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河姆渡遺址
中國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它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裏的餘姚市河姆渡鎮,是我國目前已發
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
舟山群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
校正,其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
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
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
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該文化目前唯一經過較大規
模發掘的是河姆渡遺址,在
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
由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
主持,進行了2期發掘。1982
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此外,在浙江鄞縣辰
蛟、寧波八字橋、舟山白泉、大
巨等地,都發現有河姆渡文化的
晚期遺存。
河姆渡遺址是1973年夏天被當地農民建造排澇站時發現的,總麵積
約4萬平方米,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
室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
60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500~
5000年。該遺址於1973年和1977年冬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合計發掘麵積
2630平方米,出土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
件,還發現豐富的栽培稻穀和大麵積的木建築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
家養動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實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所有這些,為
研究我國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製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
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河姆
渡遺址第一、二文化層的出
土文物與浙江省內湖州邱城
遺址下層及嘉興市郊馬家濱
遺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
文化層的出土文物,在浙江
省是新發現,而且它已擁有
較為發達的耜耕農業,采用
榫卯技術的幹欄式建築,在
國內同時代的遺址中它的生
產、生活水平處於領先地位,
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學
文化。
河姆渡遺址發現後,在
海內外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為盡快把它公之於世,1976
年4月,國家文物局、浙江省
文化局在杭州召開“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工作座談會”,來自北京、
上海、陝西、廣東、福建、安徽、浙江的專家學者和餘姚縣、羅江鄉的
代表共60多人參加了這次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河姆渡遺址的發
現,證明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同樣有著繁榮的原始文化,與黃河流域
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
古發現,一致同意了對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相關市縣文管會在寧紹平原作了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普
查,近年來在基本建設中又陸續發現了一些,至今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類
型遺址47處,分布於錢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區和舟山群島,其中以姚江
平原最密集(共有25處),因此可以說,餘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