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中國
黃河一直都被中國人奉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大
量的古文化遺址,主要是仰韶文化(彩陶文化)和龍山文化(黑陶文
化)等。
(一)半坡文化
已進入新石器
時代(1萬~
2000年)的半坡
文化是仰韶文化的
早期,當時正處於
母係氏族社會。新
石器時代區別於舊
石器時代(250萬
~1萬年)主要有
以下三點:
1由打製石
器轉向磨製石器;
2由采集、狩獵轉向種植、畜牧;
3陶器的出現。
進入新石器時代,生產力大大提高,人類由食物的采集者變為了食
物的生產者。采集、狩獵是一種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而種植、畜牧則
是一種定居生活,因此古村落也就此誕生。
半坡村位於西安附近,從該村發掘出一個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古村落
遺址,這是黃河流域很重要的一個文化遺址,1952年被發現。遺址有5
萬平方米,分居住區、製陶作坊區和墓葬區。
居住區發現有40多座房子,有半地穴建築和地麵建築,形狀有圓
形、方形和長方形。房子有柱子支撐,牆壁是泥牆,牆麵用草拌泥塗
抹。房子大小有十幾、幾十平方米,也有上百平方米的。
製陶作坊區發現的窯址有6座,有豎穴式和橫穴式兩種,其空間較
小,直徑隻有1米左右。
墓葬區有小孩墓和成人墓,多以甕、盆、缽等為葬具,葬具上還留
有小孔。另外還發現1具木板葬具,這是唯一的一個木製葬具,不過這
一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埋葬方式多為單人仰身和直肢,也有少量的俯
身、屈肢和二次葬。
發現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有1萬多件。生產工具有石器和骨器,
石器有石斧、石鏟、石刀、磨盤、磨棒、刮削器、敲砸器等,骨器有骨
錐、骨針、骨刀、骨鉤、骨叉等。
生活用具是陶器,陶器有夾砂和泥質兩類,器形有缽、盆、碗、
罐、甑、瓶等多種。彩陶上黑彩多、紅彩少,紋飾有象征性圖案(如人
麵、魚、鹿、蛙)和幾何圖案(如三角、方格)。其中人麵魚紋是彩陶
上最典型的紋飾。這裏的彩陶還剛萌芽,到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製作工藝
才成熟。
在陶器上還發現有刻畫符號,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文字淵源之一。
要中國境內,人類最早把類似文字的符號刻畫在陶器上,等後來刻畫到
甲骨上的時候,符號就成為文字,我們稱之為“甲骨文”。
(二)老官台文化(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賈湖
文化
老官台文化遺址1955年發現於陝西華縣,1959年進行發掘。後來
在甘肅泰安大地灣也發現同類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稱大地灣文
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8000多年,以磨製石器為
主,但仍有少量的打製石器和細石器。打製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
誌,而磨製石器則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
生活於此的原始居民種植粟類作物,還養豬養狗,生產工具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