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人有稟受於天的自然的可貴品質,有人定的可貴的爵位。仁義忠信,不倦地好善,這就是人稟受於天的自然的可貴品質;公卿大夫,這就是人定的爵位。古代的人修養自己的稟受於天的自然的可貴品質,於是人定的爵位也就隨著來了。現在的人修養自己的稟受於天的自然的可貴品質,來追求人定的爵位;已經得到人定的爵位,就放棄了自己的稟受於天的自然的可貴品質,那就太糊塗了。最後,連人定的爵位也會丟掉的。”
解讀
人有天爵,有人爵。天爵是內在的天賦予的可貴品質,如仁義忠信,是有永恒不變的價值的;人爵是外在的,是隨時可變的,其價值是人所賦予的。
古人修德好善,是純粹出乎天性,他們並不希望借著修德以得到高位,但往往自然就得到高位了。當然這是理想的說法,所謂“大德必得其位”。可是,在現實世界,有德者未必有位,有住者未必有德,德與位未必是一致的,但“德”不會因此受到絲毫損傷。“修其天爵以要人爵”,這樣的修德是有功利目的的,完全沒有道德的價值,因為其出發點錯了;而一旦“人爵”到手,就不再修德了,更是錯上加錯,最後必會連“人爵”也保不住,為人所唾棄。
原文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譯文
孟子說:“希望尊貴,是人們的共同心願。但每個人自己都有可尊貴的東西,隻是不去想罷了。人們所尊貴的,並不是天生的本有的尊貴。趙孟使他尊貴的,趙孟同樣可以使他下賤。《詩經》說:‘酒已經醉了,德已經跑了。’這是說,仁義之德很富足了,也就不羨慕別人的肥肉細米了。自己已經有了到處皆知的好名聲,也就不羨慕別人的繡花衣裳了。”
解讀
“貴於己者”,從全文看,是指“仁義”,這是人所本有的尊貴的東西,也是最尊貴的東西。“人之所貴”,即利祿爵位,是別人加給我的,並不是先天的本有的尊貴,它沒有永恒不變的價值;而且,人既然可以給我,也可以收回去。所以,利祿爵位的得與失,都是偶然的。人若行仁義,就會自覺自己有無比的價值,而有其人格的尊嚴,就會有大勇,雖麵對權貴,也不會感到自己有任何不足。最後,孟子引用《詩經·大雅·既醉》以說明這個道理。
本章的“貴於己者”,就是前一章的“天爵”;“人之所貴”,就是前一章的“人爵”。
原文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譯文
孟子說:“仁的勝過不仁,正像水可以撲滅火一樣。如今行仁的人,就像僅用一杯水去救一車柴火燃起的大火,火焰撲不滅,兢說水不能撲滅火。這就更幫助了那些不仁的人,其結果,連他們已行的這點仁都會消失的。”
解讀
這一章是強調培養良心要下大工夫,必須在量上積累足夠的力量才行,不然不可能戰勝不仁,不可能戰勝私利私欲。本來,在本質上仁是足以戰勝不仁的。本心(良心)當然是生命之主,這就像水在本質上必能消滅火一樣。但在良心的培養上功夫下得不夠,就不能戰勝不仁,還是私利私欲支配著自己的生命,這樣,你對“仁”就會產生懷疑,以後連行仁的勇氣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培養良心,要樹立“仁必勝不仁”的堅定信念,不問成效地付出持續的努力,以靜待其水到渠成,千萬不要一時未見成效,就心生懷疑,輕率否定,結果陷入自暴自棄,那可就無藥可救了。
原文
孟子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譯文
孟子說:“五穀是莊稼中的好品種,如果不成熟,還不如梯米和稗子。仁,也在於使它成熟罷了。”
解讀
《論語》中在仁的修養上,孔子評論顏回和其他弟子的區別時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第七章)由此可以看出,顏回在仁的修養上,大大超出孔子的其他弟子。因此,可以說顏回接近於成熟,能長期心明如鏡,而其他弟子雖能恢複心明如鏡,但難以持續較長時間,心靈還是難以擺脫私欲的束縛,談不上成熟。
本章孟子以五穀與梯稗對比為喻,說明仁的修養必須成熟。“義精仁熟”一直是儒家生命修養的理想所在。孟子所以說這一番話,大概是慨歎時人不能堅持進德修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