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磁山文化遺址
中國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裏磁山村東南台地上,占
地近14萬平方米,北依北鼓山,南臨河水。是1972年發現的一種新的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考古年代。
該遺址於1972年興修水利時被發現,1976年開始發掘,至今挖掘出
的麵積達6000平方米,主要發現有房基、糧窖400多個,出土各種文
物、器具5000餘件,有石器、陶器、骨器和粟的碳化物,野生動物及
家禽骨骼標本等。這些文物證明,早在7300多年前,先民們已經居於
半地穴式的房子之中,過著以原始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
據專家考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3項“世界之最”:
一是粟的發現,證明我國黃河流域是世界上由人工培植粟類最早的地
區;二是家雞骨的發現,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雞的國家;三是
出土的炭化核桃,糾正了核桃是漢代張騫通西域時傳入中國的說法,將
中國產核桃的記載上推了5000多年。
磁山遺址的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火候較低,質地粗糙,器表多素
麵。陶器多采用泥條盤築法,器形不規整。陶器表麵紋飾有繩紋、編織
紋、篦紋、乳釘紋等。器形有橢圓形陶壺、靴形支架、盂、缽等。
磁山遺址文化堆積豐富,地方特色明確,對探討中國農業、畜牧業
的起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
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山文化的發現是中國半個世紀以來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它把新
石器仰韶文化考古年代上溯了1000多年,濃縮了新舊石器時代之間的
一段距離,為研究原始社會提供了新的重要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