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李士衡在館閣任職,一次出使高麗,一名武將擔任他的副使。高麗方麵贈送了許多禮品財物,李士衡並不在意,隻是把它交給副使管理。出發前,副使發現船底有隙縫滲水現象,副使不動聲色把李士衡得到的絲綢細絹墊放在船底,然後把屬於自己的禮物放在上麵,避免自己的東西受潮。
船到大海之中,風浪洶湧,船又太重,很危險,船員要求把裝載的東西全部扔掉,否則船翻人亡。副使也很慌張,就急急地把船上的物品拋入大海。大約丟了一半時,風浪平息,航船穩定了。過後檢點一下,丟掉的都是副使的財物,而李士衡的物品由於放在船底,除了受點潮濕,其餘完好無損。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李士衡原先吃了虧,結果是最終得利者。曆史已經充分證明了,無論是誰,都難以永遠占便宜。有的人現在風頭正盛,似乎是很春風得意。但如果你用長遠的眼光來看的話,或者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看到“盛極必衰”。占盡便宜的往往最終卻不如一開始就樂於吃虧的那些人。我們無法保證不讓別人吃虧,也無法保證自己永遠不吃虧,但我們應該盡量做到不讓他人因為和我們交往而感到吃虧。友誼之樹隻有在奉獻的陽光下才能長青,讓利於人,讓利於友,榮辱不驚,得失無悔,放正平和的心態,人生就會擁有無盡的美好。
有這樣一段經典的對話,是唐朝兩位高人寒山與拾得的對話。
某一天,寒山問拾得:“如果今天有人侮辱我,嘲笑我,輕蔑我,傷害我,嫌疑我,憎惡我,欺負我,我應該怎麼辦?”
拾得便對他說:“你就暫時忍耐一下吧,你可以隨著他,忍讓他,對他敬而遠之,躲開他,不要理睬他,等過了幾年,你在去看看他會怎麼樣。”
那些高傲的人、不可一世的人,最終的結果我們應該都見的多了吧。想占盡天地間便宜的人,最終是一無所獲,空著雙手隻有遺憾和憎恨。人總是群居的動物,既然群居,就要有交往、交流、交際,而隻要“交”起來,就可能有的人“吃虧”了,有的人占了“便宜”。在兩個人以上的交流中要想不吃虧,完全到達“平等”交往,這是不可能的。
“在同一個公司的同一個部門上班,做著同樣性質的工作,拿同樣的工資,但我的工作量卻比同一個辦公室的小唐多了一半。朋友說我是老實人吃虧了,我也覺得,自己付出的與得到的不成正比,心裏有很多的不平衡。”小夏覺得自己心理不平衡的確有道理。因為,論進公司的時間,小夏比小唐早一年;論工作經驗,小夏自認為比小唐有資曆;論工作能力,小夏也比小唐強。這些種種,公司經理多次在會議上公開表揚小夏就是證明。可能,正是應了“能者多勞”這句話,公司經理總是喜歡給小夏抓差,這可真是讓小夏“受寵若驚”:有時候,上午交辦的工作還沒完成,因有新任務,經理下午又把小夏叫去了……回頭看到同辦公室的小唐清閑無事的樣子,他就感覺心裏別扭得很。有時候,已經過了下班時間,小夏好不容易忙完手頭的工作,還沒來得及走出辦公室,經理來電話了,要小夏幫忙處理一個報表,很緊急的,小夏心裏縱有一千個一萬個“不願意”,又有什麼辦法呢?隻得悶悶不樂地留下來……也有的時候,經理會叫小夏陪他一起應酬客戶,酒席上,小夏自然少不了要幫經理代酒,為此還吐了好幾次。本來嘛,年輕人多加點班沒事,說明上司欣賞自己。可是,多勞又不多得!經理光使喚自己幹活,卻沒多發自己獎金,光是口頭上表揚了幾次,小夏心裏很是感到委屈,但臉上又不敢表現出來。他也想過辭職,可如今工作不好找,換個地方工資跟這裏也差不多,而且還要重新適應環境和工作。小夏因此左右不是,感覺自己“吃了大虧”,心裏很不舒服。
表麵上看,小夏的心理不平衡是由於同小唐的對比而引起的,實際上,他的不良情緒緣於他對工作意義的理解。一個人對於自己的工作的滿意度,與他完成的工作量不一定成正比,而與他自己對於工作是否有價值的感覺有很大的關係。而對工作價值的衡量,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以得到的報酬來衡量,有的人以鍛煉了能力來衡量,有的人以獲得成就感來衡量。如果一個人認為工作就是“時間換金錢”的過程,那他就必然斤斤計較,不能從工作中體會到樂趣。
要想工作起來樂在其中,就應該賦予工作積極的心理意義,工作起來才有動力。比如小夏,如果上司總是毫不體恤地給他加工作量,小夏完全可以對上司說“不”,或者直言不諱地要求上司加工資;如果小夏真的如此重視自己的私人時間,他也可以找理由不去陪酒。但小夏沒有這樣做,由此看來,他的內心其實應該是衡量過的。他選擇了多做、加班和陪領導應酬,說明他更在乎做一個工作敬業的人所帶來的成就感,更在乎與上司建立穩定安全的關係,這兩點,小夏從上司對他的表揚中也得到了部分的滿足。所以,小夏為上司多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看似“吃虧”,其實不然。既然是自己的選擇,當然就應該沒有怨言,高高興興地去做,或許,領導正是通過布置額外工作在考察小夏,因此,他的才能發揮得越充分,與小唐的差距越大,將來他得到重用的機會自然也越多。
社會是一個繁雜的社會,人生是一個多元的人生。好多人從來不想吃虧,總是想這兒占點便宜那兒占點便宜,這樣的話他怎麼能使自己成功呢?所以,要成就大業,就必須培養自己養成吃虧的習慣。
7.別當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歐洲有四大吝嗇鬼。他們分別是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國劇作家莫裏哀的喜劇《慳吝人》中的阿巴貢、俄國作家果戈理的長篇小說《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和法國作家巴爾紮克的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這四位吝嗇鬼都有著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征。簡而言之,潑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貢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構成了他們各自最耀眼奪目的氣質與性格。但是無論他們的性格有多麼鮮明,他們都有著完全相同又難以抹去的“印記”,那就是“吝嗇鬼”的“稱號”以及令人厭惡的名聲。
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人敬你一分,你回敬三分,這當然好,因為如果回敬十分,也不為過。如果盡想讓人敬你,而你不回敬,這就會遭到“吝嗇”的評價。在人際交往中經常會聽到“精明與吝嗇”之說詞。精明一般是誇獎某人能幹,但不難從這“吝嗇”中聽出貶義……人人都喜歡豪爽大方的朋友,連吝嗇之人也喜歡這樣的朋友。大方是建立人際信任之源。吝嗇的價值觀是很明確的,尤其是對金錢、財富的一毛不拔。
不管是財物方麵還是情感方麵,吝嗇向來為人所不齒。沒有人願意與吝嗇的人來往。這裏有一個諷刺吝嗇的幽默故事,不妨講給大家聽聽。
有兩個吝嗇鬼互為鄰居。一天,這邊的主人叫仆人到那邊去借錘子。
“對不起,借您家的錘子用一下好嗎?”這家的仆人問道。
“可以,”那邊的主人答道,“不過,你釘的是鐵釘還是木釘?”
“鐵釘。”仆人如實回答。
“呦”,一聽這話,那人連忙改口,“真不湊巧,我家的錘子讓人家借走了。”
仆人隻得回來。這邊的主人聽了事情的經過後,大為氣憤:“什麼鐵釘木釘,明明是心疼錘子不想借。世界上竟還有這樣小氣的人!”
“那怎麼辦呢?”仆人問。
“算啦算啦,還是把咱家的拿出來用吧!”
一點點“虧”都不願意吃的人其實是對別人的一種侵害,無論從物質上還是言行上,都是別人不想看到的結果。沒有人喜歡和吝嗇的人來往,因為他們帶給別人的總是傷害,慢慢就變成了孤家寡人,吝嗇的人才是最終真正吃虧的人。吝嗇的人的心理滿足是暫時的,在以後長久的日子裏,將看到的是別人的不屑一顧、不理不睬,甚至是鄙視,他們永遠得不到別人善意的笑臉和熱情的問候。
人際交往切忌吝嗇,做人是不能怕吃虧的。吝嗇是一種極端自私的表現。其實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私的一麵,不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但通常在人際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顧並不困難。做人的可貴之處是,要有點樂於虧己。事實就是如此,自己主動吃點虧,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難處理的問題解決得妥妥當當。
有個米店老板,雇人給他幹一個月的活,說好付給工資300元,可是,到了月底,老板卻對雇工說:“你必須到集市上給我取兩樣東西來,否則,你一個工錢也得不到。”
米店老板要的那兩樣東西,別說集市上,就是世界上任何地方也都弄不到。他就這樣騙了很多人白白給他幹活。
有一次,他雇了一個男孩給他幹活,也答應一個月付給他300元。到了該付工錢的時候,米店老板對這個孩子說:“你必須到集市上給我找來兩件東西,一件是‘隘,另一件是‘哇’。”
小男孩聽了,心裏一怔。他邊走邊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假裝到市場上去轉了一圈,回來時給老板帶回一條小口袋,裏麵裝了一些蠍子和蜈蚣。
“我把‘隘和‘哇’都給你拿來了,你自己把手伸進口袋裏去拿吧!”
老板非常驚訝,但還是把手伸進了口袋裏。
蠍子和蜈蚣一起咬住老板的手,他疼得慘叫了一聲:“啊!”
孩子見了哈哈大笑起來,說:“裏麵還有‘哇’呢!你快拿吧!”
老板再也不敢伸手了,隻好老老實實地把300元錢給了那個小男孩。
還有一則寓言叫“驢死馬悔”,說的是驢馬同行,驢向馬求助分馱一點行囊,馬覺得吃虧不肯。驢累死後,馬不僅馱上了全部載重,還多了一副驢皮。
嚐試著“表現大方”吧0吃虧是福”並不是簡單的阿精神,而是福禍相倚,付出與得到成正比的生活辯證法,是深刻的人生哲學。讓“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觀念、“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做人準則,種在你的心中。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交往關係中的互惠行為能夠促進雙方的信任。如果你在別人眼中是個吝嗇鬼,你不妨嚐試著表現大方些;如果不能表現得大方些,也可以嚐試裝著大方些,這能促進你進入大方、互惠的人際互動的循環中。
有實驗證明,螞蟻群體在被火圍困的時候,會迅速抱成團滾出火堆,以犧牲最外層的螞蟻來保證種族的延伸繁衍。螞蟻如此,人何以堪?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發生磕磕碰碰和缺斤少兩之事,也少不了互幫互襯,如果交友帶三分俠氣,做人存一點“吃虧”之心,以寬容、禮讓、理解、自責之心交往,則會減少許多矛盾、埋怨、爭吵和衝突。
有的吝嗇者往往很會算計,自己盡可能少付出,多獲得;有些吝嗇者知道這樣不好,有損於人際關係,因此采勸不付出,也不接受別人的恩賜,隻讓別人求我,我不求人”的策略。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是孤立自己,是不利於社會生存的習性。有人明白這樣不好,但一遇到付出時就情不自禁地吝嗇起來,顯得處處小氣不大方。而有人不明白,甚至以為這是應該的為人之道。既不以此為羞,也從不理會他人的議論。無論是明白不明白,那不過是認識上的差距,但這種行為的影響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明白人”自責自疚的心理多些,“不明白的人”落得個安逸,我行我素。
吝嗇是社交成功的大敵,與社交的根本原則相違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交往關係中是“有來有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隻想索取,不願付出,便無法使社交活動繼續下去。吝嗇的人同時必然貪婪。這種人的思想是一個單向係統,對內的大門常開,而對外的門戶緊閉。對於他們來說,財富是越多越好,不是他的,他竭力追求,一旦到了手,就絕不放手,該給別人的,也不願給。這就是吝嗇。說到底,吝嗇的人因為把財富看得太重,覺得財富比其他一切都重要。豪爽大方的人吃虧是一時,喜歡占便宜的人並不會永遠占便宜,互惠行為才能夠促進雙方的信任。有時吃虧也意味著舍棄,但這需要的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氣度、一種品質。
因此,人際交往中,既不要當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也不要在滿足他人心理需求方麵當小氣鬼。要認準表現“大方”的時機。在交往之初,相互之間不熟悉,也就很難談得上信任,對對方的大方行為預期也就比較低。如果你在對方存在某種急需的時候滿足了他,就會讓他感到很意外,其腦部“慷慨大方”感應區就會高度興奮,有助於建立對你的信任。
大方不局限於金錢、物質。大方體現在待人接物方麵就是要不吝嗇,除了基本的物質需要以外,人們也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同、讚美、同情、寬容、尊重、理解等。慷慨讚美他人的言行、寬以待人、有來有往、以禮相敬、不斤斤計較等,都是對他人大方的表現。交往是一種交換,合適的交換目的才能使情感友誼天長地久。
五、以情為橋與人交往的“心計”
※本章主要內容※
1.朋友之間不怕自己吃虧
2.同事之間再不對頭,也不要把關係作死
3.你想成為“績優股”還是“潛力股”
4.你能成為眾星捧月的“和事佬”嗎
5.“夾著尾巴做人”是一種心計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