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政治清明,道與現實生活不隔。就個人說,道也表現在我的生命活動中,道與身相即不離。這時一切都是道,但又很平常,好像是自然如此。
天下無道,道不在世間,就個人說,道也離開了你,統治者不允許你與道相即不離。這時,誌士仁人,寧願犧牲一己之身,以便為道作見證,表明自己的犧牲是為了道。
最卑劣的是以道殉人,即以道做工具、曲學阿世、沒有骨氣的人,這種人屈服於現實而放棄原則。
我們希望的是以道殉身,否則寧願以身殉道,也絕不以道殉人。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譯文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的時候,似乎應該以禮相待,而他提問題您卻不回答他,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倚仗著自己的地位高貴來問,倚仗著自己賢能來問,倚仗著自己年長來問,倚仗著自己有功勞來問,倚仗著老交情來問,都是我所不回答的。在這五條裏滕更占了兩條。”
解讀
倚仗著孟子指出的五條來問的人,首先是目中沒有老師,他們不會從心裏尊重老師;其次他們不是真心來求學問道,而是懷著功利目的。對那些人提出的問題不予回答,也許是對他們的一次很好的教育,使他們能有所省悟。孔子對求教的孺悲就采用了這種辦法(見《論語·陽貨)第二十章)。滕更占了五條中的哪兩條呢?大概是前兩條吧?
原文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
孟子說:“對於不可以停止的工作卻停止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停止的事了。對於必須要厚待的人卻薄待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薄待的人了。前進太猛的人,他的後退也會很快。”
解讀
“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例如孝敬父母,厚待父母,是人倫中的頭等大事,如果做不到位,其他任何事情他也絕不會盡心竭力。前進太猛的人,其氣勢容易衰竭,所以後退也會很快。
前兩種情況是做得不夠,後一種情況是做得過火,雖然一個是不夠,一個是過火,但最後都是失敗等著他們。這是理所當然,無可懷疑的。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譯文
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惜它,卻不用仁德對待它(像對人那樣);對於百姓,用仁德對待他,卻不親愛他(像對待親人那樣)。君子深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解讀
父子兄弟的親情,是所謂天倫,是天生一體而不可分離,所以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其他人際關係,包括君臣、朋友、同學、同僚、同鄉以及一國同胞,不是天生一體,而是後天結成的關係,是有條件的,合則留,不合則去,條件是可以解除的。
孟子以父子兄弟為親,以其他人際關係為民,對親當親,這叫做“親親”,對民當仁,這叫做“仁民”。親與民在人際關係上有遠近之別,在對待態度上,有親疏之分。雖一樣的出於仁心之愛,但是親親之仁與仁民之仁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於民也,仁之而弗親。”
再說,人生在世,不僅與人相處,也與物相接,仁者無不愛,故不僅愛人,也當愛物。隻是愛人之仁與愛物之仁,根源則一,發用則深淺有別。所以說:“於物也,愛之而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