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譯文
孟子說:“士人沒有罪而被殺,那麼大夫就可以離開了;百姓沒有罪而被殺,那麼士人就可以搬往別處去。”
解讀
士人有知識、有骨氣,如果一國國君無故殺戮士人,說明他已憎惡士人。他知道因為自己無道,士人一定要起來反對,所以殺戮士人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在朝為官的士人——大夫,如果你不想助紂為虐,就應該趕緊離開這個暴君;否則,災禍必將落到自己頭上。等國君到了濫殺無辜百姓的地步,這個國家已經一點希望也沒有了,有誌之士隻有離開這個國家,才是唯一出路。
秦始皇焚書坑儒,就應驗了孟子的話。可惜戰國末期,知道孟子的人並不多!
原文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譯文
孟子說:“君主仁,就沒有人不仁;君主義,就沒有人不義。”
解讀
一國國君的思想作風,必然影響百姓的思想和社會風氣。孔子也闡述過同樣的道理。他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第四章)本章的內容已在前篇第二十章出現過,這次重出,是根據篇章內容的需要吧?本篇第三章和第四章也都是在談國君言行的巨大影響。
原文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譯文
孟子說:“不合禮法的禮,不合正義的義,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幹的。”
解讀
一般人有時不明事理或拘於情麵,幹出不合禮法、不合正義的事情。品德高尚的人,能夠隨事順理,因時製宜,不合禮義的事是不幹的。正因為“有所不為”,才能幹出一番事業(請參看本篇第八章)。
原文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譯文
孟子說:“按常理講,走中庸之道的人,養育熏陶不走中庸之道的人;有才幹的人,養育熏陶沒有才幹的人。所以,人們都喜歡有賢德的父兄。如果走中庸之道的人放棄不走中庸之道的人,有才幹的人放棄沒有才幹的人,那賢德與不賢德的差別都不夠一寸了(相差無幾)。”
解讀
孟子的意思是讓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幹的人負起教育“不中”、“不才”的責任。如果隻顧自己,對“不中”、“不才”的人(主要是年輕人)不管不顧,任其自由發展,那他的“中”,也就不能稱為“中”了(已經偏離正道),而他的“才”因為不往正道用,也就不能稱為“才”了。原文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
孟子說:“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解讀
學習本章應參看本篇第六章:“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你有所不為,不幹非禮非義的事,說明你對自己要幹的事,是有所選擇的,你所幹的必是合禮合義、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好事。這樣,你必會有所作為。反之,假如一個人無所不為,非禮非義的事也幹,則隻能危害國家和人民,給自己招來禍患。
第六章是說:“有所不為”,本章是說“有所不為”的結果——“有所為”。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譯文
孟子說:“宣揚別人的不好,如果引來後患該怎麼辦呢?”
解讀
本章是孟子從“言人之不善”的消極後果,來告誡人們不要宣揚別人的不善。其實“言人之不善”是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問題。孔子的大弟子子貢“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因而受到孔子的批評:“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論語·憲問》第二十九章)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自己的進德修業上,不能在評論別人上花很多時間。否則,“心馳於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朱熹《論語集注》)。
原文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譯文
孟子說:“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解讀
孔子一生的言行都符合中庸之道,既不過分,也無不足,但孔子絕不是鄉願派。鄉願,不說好,也不說壞,給人以謹慎厚道的印象,但實際上他是與世俗同流合汙、求媚於世的偽善者。所以,孔子批評說:“鄉願,德之賊也。”(《論語·陽貨》第十三章)孔子是好就說好,壞就批評,並且分寸恰當。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譯文
孟子說:“品德高尚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行為不一定貫徹始終,根據是否合乎正義來定。”
解讀
說話講信用,做事貫徹始終,這是好的品質,但不能絕對化。你為了贏得有信用的美名,不論是非好壞,一律堅守不變,一律堅持到底,有時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孔子周遊列國時,想從陳國到衛國去,中途經過蒲這個地方,蒲與衛有矛盾,蒲人扣住了孔子一行,不讓走。弟子們起來反抗,蒲人害怕了,說:“如果你們不去衛國就放你們。”孔子答應了。可是,孔子被釋放後還是去了衛國。子貢問老師:“你不是答應蒲人不來衛國嗎?”孔子說:“是他們威脅我才答應的,這不能算數。”所以,當我們對別人有一個承諾,後來發現這個承諾錯了;或者,當我們做一件事,中途發現錯了時,都不必堅持。我們根據什麼做這樣的決定?根據是否合乎正義。這裏有一個良心問題,正確的決定,應出自良心。這叫做“良心自律”,由此而產生的道德行為(義行)叫做自律道德。自律道德與外界規定的他律道德是有原則區別的。儒家所主張的當然是自律道德,《孟子》中有許多章都是闡述自律道德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