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卡若遺址
中國
卡若遺址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縣城東南約12公裏的卡若村。東靠
瀾滄江,南臨卡若水,海拔3100米。鑒於它西距昌都縣加卡區的卡若
村僅400米,即用“卡若”命名。“卡若”,藏語意為“城堡”,指此地
山形險要。
卡若遺址是西藏首次發掘出來規模較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占地麵積約1萬平方米,文物種類繁多,古文化堆積層豐富,被考古界
和古人類學研究者公認為西藏的三大原始文化遺址之一。
此遺址於1977年由昌都水泥廠工人在施工中發現。1978年,西藏
自治區文管會進行了首次試掘。1979年5月至8月,自治區文管會邀
請國家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曆史係、雲南省博物館的同誌聯合組成了
卡若遺址考古隊,進行了正式發掘。迄今為止,共揭露遺址麵積1800
平方米左右,發現房屋遺跡31座,石牆3段,圓石台2座,石圍圈3
座,灰坑4處。出土文物數萬件,包括石器7978件,骨器368件,陶
片200多塊(其中可複原者46件),裝飾品50件等。卡若遺址已正式
列入西藏自治區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卡若遺址的時代,應屬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在這個時
期裏,人類物質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學會了磨製石器,發明陶器,開始了
各種植物的種植和動物飼養。卡若遺址出土的東西基本具備這些特點。
卡若遺址的地層堆積,主要為昌都紅土層,底部泥質較多,以雜色
頁岩為主。上部為紅色砂岩,紅層中因斷屑和褶皺關係,有時顯露出三
疊紀及保羅紀地層。卡若遺址的全新地層堆積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厚
2米,有二期文化堆積;北部厚25米,有三期文化堆積。
遺址中出土的石器有打製石器也有磨光石器,種類也較多。既有鏟
類、鋤類、切割器、投擲器、尖狀器、砍砸器、敲砸器、刮削器、碎磨
器、石砧等,還有石鏃、石矛等細石器,有的石器,特別是磨光石器
采用玉石製作,打磨得極為精細。
出土的骨器有骨鑽、骨針等。各種各樣的骨針,製作得非常精細,
這說明當時生產和工具製作的技能都已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還有燒製的
各種花紋的陶器,其中以一種雙體陶罐最為突出。出土的裝飾品中,有
用玉、石、骨等製作的環、珠、鐲等,說明卡若遺址的主人已經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