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倫理素質和人的修養以及對人的重視,始終是古代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建立自己學說的基本出發點。在國家的運行和社會管理問題上,他們更注重對人的作用的發揮。他們認為社會的貧富,治亂在人而不在天。而且更可貴的是,他們所說的“人”,既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單個的人,而是社會的人。荀子對此曾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即人在力量、行走等方麵不如牛馬,但牛馬卻為人所使用,為什麼呢?因為人是個群體,而不是個體。可見,荀子是從人類社會的群體性來論證人的作用。同時,古代思想家也看到了正因為“人能群”,群體中的無數個體的人才需要進行管理和協調。所以他們特別強調個體間的合作關係和管理者的組織和協調作用。對一個社會、一個企業來說,最主要的是人,隻有以人為中心,發揮人的群體合力,才能興旺發達。所以,人際關係的協調、群體的和諧、德性的修養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對此,儒家提出了“有教無類”和“舉賢才”的思想。
孔子很重視教育,他首創私塾,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為了培養出多方麵的人才,孔子最早提出並實踐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同時貫徹“啟發式”的循循善誘法則,以“文、行、忠、信”相教。其他古代思想家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許多方麵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如既強調提倡學校教育,又注重家庭教育的展開,從而把教育看成是全社會的行為。教育是育人的基礎,也是營造新文明的基礎。我國現代化的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發展的水平。由於我們的教育事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還不能完全適應,因此,我們必須加大教育事業建設和改革的力度,培養出大批合格的建設者,做好現代化建設的人力資本積累。
中國古代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從治理國家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舉賢才”的主張。他們認為進行社會管理的本質就是管人。荀子更是強調國家的管理或其他包括經濟管理在內的各種管理,實質上是人的管理和對人管理,賢人和用人是管理的首要條件,離開了人的選用和培養,一切管理,尤其是統治好一個國家將是一句空話。因此,“舉賢才”以及“人才”的培養成為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要想幫助君主建立和鞏固天下,就要為其推薦身邊的賢能之士。毫無疑問,賢才的標準,古今已有了很大區別,但“舉賢才”的方法、舉措及尚賢的思想,仍有現代價值,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出現了一些世界性的危機,而人才危機已成為全球的焦點,國際間的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我國作為東方古老文明的國度,幾經盛衰,如今民族要振興,國家要富強,靠什麼:當然是人才。改革經濟體製、改革科技體製,最重要的,最迫切的,是人才。因此,要創造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需要各種人才,隻有各盡其用,才能使現代事業順利開展,才能使中國成為國際競爭舞台上的強者。人才問題曆來被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視,社會事業的改革和推進固然需要很多條件,但人才是其中首要的條件,沒有人什麼也幹不成。所以龔自珍目睹世危時艱的現狀,所發出的最通徹、急切的呐喊是:“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以人為本,“舉賢才”的思想,有利於民族事業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順利推進,對於我們今天進行社會法製建設和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以及日常經營管理行為的規範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012年於廣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