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是需要人們交往才能發展的,而在交往的過程中,沒有哪一個人是不曾吃過虧的,有的吃虧是自願的、有的吃虧是樂意的、有的吃虧是被迫的、有的吃虧是不甘心的……但無論你願意或不願意,你都必須吃虧。對甲,你可能吃虧了,卻在對乙的交往中,你又占了便宜。人一輩子總有占不盡的便宜,吃不盡的虧。但是,不屬於自己的便宜還是不占為妙,那麼為了他人,吃些虧也無妨。
吃虧見人品。如果一事不讓,處處逞強,那誰還願意與之為伍?看似爭利,其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另有人不計較吃虧,小利樂於相讓,大利也不獨吞,最終的成功,往往屬於他們。在人來人往的生命旅程中,與人擠,與事爭,往往難有好下場;唯有懂得適度地退讓與吃虧,才能在那份海闊天空的淡然中順利駛向遠方。
有一年過年前夕,皇帝下令賞賜朝中每個大臣一頭牛。牛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牛時,負責分牛的大臣犯了難,不知怎麼分才能讓大家滿意。正當他束手無策時,一位大臣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這批牛很好分。”說完,他就牽了一隻瘦牛,高高興興地回家。眾大臣見了,也都紛紛仿效他,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頭牛就走。擺在大臣們麵前的一道難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這位大臣既得到了眾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這位大臣來說,吃虧不正是福嗎?
我們在生活中常聽人說:“老實人吃虧”,說的是在當今社會,老實人做不得,大體表現在職務、職稱升遷慢,工作崗位條件差,做事吃力不討好,親戚朋友瞧不起,生意夥伴欺負等等。其實,在人生長河中難免有失敗和挫折,也難免遇到種種暫時的不公平,而且它們還經常以“吃虧”的形式顯現出來,這往往誤導了我們,為避免“吃虧”,放棄自己的勤奮與努力,結果就會越不想吃虧就越吃虧,就會變得越來越糊塗,結果就會失去很多機會,一事無成。
我們應當相信,在適當的時候,老實人肯定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回報。當一個家庭、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乃至一個國家,人人都不怕吃虧,願意為了他人或者集體利益寧願自己吃些虧的時候,這個家庭才會是溫暖和睦的,這個群體才會是團結一致的,這個社會必定是日漸和諧向上的,這個國家的民族凝聚力必定會變得很強很強。
工作中也不例外。我們很容易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工作不是分得很清,誰多做?誰少做?如果大家都想占便宜,那肯定有許多事情就沒有人去做,這樣的結果是這個集體的名譽受到影響,真所謂占小便宜吃大虧。如果大家都不怕吃虧,有什麼事情都搶著做了,也許這次你吃虧了,也許下次他吃虧了,但是,工作都完成了,集體榮譽有了,大家感情融洽了,工作氛圍好了,相比下來,雖然吃點小虧,還是收獲了“福”。
老子說:“少則得,窪則盈。”留出了容納的空間,才能有容。月盈則虧,水滿流溢。提前“吃虧”,可以確保日後不虧。現在想想,為人處世也是這個道理。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比期盼的得到更多。做人要能吃得了虧。過於計較,可能會舍本逐末,丟掉應有的幸福。記住:沒有人願意選擇斤斤計較的人做朋友,沒有人願意和唯利是圖的人共事,沒有人看得上、瞧得起在瑣事上糾纏不清、得禮不讓人的人。選擇吃虧的人,才會在一種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人生的幸福。
明明白白地吃虧,需要心的容量。可以笑納他人之惡、之錯,可以不辨他人的是是非非、包容地對待確實很難,但是如果願意,也是可以做到的。隻要我們能放下自己那顆怕吃虧的心,就能做到。當然心裏沒有吃虧的概念,那又是更高的境界!
有些事情你可能認為是受益了,其實在眾人眼裏你是吃虧的;有些事情你可能是吃虧了,但眾人認為你是占了大便宜。所以說,吃虧和占便宜,其本身並沒有十分嚴格的標準去衡量,沒有嚴格的評定準則去定位。什麼是吃虧,什麼是占便宜?因人、因事、因環境、因社會等因素去定度,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得到是占便宜嗎?不盡然。有些貪官、有些盜者,得到的或許很多、很多,但他們真的是占便宜了嗎?有些見義勇為者,為了拯救別人的生命,為了集體利益、他人利益而犧牲自己,他失去的太多、太重,但那又是一種完全的吃虧了嗎?誰也不能肯定。因此,究竟吃虧與否,何必斤斤計較,和自己較勁呢?
4.多“主動吃虧”,少“被動吃虧”
“吃虧”有兩種,一種是主動吃虧,一種是被動吃虧。
“被動吃虧”是指在未被告知的情形下,突然被分派了一個並不十分願意做的工作,或是工作量突然增加。碰到這種情形,如果發現沒有抗拒的餘地,那更應該“愉快”地接下來。也許你不太情願,但形勢如此,也隻好用“吃虧就是占便宜”來自我寬慰,要不然還能怎麼辦呢?至於有沒有“便宜”可占,那是很難說的,因為那些“虧”有可能是對你的試驗,考驗你的心誌和能力。姑且不論是否“重用”,在“吃虧”的狀態下,磨煉出了耐性,這對日後做事肯定是有幫助的。此外,“吃虧”也會讓人無話可說。
“主動吃虧”指的是主動去爭勸吃虧”的機會,這種機會是指沒有人願意做的事、困難的事、報酬少的事。這種事因為無便宜可占,因此大部分人不是拒絕就是不情願。主動爭取,這是對人際關係的幫助。最重要的是,什麼事都做,正可以磨煉人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但懂的比別人多,也進步得比別人快,這是無形資產,絕不是用錢買得到的。
主動吃虧是風度。“吃虧”也許是指物質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卻往往是取決於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們用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那無疑是獲得了人生的幸福,這便是值得的。
生活中總有一些聰明的人,能從吃虧中學到智慧。“主動吃虧”也是一種哲學的思路,其前提有兩個: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所以,表現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給人以不思進取之嫌,實際上,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能成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
“主動吃虧”,這一點你可一定要牢記,因為這是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做事能力、擴張人際網絡最好的方法。成功需要有一定的智慧,而“主動吃虧”就是智慧的表現。
美國亨利食品加工工業公司總經理亨利·霍金斯先生有一次突然從化驗室的報告單上發現,他們生產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鮮作用的添加劑有毒,雖然毒性不大,但長期服用對身體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劑,則又會影響食品的鮮度。
亨利·霍金斯考慮了一下,他認為應以誠對待顧客,於是他毅然把這一有損銷量的事情告訴了每位顧客,隨之又向社會宣布,防腐劑有毒,對身體有害。
做出這樣的舉措之後,他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壓力——食品銷路銳減不說,所有從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聯合起來,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撲,指責他別有用心,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他們一起抵製亨利公司的產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苦苦掙紮了4年之後,亨利的食品加工公司已經傾家蕩產,但他的名聲卻家喻戶曉。
這時候,政府站出來支持霍金斯了。亨利公司的產品又成了人們放心滿意的熱門貨。亨利公司在很短時間內便恢複了元氣,規模擴大了兩倍。亨利食品加工公司一舉成了美國食品加工業的“龍頭公司”。
吃虧有如此之多的好處,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主動吃虧的人實在太少。這並不僅僅因為人性的弱點——人們很難拒絕擺在麵前本來就該你拿的那一份;也不僅僅因為大多數人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爭取長遠大利。做人總怕吃虧,總想占便宜,最終吃虧的是自己,因為你丟掉了人們對你的尊重和信賴,這個“虧”可大了,比天還大!最終結果是你什麼便宜也賺不到,人格沒有了,朋友沒有了,金錢也甭說了,那才真叫虧!
不少好朋友,抑或事業上的合作夥伴,由於種種原因,後來反目成仇了,雙方都搞得很不開心,甚至是大打出手。
有個人卻不一樣,他與朋友合夥做生意,幾年後一筆生意讓他們將所賺的錢又賠了進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錢的設備。他對朋友說,全歸你吧,你想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留下這句話後,他就與朋友分手了。顯得多有風度啊,沒有相互埋怨,這叫“好聚好散”。生意沒了,人情卻可以賺“一大把”。日後的合作,也會自然而然,順理成章。任何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人情”不能踐踏。主動吃虧,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還轉呢,也許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又走到一起。若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則處處必想占便宜,於是,妄想日生,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勢,難免會侵害別人的利益,於是便起紛爭,在四麵楚歌之中,又焉有不敗之理?
當然,能不能主動吃虧,也和實力有關,因為吃虧以後利潤畢竟少了,而開支依然存在,就很可能出現虧空,如果你所吃的虧能夠很快獲得報答,那還挺得住;反之,吃虧就等於放血,對體弱多病的人來說,可能致命。
主動吃點小虧,反而得到更大的好處,得到欣賞,何樂而不為?
在這裏有一個我們要學習的典範,就是香港富商李嘉誠,李嘉誠曾經對他的兒子李澤楷說: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麼拿六分就夠了。
李嘉誠就是告誡兒子,他的主動吃虧可以讓更多的人願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雖然他隻拿了六分,但是多了100個合作人,他現在能拿多少個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話,100個人會變成5個人,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李嘉誠一生與很多人有過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時候,他總願意自己少分一點,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什麼也不要了,甘願自己吃虧。這種風度是種氣量。也正是這種風度和氣量,才使人樂於和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誠的成功更得力於他的恰到好處的處世交友經驗。
吃虧是福,主動吃虧更是福上加福。
5.吃不吃一塹都要長一智
年輕人少不更事,涉世未深,往往吃虧上當,如果在社會上經過許多曆練,自然就會變得成熟些。所以,在成熟之前,還得向親友、師長,向一切過來人多學習,多讀書,多和人交流,盡量使自己不“吃一塹”也能“長一智”,甚至是長幾智或長成百成千智。
傳統的中國思想一直奉行的是——吃虧是福。中國的哲學家曾經總結出了一套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傳承的人生觀念,其中包括愚昧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等等。這些看起來像是消極的哲學,但仔細分析和回味,就會發現,其實,它比現下大多數所謂的聰明哲學要高明得多。那麼,“吃虧”究竟“福”在哪裏呢?“福”就“福”在人們在一次次“吃虧”中得到了寶貴的教訓。人應該從吃虧中吸取經驗以及智慧,要不斷地從中獲取力量。這便是“吃一塹,長一智”——受一次挫折,長一分見識。進步的過程就是戰勝困難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人們常說的從勝利走向勝利,也就是從遇到一個困難到戰勝一個困難的過程。人生中有很多事情都有著無奈的結局,幸而有先人這句成語聊以自慰,這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前人造字造詞的經典深奧之處。人們一般在別人或自己失敗後這樣說,起到安慰的作用,而實際上,聰明的人也會在失敗中成長,從失敗中學習。這樣我們的社會才在不斷地進步。每一次吃虧都應該給我們簡單的道理。
有些時候,美化挫折甚至是對自己的某種開脫與逃避,明明吃的是“塹”,並且不停地吃,卻忘記了長智,如果不能認真吸取教訓,再多的“塹”,恐怕也是白吃,最後變成白癡。一個人看不清自己,為了不切實際的想法去破釜沉舟,也許這種精神讓人感動,讓人讚歎,但同時也讓人覺得你是“不長記性”,這樣的吃“塹”就好像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對待事要“吃一塹,長一智”,對待人也應該是一樣的。如果你曾經對一個人說過對方不愛聽的話或是做過不地道的事情,那麼,在日後你再次麵對這個人的時候,讓對方覺得不舒服的話就不要說、讓人家反感的事就不要再做,這也是一種“吃一塹,長一智”!記住某些人的喜與惡絕對會對自己有好處,可以讓自己免遭冷落。每當我們吃“塹”的時候,是一定要長記性的!
6.吃點小虧也許能賺到大便宜
去過山西喬家大院旅遊的人都會知道,走進那深宅大院,會發現裏麵一個鑲嵌在古老青磚牆壁上的條幅:“學會吃虧”。況且,早就聽說清末時山西商人富甲一方,其積累甚至超過了當時清朝的國庫,難道說,吃虧就是山西商人在生意場上的智慧結晶,這裏麵難道沒有什麼玄機奧妙嗎?
是的,的確有玄機。因為,做事“吃虧就是占便宜”。“吃虧”,不光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睿智。能夠吃虧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吃虧的人,在是非紛爭中斤斤計較,他隻看局限在“不能虧”的狹隘的自我思維中,這種心理會蒙蔽他的雙眼,勢必遭受更大的災難,最終失去的反而更多。吃虧不但是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坦然、一種達觀、一種超越。
把吃虧當做一種福氣,是一個人思想的最高境界。能修煉到這樣一種境界,也是人生趨向完美的過程。這種偉大的境界並不僅僅表現在轟轟烈烈偉大的事情上,很多情況下,日常的、平凡的、瑣碎的小事,更能體現出這種偉大品格的存在。學會吃虧、善於吃虧、樂於吃虧,這並不是一個人無能、無用、無知的表現,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一個人的品行偉大與否、思想高尚與否、行為善良與否的寫真。一般的人堅決不吃虧,可聰明的人甘於吃虧,比聰明人更聰明的人樂於吃虧、積極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