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金言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雲煙,隻有精神長存世間,所以人生追求的應該是一種境界。修身養性,做上品人,一生以養浩然正氣為人格修養的目標,也許下一位聖人就在這種修養過程中,漸漸浮出曆史的水麵了。
兼容並蓄:多聽聽他人的意見
《中庸》有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它肯定了個人的差異性,並證明了“君子之道”是源於最普通的人。對於同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是差異性,而真正的“君子之道”就是能兼容並蓄,立中而行,不會偏向任何一方。
大家在寺廟裏都可以看到一尊菩薩,那就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他袒胸露腹,肚子滾圓凸出,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大肚量”。法國作家雨果說過這樣的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胸懷。”隻有寬闊的胸襟才能容納更多的人,更多的知識,相反,那些氣量狹小、小肚雞腸的人,容不下任何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一個真正有度量的人,是不會刻意掩飾自己的缺點的人,是可以聽取別人意見的人。肚量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寬容”,它不僅是一種社交藝術,更是一種增強自己實力和完善自己的方法。
歐陽修在滁州當太守時,經常去琅玡山遊玩,並時常與琅玡的主持談論詩文。後來,主持在山道旁蓋了一座亭子,特意請歐陽修前去參加落成典禮。歐陽修將這座亭子命名為“醉翁亭”,並為亭子做了一篇文章。
歐陽修命人抄了幾份,叫衙役把它們貼在城牆上。衙役們不知道太守大人是什麼意思,於是就問:“大人寫的文章,為什麼要貼在城牆上呢?”歐陽修說:“讓過路人幫我改文章啊。人常說,一人才學淺,眾人見識高。大家一定會把我的文章改的更好。”這樣,整個滁州城都熱鬧起來,城裏城外的人都紛紛跑來觀看,有人說:“太守寫的文章,還要老百姓幫他修改,真是古今少有的新鮮事。”
歐陽修就坐在府衙內,不停地派人出去打聽,一直到傍晚時分,衙役們才回來說:“報告大人,琅玡山李氏老人前來幫您改文章。”歐陽修一聽,馬上出去迎接,寒暄一番過後,歐陽修就問老人:“老人家,你覺得我的文章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的呢?”老人說:“大人,不瞞您說,您的文章我聽人讀了,句句講的是實情,但我覺得開頭稍嫌囉唆了。”歐陽修便從頭將文章背下來:“滁州四麵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剛背到這,老人打斷了他,說:“大人,毛病就是在這裏。”歐陽修是何等聰明之人,頓然醒悟:“您的意思,是不必點出這些山的名字?”老人笑了笑說:“正是。大人。”歐陽修沉思了片刻,提筆將文章的開頭改成:“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然後一句一句念給老人聽。老人滿意地點點頭說:“改得好!改得好啊!”這才有了後世流傳的《醉翁亭記》,歐陽修也因其做學問和為人處世寬厚的態度,為後人稱頌。
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就是不要處處表現得要高人一等,一副教訓人的架勢,特別是對那些身為上司的人來說,對待自己的下屬,應該以寬容為主,能夠聽到他們的意見並接受其中的好意見,這才是好上司的風範。
智慧金言在社交處世中確實有些恃才傲物的人,他們總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對待這種人,可以奉上清代申居鄖的一句話:“才子多傲,傲便不是才。”可以說這種人與人相處不會融洽的,我想,這也不是你想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