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梁惠王章句下(1)(2 / 3)

戰國時代,民窮財盡,各國國君為了實現擴張領土的野心,強征百姓,為了個人享樂,加重稅收,造成“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的局麵。為了扭轉這種風氣,孟子借著齊宣王愛好音樂的特點來開導他的善心,勸他與民同樂,也就是勸他心裏裝著百姓。本來,古樂與今樂大不相同,但孟子認為,隻要能與民同樂,就無古今之別了。

原文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裏,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裏,民猶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裏,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裏,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裏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譯文

齊宣王問道:“聽說周文王的園林,縱橫各七十裏,真有這回事嗎?”

孟子回答說:“在史籍上記有這回事。”

宣王說:“真有那麼大嗎?”

孟子說:“老百姓還覺得太小了。”

宣王說:“我的園林縱橫各隻有四十裏,老百姓還認為太大了,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文王的園林縱橫各七十裏,割草打柴的去,打野雞野兔的也去,這園林是文王和百姓一齊享用,老百姓認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嗎?我剛到齊國邊境,問明白了齊國最大的禁令是什麼,然後才敢入境。我聽說在齊國首都的郊外有一個縱橫各四十裏的園林,誰要殺了裏麵的麋鹿,就等於犯了殺人罪。那麼這縱橫各四十裏的地麵,就等於在國內設了一個陷阱,百姓認為它太大,不也是很自然的嗎?”

解讀

這一段談話內容,和前麵孟子與梁惠王立在沼池上談靈台之樂的意義一樣,都是勸一國之君在園林建設上要與民同樂。

值得注意的是齊宣王的問話。他不理解文王的園林那麼大,為什麼百姓還嫌小,而自己的園林隻是文王的三分之一,為什麼百姓還嫌大。由此可以看出,他心裏一點也沒裝著百姓。他不但不自我反省,似乎還在埋怨百姓對自己的指摘。孟子告訴他,文王的園林百姓嫌小,因為百姓可以隨意出入其中;而你的園林,在百姓眼中並不是園林,實質上是一個很大的陷阱,所以百姓嫌它大,這是理所當然的。

原文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混夷。惟智者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雲:‘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誌?’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譯文

齊宣王問道:“和鄰國交往有什麼辦法嗎?”

孟子回答說:“有辦法。隻有仁德的人,才能以大國身份服事小國,所以商湯王服事葛伯,周文王服事混夷。隻有聰明的人,才能以小國的身份服事大國,所以太王服事獯鬻,勾踐服事吳王夫差。以大國身份服事小國的,是樂行天道的人;以小國身份服事大國的,是敬畏天道的人。樂行天道的人,能保有天下;敬畏天道的人,能保有國家。《詩經》上說:“敬畏老天爺的威靈,於是能保有國家。”

齊宣王說:“您的話太高明了。可是,我有個毛病,就是喜歡勇敢。所以不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

孟子回答說:“請大王您不要喜歡小勇。有一種人,按劍怒目而視,說:‘他們誰敢惹我?’這是匹夫之勇,隻能與一人為敵。不能安天下。請大王讓您的勇敢擴大成為大勇。《詩經》上說:‘我王勃然一怒,於是整頓隊伍,擋住侵莒的敵人,增強周國的幸福,回報上天的關注。’這就是周文王的勇敢。文王一怒,就使天下百姓生活安定。《尚書》上說:‘上天降生下人民,並為他們降生下作為國君、作為師長的人才。他們的責任就是幫助上帝來愛護教化人民。四方之人,他們有罪還是無罪,都由我來觀察判定,天下人誰敢做出越出他們本分心誌的事呢?’武王時,殷紂王一人橫行於天下,武王感到恥辱,這就是武王的勇敢。武王也是一怒,使天下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如今大王您如果也是一怒而使天下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那天下的百姓還生怕您不好勇呢!”

解讀

齊宣王向孟子請教與鄰國相處之道。那時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講究權謀數術,所以縱橫家得以大行其道。而孟子講的卻是儒家的國家間交往之道。孟子認為,國有大小強弱,彼此相處,應有不同的態度。大國對小國應以仁者的態度,小國對大國應以智者的態度。這在曆史上都有先例,如商湯王事奉葛,周文王事奉混夷,都是以大事小;又如太王事奉獯鬻,勾踐事奉吳王夫差,都是以小事大。以大事小是仁者,是樂行天道的人;以小事大是智者,是敬畏天道的人。仁者樂行天道,尊重小國,不引起小國的疑慮,如是則可以保有天下;智者敬畏天道,安於小國處境,不與大國對抗,如是則可保有國家。這樣,不分大國小國,都能和平相安。和平相安,就是仁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