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告子章句上(4)(2 / 3)

原文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誌於彀;學者亦必誌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譯文

孟子說:“羿教人射箭,一定教他能把弓拉滿為止;學習的人,也一定要求自己努力拉滿弓。手藝高超的木匠教人學木工,一定按規矩;學習的人也一定要循規守矩。”

解讀

羿教人射箭,一定以箭道的最高境界——彀,期望和勉勵學生。手藝高超的木匠教人學木工,也一定期望和勉勵學生作品(如宮室、寺廟、家具等)要能達到最完美的標準(合乎規矩)。同樣,我們學習聖賢之道,也一定要以“聖賢”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同時要循規守矩,謹遵聖賢教導。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極致地步。

活學活用

善於選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義,激勵了曆代誌士仁人為實現偉大理想,為維護國家、民族利益而奮不顧身,組成了我們民族正氣歌的一個強音。

郭泰

東漢時的大學問家郭泰,字林宗,太原郡介休人。他家世貧賤,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慘淡度日。長大成人後,母親為他在官府中謀個差事,聊以改變往日的窘迫處境。但郭泰對於學問和仕途都一樣地喜愛,希望能同時得到發展。思考再三,他對母親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大丈夫必須有取有舍,我怎麼能一生都幹這點小事呢?”

於是郭泰便辭官遠走成皋,拜當時享有美譽的飽學之士屈伯彥為師。在屈伯彥教誨下,郭泰刻苦努力,三年之後博通“三墳五典”等古代典籍。

那一年,郭泰初涉京師洛陽,經陳留名士符融的介紹,前往拜訪河南尹李膺。李膺是當時聲望很高的士人領袖,接見郭泰後非常欣賞郭泰的人品才學,待以師友之劄,他感慨萬分地說:“讀書人我見多了,可是沒有看到過像郭林宗這樣淵博的。”以李膺當時的影響和身份,竟然如此青睞郭泰,京中眾儒對他當然更是刮目相看,郭泰頓時成了震驚京都的知名人物。

後來,郭泰離開洛陽返回太原時,趕來為他送行的車輛竟達千乘之多。

智慧金言“魚與熊掌”的確是我們的生命曆程中經常遇到的兩難選擇。孟子認為,人原有仁義的“本心”,但卻常因貪欲的危害,而使人喪失了這種寶貴的“本心”。意思是,希望世人不為貪欲所惑,注意培養、光大人的仁義“本心”,以免墮入禽獸的深淵。

保持低調:人生久長之道

孟子說:“對於不應該停止的卻停止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停止。對於應該厚待的卻薄待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薄待。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於不可已而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的意思是說,對於不應該停止的卻停止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停止。對於應該厚待的卻薄待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薄待。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孟子在這裏一共說了三種情況,也就是“於不可已而已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也”和“其進銳者其退速”。不過,前兩種情況性質是一樣的,用孔子的術語來說,都是“不及”的問題,做得不夠,因為不該停止的卻停止了,不該薄待的卻薄待了。沒有前進,沒有厚待,都是做得不夠,所以是“不及”。後一種則是說的“太過”的問題,前進太猛,做得過了頭,其結果是退起來也會快得很,結果還是達不到目的。這就應了孔子的話:“欲速則不達。”或者叫做“過猶不及。”可見,孟子在這裏依然是師承孔子的意思,分別說到“不及”與“過”的弊病。

在我們一般的眼光看來,“不及”是消極,“過”是積極。消極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積極的弊病在哪裏呢?

東周時候的楊修才華出眾,深受曹操欣賞,委任他為主簿。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曹操曾命人營造了一座新花園。造好之後曹操前往觀看。看過之後不加評論,隻取筆在大門上書寫一“活”字而去,人們都不解曹操之意。楊修看了之後說:“‘門’內添個‘活’字,乃闊也,丞相嫌園子的門太大了。”於是,工人們另築新門,待改造停當,又請曹操觀看。曹操看後大喜,問道:“是誰知道我的意思改了園門?”“是楊修。”左右答道。曹操雖口中稱讚楊修,但心中卻十分忌恨。

又有一日,塞北有人送酥果一盒給曹操。曹操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放在案頭。楊修見了,竟取匙與眾人分食之。曹操驚問其故,楊修答道:“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豈敢有違丞相之命?”曹操雖然高興地笑了,但心中卻十分惱怒。

曹操

後來曹操屯兵漢中與蜀軍對峙,日久不決。想進軍攻打,又被蜀將馬超阻礙不得前進一步,便想收兵回洛陽。曹操見碗中有雞肋,不禁有感於懷,自言自語道:“雞肋!”楊修聽到了,便令隨行軍士,各自收拾行裝,準備回歸。有人把這個情況告知大將夏侯淳,夏侯淳大驚,忙請楊修至帳中,問道:“先生為何收拾行裝?”楊修答道:“丞相喝雞湯而口中喊雞肋,可知不久就要退兵了。雞肋,棄之不甘,食之無味;現在我軍進攻不能取勝,退兵又恐人恥笑,可是在這裏駐紮又無益處,不如早日搬師。我想不久丞相必定下令收兵,所以我先收拾行李,也免得臨時打點不及。”夏侯淳說:“先生真是深知丞相的肺腑啊!”於是,也命部屬收拾行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