,那是美國海洋動物學家派恩和埃爾經過長期的水下觀察才發現的。波蘭首都華沙的城徽是一個拿著長劍和盾的“美人魚”,它成了華沙的“守護神”。海牛是珍稀海生動物,是我國第一類保護動物。我國早已把廣西合浦沙田海域劃為保護區。
海牛的戶籍
海牛隸於海洋哺乳動物海牛目,世界上有三種:西非海牛、南美海牛(亞馬遜海牛)、北美海牛(加勒比海牛、西印度海牛)。我國不出產海牛,但我國北京動物園卻有海牛,這是1976年1月墨西哥政府對我國贈送一對大熊貓的回禮。經精心飼養,這對海牛已在我國傳宗接代。剛生下的小海牛體長1.2米,體重34公斤全身被稀疏白毛。成年體長平均3米,重450公斤。在自然界有的海牛可長達6米,重900多公斤。壽命可到“而立”之年。海牛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雌海牛需七八年,懷孕期14個月,每胎一仔,隔2—3年生育一次。
海牛的模樣有“美人魚”之說。其實,它的“麵相”實在令人不敢恭維。正如航海家哥倫布在1493年的航海日記中寫到:“美人魚”不像寓言中描寫的那麼惹人喜愛。它有兩隻深陷的小眼,沒有耳輪,偌大的鼻子連著上唇,隆然鼓起,兩隻可以閉合的鼻孔位於頂端;下唇內斂,嘴邊生著稀疏的短髭。前身兩側各有手臂似的前肢一條,頂端外側尚有指甲,與大象相似,但也無任何用處。後肢退化,肥大的身軀向後漸漸收小,末端有一似魚尾鰭的扁平尾巴。
“水中除草機”
海牛是海洋中惟一的草食哺乳動物,海牛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水草相當體重的5%一10%。腸子長達30米,是典型的草食動物。它吃草象卷地毯一般,一片一片地吃過去,譽有“水中除草機”之稱。這在水草成災的熱帶和亞熱帶某些地區,是很有用的。在那些地方,水草阻礙水電站發電,堵塞河道和水渠,妨礙航行,還給人類帶來絲蟲病、腦炎和血吸蟲病等、非洲有一種叫水生風信子的水草,曾在剛果河上遊的1600公裏的河道蔓延生長堵塞嚴重,連小船也無法通行,當地居民由於糧食運不進去,被迫背井離鄉。紮伊爾政府為解決這一社會危機,花了100萬美元,沿河撤除莠劑,僅隔2周,這種水草又加倍生長出來。後來,在河道放入2條海牛,這一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海牛與陸生牛一樣,都能為人類做出貢獻,我們對海牛的研究還太少了。然而,在人類對海牛的了解還不太多的今天,海牛卻已麵臨斷種絕代的境地。
海牛瀕臨滅絕
1493年,哥倫布航行到加勒比海,多米尼加比亞克河河口,看到不計其數的海牛時,他在日記中說當時他都驚呆了。然而,加勒比海牛今天的命運如同我國的大熊貓,正瀕臨滅絕。原來,海牛長期遭到捕殺。因為海牛肉細嫩味美,脂肪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DHA和EPA,還可以提煉潤滑油,皮可以製耐磨皮革,甚至肋骨也可作象牙的代用品,全身是寶。這是導致它滅絕的根本原因。
1973年,美國等北美和拉美國家,都先後把它列為瀕危動物名單,加以保護。但海牛仍然在逐年減少,除了人為偷捕,無意中殺害也很嚴重。如美國佛羅裏達沿海,因水質汙染,連年發生赤潮,海牛也連年死亡不斷。去年死304頭,超過1990年創下的年死206頭的最高記錄。
早年有報道,說海牛聽力靈敏,可是近年來研究的結果證實海牛的聽力較差。據資料報道,僅在佛羅裏達半島周圍,每年被螺旋槳和高速快艇撞死的海牛就有百多頭。為了不使海牛成為昔日的恐龍,近年來,加勒比海周圍各國除了劃定海中禁捕區,還成立了各種宣傳和保護海牛的“俱樂部”。據最近一次調查,加勒比海牛隻有2600頭,也有人說僅有千頭左右。墨西哥政府贈送給我國的海牛,可見其珍貴程度。
海牛與“美人魚”
海牛看似笨拙,實際上很靈活,在水中每小時遊速可達25公裏。這與陸生草食動物自衛能力差,卻善於奔跑出於同樣原因。海牛的前肢是運動器官,也能與體軀形成一定角度,托浮幼仔吮乳。雌海牛前肢基部腹側有1對乳房、位置與人相似。加勒比海牛外文名是“manati”,在古代加勒比語言中的意思是“婦女的乳房”,因海牛的乳房頗像人的乳房,因此土著人以此為它取名雌海牛因哺乳幼仔,肥大的乳房常露出水麵,這就成了航海水手眼花誤認為的“美人色”而流傳至今。至於“美人魚”常被描繪成頭披長發的美女,這與海牛生活在海藻叢中,出水時頭上披有水草有關。
神仙魚:最受歡迎的熱帶魚
英文名稱:CommonAngelfish
學名:Pterophyllumscarale(Lichtenstein,1823)
原產:南美洲秘魯境內的Pucallpa,沿著RioUcayali往北,經亞馬遜水域一路到巴西東部的亞馬遜三角洲為止,在這範圍將近5000公裏的範圍內,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此外,在RioNegro及其他支流亦發現它們的蹤跡或存在其他地域品種。一般成魚體長12-18公分。
神仙魚
適合水溫:24-27℃。水質要求:總硬度(gH):3-6dGH,酸堿度(pH):6。5-7。0
神仙魚體態高雅、遊姿優美,雖然它沒有豔麗的色彩,但是,受水族愛好者歡迎的程度是任何一種熱帶魚無可比擬的,似乎還沒有發現一個飼養熱帶魚多年的愛好者沒有飼養過神仙魚的事例,神仙魚幾乎就是熱帶魚的代名詞,隻要一提起熱帶魚,人們往往第一聯想就是這種在水草叢中悠然穿梭,美麗得清塵脫俗的魚類。
神仙魚魚體側扁呈菱形,宛如在水中飛翔的燕子,故在我國北方地區又被稱為“燕魚”。
神仙魚性格十分溫和,對水質也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在弱酸性水質的環境中可以和絕大多數魚類混合飼養,唯一注意的是鯉科的虎皮魚,這些調皮而活潑的小魚經常喜歡啃咬神仙魚的臀鰭和尾鰭,雖然不是致命的攻擊,但是為了保持神仙魚美麗的外形,還是盡量避免將神仙魚和它們一起混合飼養。
經過多年的人工改良和雜交繁殖,神仙魚有了許多新的種類,根據尾鰭的長短,分為:短尾、中長尾、長尾三大品係;而根據魚體的斑紋、色彩變化又分成好多種類,在國內比較常見的有:白神仙魚、黑神仙魚、灰神仙魚、雲石神仙魚、半黑神仙魚、鴛鴦神仙魚、三色神仙魚、金頭神仙魚、玻璃神仙魚、鑽石神仙魚、熊貓神仙魚、紅眼神仙魚等等,而最近在國外比較風行的埃及神仙魚在國內還不多見。
神仙魚的雌雄鑒別在幼魚期比較困難,但是在經過8-10個月進入性成熟期的成魚,雌雄特性卻十分明顯,特征是:雄魚的額頭較雌魚發達,顯得飽滿而高昂,腹部則不似雌魚那麼膨脹,而且雄魚的輸精管細而尖,雌魚的產卵管則是粗而圓。由於神仙魚是屬於喜歡自然配對的熱帶魚類,配對成功的神仙魚往往會脫離群體而成雙入對的一起遊動、一起攝食,過著隻羨鴛鴦不羨仙的獨立生活。這一特性是選購神仙魚成魚愛好者需要注意的,應該多花些時間觀察魚群,以確定完整的配對,可不要拆散它們哦:)而喜歡從幼魚階段開始飼養的愛好者則最好同時選購6-10尾,在其生長過程中即使發生意外,死亡幾尾或者有幾尾生長發育不良,那麼,還有剩下的魚體可以自行配對。
由於國內一些繁殖漁場在神仙魚繁殖的時期所采用的水是經過逆滲透法用陰陽離子處理過的軟水(即水質環境中礦物質含量較低而總硬度較低的水)。雖然,經過這種處理過的水質雖然對神仙魚繁殖孵化極有幫助,但是在這種水質環境中生長的幼魚,經過長途運輸又來到水族經銷商高密度飼養而水質截然不同的販賣缸中,期間的折騰使原本纖弱的幼魚更加容易得病、死亡。所以,不得不提醒那些初學的水族愛好者:不要急著去選購新到的魚,讓適應水質、脫離發病期的煩瑣交給“技術高超”的水族經銷商去處理吧,過7-10天以後選購,那些魚將會極其穩定地存活在您的水族箱中,而省卻了您焦頭爛額的處理麻煩。
神仙魚是卵生魚類,繁殖卻比較簡單。仔細觀察配對成功的雙魚,如果肛門附近開始突起,即輸精管、產卵管開始下垂,這是產卵前的征兆,它們會在產卵前選擇一片認為安全的區域,共同保衛領土,驅趕無意間闖入的其他魚類。這片領土可能是一片寬大的水草葉麵,也可能是水族箱玻璃的一角……在確定了環境安全後,雌、雄魚會將產卵區域啄食幹淨,而後雌魚開始產卵,而雄魚在雌魚產卵的同時進行受精。一般情況整個產卵過程將持續數小時,產卵數量視成魚的大小,一般為400-1000不等。
產卵結束後,雌、雄魚會共同守護魚卵,輪流用胸鰭扇動水流確保受精卵有充足的水溶氧,當某些魚卵因為未受精或被水黴菌感染而發白、黴變時,它們會立即啄食,確保其他受精卵不受感染,整個維護過程是十分感人的。經過如此不吃不喝管理後的36小時,仔魚開始孵化,卻依然不會遊動,依附於原地靠吸收自身的卵黃素渡過漫長的4-5天開始遊離產卵點,攝食體形微小的水蚤為食。此間,雌、雄魚依然膽戰心驚、無微不至地嗬護著它們。所以,為了給它們創造一個良好、安全的產卵環境,最好是在神仙魚出現產卵前的征兆的時候就放入另一做為繁殖用的水族箱中單獨飼養,同時用氣泵輔助提供充足的水溶氧,期間不易過強的照明燈光,也不易使它們過度受驚,過度受驚將會導致它們吞食所有已經產出的魚卵。更不用投喂餌料,以免汙染水質;尤其是活餌尤為注意!混合在水蚤中的一種劍水蚤可以穿透受精卵的外壁使魚卵孵化率大大降低!
目前一般人所說的“神仙魚”,包括四個原種,即神仙魚(P.sccalare)、陰陽神仙魚(P.eimekei)、長吻神仙魚(P.dumerilii)和埃及神仙魚(P.altum),其中神仙魚和陰陽神仙魚兩種可以雜交繁殖,而長吻神仙魚的體型和陰陽神仙魚非常類似,故在此四個原種中,隻有埃及神仙魚一種已在生物學上確立了它的地位,而其他三種仍有待詳細的調查研究才能確定。至今,神仙魚的改良品種相當繁多,原種神仙魚對水質較敏感,繁殖不易,而改良品種並無此現象,一般人也可以容易地進行人工交配。
神仙魚的種類:
神仙魚經人工一代代的篩選、雜交定向培育以後,現在除黑神仙外,還產生了很多不同花色和體態的神仙魚,如:灰神仙、雲石神仙、長鰭或短鰭神仙魚、黑白神仙魚、斑馬燕、鑽石燕、金頭燕、熊貓燕、紅眼白燕以及黑金絲(金絲黑燕),等等。
(1)黑金絲:鰭形優美,尾鰭上下端延長,體色烏黑中有縱橫交錯不規則的金線,閃閃亮麗,更顯高貴不凡。
(2)黑白神仙魚:軀體變小,而諸鰭更長大,尾鰭延長。體色黑自分明,第三、四根黑條紋相連似寬帶,與第一、二根黑條紋形成明顯反差,其形態和色彩都顯得俊俏威武。
(3)紅眼白燕:兩眼似寶石般紅亮,全身潔白,腹鰭、臀鰭和尾鰭鰭條極長,似長飄帶在身下身後飄飄灑灑,美若仙女。
(4)鑽石燕:體形與神仙魚相似,腹鰭、臀鰭略短,向後平展如槳,滿身閃爍著鑽石般光彩,在光照下,每一個鱗片都似一顆鑽石,反射光芒。
產卵最多的魚——翻車魚
在中國沿海尤其在南海諸島的遼闊海域,生活著一種形狀怪異、體態碩大的翻車魚,這種魚看上去好象是有頭無身的魚,故又名“頭魚”。翻車魚學名翻車,它體高而側扁、亞圓形、身體好象被削掉了一半似的,全身隻有前半部,魚尾就看不到了。它的頭很小,吻圓鈍,眼睛也很小,在上側位。它生有背鰭,為尖刀狀,另有較大臀鰭,與背鰭相對,後延,在體後端相連,形成“舵鰭”,邊緣呈曲線狀。它無腹鰭,尾鰭;胸鰭短小。背側為灰褐色,腹側銀白色,鰭多為灰褐色。可以說是長得顛三倒四的奇魚。但據研究,這種魚在胚胎期與其它魚種並無異樣,隻是長大後才逐漸變成這副怪模樣的。
說來有趣,魚大都遊泳速度快,但翻車魚竟沒有什麼遊泳能力,僅僅依賴兩片特長的背鰭和臀鰭的擺動來控製方向,緩慢前進或任其隨波漂流。它還有個奇怪特性,當天氣好時,便會將背鰭露出水麵作風帆,隨風向漂浮,並在海麵上曬太陽;但當天氣變壞時,便側身平浮於水麵以背鰭和臀鰭劃水遊動。
翻車魚個體較大,最大者體長可達3米至5米,體重更可重大1.5噸-3.5噸。有趣的是,這麼大的魚,卻長著櫻桃似的小嘴,看來很不相稱。不過,它憑著這張小嘴卻能攝食養活自己的巨大身軀。它食性很雜,既食魚類和海藻,也攝食軟件動物、水母及浮遊甲殼類。它多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海洋。翻車魚雖然數量不多。但它卻是魚類產卵冠軍,一般魚類產卵幾百萬粒算是多了,而翻車魚卻能產3億粒卵。不過,由於所產的卵是浮性卵,易被別的魚類吞食,所以盡管產卵很多,但能真正活的數量卻很少,因而捕到翻車魚是難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