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1.你能識別出喬裝成困難的機會嗎
托馬斯·愛迪生曾說過:“大部分人與機遇擦肩而過,因為機遇總是隱藏得很深,看上去就像是工作。{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
什麼是機遇?就是對人有利的時機、境遇和機會。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把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某項觀察活動、實驗時的偶然發現稱為機遇,由此可見,機遇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事物,它是認識機遇、駕馭機遇的總和。把握時機,那麼你就會不斷獲得事業的成功,有道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總是一門心思想著要靠機遇成功的人,是看不到真正的機遇的。機遇喬裝而來,有時候像個燙手山芋,人人都不願意接著!當挫折突然降臨,有些人會覺得大地都黯然失色,生活索然無味,恨不得馬上就是世界末日。其實那不是世界末日,而往往是機遇——喬裝打扮的機遇。明天,太陽依舊升起,花香依舊撲鼻。你依然擁有別人奪不走的快樂與幸福,還有為自己爭取更多快樂的機會。有人曾經研究為什麼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我們無法把握,答案是:因為機會總是喬裝成“麻煩”的樣子。
一個牧師,對上帝非常虔誠。他始終堅信上帝會保佑他,或者給予他好運。
一天,暴雨傾盆,河水暴漲。很快,房簷被淹沒了,眾人想方設法逃命。牧師卻毫不驚慌,他緩慢地爬上屋簷。對麵劃來一個小木舟,上麵的人喊牧師上去。牧師說道:“你們快走吧,上帝會來救我的!”
小木舟劃走了,水也升到了屋頂。牧師也隻好爬到房子的最頂端,此時的水已經淹沒了他的腰部。對麵又駛來一艘快艇,上麵的人請求牧師上去。牧師說道:“你們快走吧,上帝會來救我的!”快艇無奈地開走了。
水越漲越高,隻剩下牧師的頭露在水麵了。此時,上空飛來一架直升機,飛到牧師上方丟下懸梯,要求牧師爬上去。牧師大聲喊道:“你們快去救其他人吧,上帝會來救我的!”直升機旋轉了幾圈,無奈地飛走了。
很快,牧師被水埋沒。
牧師的靈魂找到了上帝,“我對你非常地虔誠,為什麼在我的生死關頭你不救我?”
上帝說道:“你錯了,我救了你三次,你都不接受我。”
“我分別派出小木舟、快艇、直升機,你硬是不肯上來!所以,你該死!”
牧師醒悟了……
當機會來臨時,我們總是不認識它,而是堅守著所謂的“理想”,結果是一敗塗地。
工作中的機會也是會喬裝成“困難”的。如果不是你的工作,而你做了,這就是機會。“困難”來了,一般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開,也就是錯過了機會。當別人交給你某個難題,請不要逃避,因為那是給你創造的一個珍貴的機會。誰的問題誰負責、“隻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些是一般員工的想法,這樣的員工充其量叫合格。對於一個聰明的員工來說,他總是很樂意自找“麻煩”、自找“困難”。
有這樣一則故事:
加拿大本迪戈地區發現了金礦,於是想發財的各色人等蜂擁而至。就在將要抵達那塊寶地時,一條水流湍急的河流擋住了去路。有幾人冒險過河,被河水無情地衝走,連屍骨也沒找到。眾人在河邊犯難了,金礦近在咫尺,可過不了河,怎麼辦?於是很多人想到了放棄,打起了“退堂鼓”:就算發不了財,也不能把命丟了呀!
這時,一個貧窮的中國青年沒有放棄,他靈機一動機走回程路去幾十裏外的小鎮買了一條小木船,作擺渡之用。他向乘船過河的人每人收取3個金幣,雖然價錢夠高,但淘金狂們已顧不了許多,紛紛掏錢過河。一來二去,總有來往過河的淘金人,這位年輕人就專門做起擺渡生意,也不去淘金了。幾年後,淘金人十有八九空手而歸。可這個年輕人卻漸漸攢足了一筆錢,高價聘請了幾個專業技師來鑽探和開采金礦,終於成為一名華僑富翁。
強者創造機會,弱者等待機會,機會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頭腦。這個中國青年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他識破了“喬裝”了的“機遇”。這位中國青年,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抓住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然後開始醞釀自己的偉大計劃:攢足第一桶金——聘請專業技師——成就自己的夢想。
放眼古今中外,就有許多成功人士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認出”了時機。
世界酒店大王希爾頓,早年追隨掘金熱潮到丹麥掘金,他沒有別人幸運,沒有掘出一塊金子,可他卻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種眷顧。當他失望地準備回家時,他發現了一個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商機,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
當別人都忙於掘金之時,他卻忙於建旅店,因此他很快成為有錢人,這也為他日後在酒店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矗
在一個畫室裏,一個青年站在眾神的雕塑麵前。一尊塑像的麵部被它的頭發遮住了,可在它的腳上還生有一對翅膀。
青年指著那尊塑像好奇地問雕塑家:“這尊神叫什麼名字?”
雕塑家回答道:“機遇之神。”
青年不解地問道:“那為什麼它的臉藏起來了呢?”
雕塑家答道:“因為在它走近人們時,人們卻很少能夠看見它。”
青年又追問道:“那它為什麼腳上還生著翅膀呢?”
雕塑家意味深長地看一眼青年說:“因為它很快就會飛走,一旦飛走了,人們就再也不會看見它了。”
很多人在機遇降臨時,感覺不到機遇的存在,更不消說及時抓住了。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許多人一輩子庸庸碌碌,最終一事無成的緣故吧,一味追求機遇,守株待兔,坐以待斃。凡是靠機遇成功的人,並不都值得羨慕和青睞,被發現的不見得都是人才,可有才華的人卻未被發掘。天賜良機不可失,坐失良機更可悲。一個人要學會創造機遇,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奮努力,不斷進取,踏踏實實地耕耘,才能獲得成功。
當機遇之神出現的時候,從來都是偽裝過的哀傷、悲痛甚至絕望,它不佩戴諸如財富、成功、榮譽等的標誌,因此更加讓人難以捉摸。普拉斯說:“樂觀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能看到一個機會;而悲觀的人,則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某種憂患。”所以說,隻有保持樂觀心態,才能及時發現機遇之神的喬裝,辨清真偽,大膽進取,竭盡全力,直至成功。歌德說:“誰把握機遇,誰就能心想事成。”機遇是成功的階梯。如果不能把握機遇,就有可能蹉跎一生。機遇,那就是極好的機會。在人的一生中,機遇不可能一次也不降臨,人們的生活中間到處存在著機遇,隻要你留心它,就會發現機遇,抓住機遇。記住,當機遇敲門的時候,要是猶豫著該不該起身開門,它就去敲別人的門了!
2.吃虧是一種隱形投資
廣場的長椅上坐著兩位年輕的母親,正幸福地在談論著各自的孩子,一個說:“我那寶貝特聰明,在哪兒都不吃虧,我一旦買回他不喜歡吃的零食,他總要帶到幼兒園去,與其他的小朋友交換些他喜歡吃的零食,吃不完就藏在書包裏,回家後還向我們炫耀。”
另一個說:“我家那寶寶也是,以前在幼兒園常被小朋友欺負,每天都哭著回家,但他吃過虧之後,每天都在他爸爸身上操練,現在在幼兒園,可隻有他欺負別人的份兒。”
有一個老太太在她們旁邊的垃圾桶裏“掏寶”。聽到她倆的談話後插話說:“我那倆兒子小時候跟你們的小孩兒很相像。”兩位媽媽一臉的唐突,但聽到老太太在講兒子的話題,便饒有興致地問:“那現在你的兒子怎麼樣了,為何你落到要靠撿垃圾為生?”
老太太歎道:“就是因為他們倆太聰明,小兒子不願吃虧,打了人後坐牢去了。大兒子不願吃虧,他家裏有錢,可就是一個子兒也不給我。”
吃什麼都成,就是不能吃虧。在如今這個開始正視利益的時代,“我絕不能吃一點虧”成了許多人堅信的理念。於情於理,於公於私,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都無可厚非。但是,絞盡腦汁地多占便宜、避免吃虧,就能找到幸福走向成功嗎?恐怕不一定。
其實,聰明的人能在吃虧中學到智慧,悟透人生。有位哲人曾說過,人生的每一次付出,就像在空穀當中的喊話,你沒有必要期望要誰聽到,但那綿長悠遠的回音,就是生活對你的最好回報。能夠做到“吃虧是福”,那是一種非常崇高的境界,這種不在乎一時一刻的吃虧,著眼長遠,正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吃虧其實是一種隱形的投資。
公孫修是魯國的宰相,天生喜歡吃魚。魯國人知道了都爭先恐後送魚給他,可是他一概拒收。他弟弟就問:“哥哥,你不是喜歡吃魚嗎?為什麼不接受呢?”公孫修回答:“正因為我很喜歡吃魚才不接受。一旦收了某一個人的魚,那就會感到虧欠於他,如此一來很可能會因此枉法,一旦枉法便會失去宰相的職位,到了那種地步,就算我再喜歡吃魚也沒有人會送了,就連我自己也無力購買!隻要我不接受此物也就不會違法,更不會被免職,愛吃魚時,隨時都可以去買。”
這話,公孫修講得很實在,他是說,與其仰賴他人給予的好處,不如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齲受人恩惠同時也要受人約束,既然如此,還不如拋棄眼前這一點點小利、吃這一點點“虧”而求長久的安逸。一個古代臣相,能有此種認識,這是極其明智並富有遠見卓識的。這其中看似有些拙愚,卻也著實透著幾分人生真正的灑脫,正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軟”。能吃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會吃虧是處世的一種睿智。
在清末民初時期,北京城有個有名的綢緞店,突然一場大火把所有的東西燒掉了,其中包括來往的賬目,店老板就貼出一張告示說,因本店的賬目已燒毀,凡欠我的錢可以不還,我欠別人的隻要有憑據照樣兌現。這樣處理,綢緞店明顯的是吃了大虧,然而後來這個綢緞店卻因這事而名聲大震,許多人都慕名而來與他做生意,其中還包括一些外國人。很快這個綢緞店又恢複了生機,生意比失火前還要好得多。
老子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就是說事物的發展能產生兩個極端的轉化,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失有得。這個綢緞店失火後的舉措如同做了一個活廣告,在經濟上暫時吃了虧,但卻贏得了人們的信任,結果東山再起。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裝傻充愣”的表麵性吃虧,而是看重實質性的“福利”!
劉項楚漢之爭的初期,劉邦兵疲馬弱,屢戰屢敗,與項羽的正麵交鋒無一不吃虧,卻總能在一次次吃虧後重振旗鼓,籠絡民心,隻圖一擊製敵。而楚霸王占盡上風,卻被一次次小便宜衝昏了頭腦,愈發驕狂,破城必屠,逐漸眾叛親離。果然,垓下一敗,這位常勝將軍便無力回天,隻得自刎了事。得天下的,竟是那個處處吃虧的劉邦。
吃虧是一種投資,劉邦就深諳這個道理。一時的失敗算得了什麼?那些隻不過是為最後的勝利作的鋪墊罷了。俗話說,放長線釣大魚。誌向遠大的人,斷不會為蠅頭小利爭破頭皮,也不會因為吃了些小虧而耿耿於懷。人與人相處,如果一個人從來不吃虧,隻知道占便宜,到最後,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吃大虧的人。選擇吃虧,雖然意味著“舍棄”與“犧牲”,但那畢竟隻是一時的,並且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況且,“吃虧是福”,“虧”是我們走向未來成功的助力劑。
在人生的曆程中,吃虧和受益是一種互為存在、互為結果的東西。一個人不能事事隻想著受益,有些事情當時即使真的受益了,最終導致的結果仍有可能是吃虧;我們更不能時時怕吃虧,有些事情當時可能是吃虧了,但事後仍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受益的結果。無論哪一個人,無論哪一件事,沒有永遠的受益,也沒有永遠的吃虧。
有一位領導幹部因收受了兩萬元錢,而充當了地方黑勢力的保護桑事發後,這個老幹部被判刑入獄,公職沒有了、工資也沒有了。這個近五十歲的領導幹部,每個月拿三千元的工資,按每年國家發給他的薪水三萬元計算,二十年是多少?三十年是多少?為了區區兩萬元錢,丟掉了一百多萬元,這樣的事情哪個是便宜、哪個是吃虧,還要細細算來嗎?但在收別人兩萬元錢的時候,他卻認為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有人說:一個人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業就有多大。的確有理!隻要我們留心一下曆史和身邊的人就不難發現,凡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者,尤其是那些有傑出成就的人,無一不是胸懷寬廣、能吃虧的人。敢於和勇於吃虧的人,才會贏得更多,才會有一份平和、快樂的心境,以後的路會更順暢。相反,再看看我們身邊那些一生無所作為、無所建樹的人,有哪一個不是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不肯吃虧之輩?吃虧者,能讓人們覺得他有度量而加以敬重。這樣,吃虧者的人際關係自然就比別人好。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幹事業時,別人也肯對他給予支持,給予幫助。他的事業自然就容易獲得成功。毋庸置疑,能吃虧者,大都是心胸寬闊者。而這些人呢,就比別人更能為國建功立業。為什麼?因為“吃虧”就是一種投資!
3.不要被眼前利益牽絆
清代有一位叫鄭煊的書法家,據說還是鄭板橋的遠親,他隨家鄉的“經商隊伍”來到洪江後,不禁感歎在五溪“蠻地”竟還有這麼一座繁華的商城,就舉家遷來定居。有一次,鄭煊做木材生意,貨已運到外地,不料價格狂跌,眼看就要血本無歸,鄭煊以為末日來臨,極其沮喪。鄭板橋得知此事,便送給鄭煊一幅“勉詞”,題頭是:“吃虧是福。”內容是這樣寫的:“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繼平且安,福即是矣。”鄭煊帶著這幅“勉詞”,回到洪江。不久木材價格又狂漲起來,鄭煊因此大發了一筆。從此,鄭煊將鄭板橋的題詞作為家訓,刻在牆壁上以示後人。久而久之,“吃虧是福”的壁聯成了洪江古商城的一道人文景觀,隨之也成了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