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力貢獻於後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他回答子貢的提問時說:“聖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他也曾在學生麵前評價自己說:“若聖與仁,則吾其敢。抑為(學)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也。”他為後世的教師樹立了四方麵的典範:
(1)學而不厭。教師要盡自己的社會職責,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尚的品德,這是教人的前提條件。
(2)溫故知新。教師既要了解掌握過去的政治曆史知識,又要借鑒有益的曆史經驗認識當代的社會問題,知道解決的辦法。
(3)誨人不倦。孔子30歲左右開始辦學,40多年不間斷地從事教育活動,就在從政的5年間,也仍然從事傳授,周遊列國時,也隨處講學。有的學生品德很差,起點較低,或屢犯錯誤,他也不會嫌棄,耐心誘導,造就成才。“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對學生的愛和高度負責,是他有誨人不倦教學態度的思想基礎。
(4)以身作則。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過嚴以責己,以身作則來感化學生。“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今天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對孔子以及其他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加以比較、分析和推理而得到的新認識,可以作為當今教育改革的參照和參考。
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
1.陶行知個人簡介
陶行知,本名文浚,1891年生於安徽省歙縣西鄉一個貧寒的教師之家。1910年入金陵大學文科,1914年留學美國入伊利諾大學獲政治碩士學位,後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師從杜威。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3年與晏陽初等人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後赴各地開辦平民識字讀書處和平民學校1930年4月遭國民黨通緝被迫流亡日本,1931年又回國開展教育普及工作。“一二·九”運動後,與宋慶齡等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會。1938年參加國民參政會,致力於抗戰期間的教育活動。1941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7月25日,因突發腦溢血在上海去世,享年55歲。
2.陶行知的行知行論
古代的孔子開私學提倡“有教無類”,首開平民教育之先河。近代的五四運動之後,中國又出現了一位努力踐行平民教育的人物,並根據“生活教育”的理論創辦了各類新型學校。這位被人們尊稱的“當今聖人”,就是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他主張開展平民教育運動,反對鼓吹“勞心者治人”而脫離生產勞動的不良傳統。他雖是從美國歸來的留學生,卻脫下西服,穿草鞋和師生一起開荒,並倡導學習“南泥灣精神”。陶行知的父親靠教書為生,家境貧寒,本人全靠勤奮求學成才。他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改本名為陶行知,突出了“行”即實踐的重要性。雖然王陽明學說含有主觀唯心主義的成分,陶行知卻從中悟出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且終生以此自勉。
3.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觀和教育實踐觀
他從美國師從杜威學成歸國之時,正值國內興起五四新文化運動,他馬上以極大熱情投身教育改革,並決心改變隻為上層統治者服務的辦學方式,用平民教育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他認為中國教育改造的根本問題在於農村,主張“到民間去”,還立下宏願,要籌措100萬元基金,征集100萬位同誌,提倡開設100萬所學校,改造100萬個鄉村。為了實踐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門外老山腳下的小莊創建了一所鄉村師範學校,自任校長,還改地名為“曉莊”取日出而作之意。在這所馳名中外的曉莊師範,陶行知脫去西裝,穿上草鞋,和師生一起開荒,一起建茅屋。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的理論,目的是要“發展學生的生活本領”。抗日戰爭期間,陶行知又在重慶創辦了育才學校,把“生活教育”理論運用在培養“人才幼苗”的實踐中。育才學校擇優選拔有特殊才能的優秀兒童,並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條件聘請大批專家學者擔任教師。校內不僅教學生文化課,還努力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陶行知又派學生戴愛蓮等人到八路軍駐渝辦事處學習《兄妹開荒》等秧歌劇,在校內組織演出。他還倡導學習“南泥灣精神”,帶領師生開荒30畝,建立了育才農場,實現了讓學生在實踐中探求新知的意願。這種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矚目的創舉,使陶行知獨特的教育理論和實踐譽滿中外。
4.陶行知的教育救國思想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達的思想和實踐,代表了近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陶行知投身教育,與他生長的環境息息相關。他由於有當教師的父親,6歲上蒙館,14歲入歙縣基督教內地會所辦的崇一學堂。因家境貧寒,他靠教會資助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文學係。在美國留學的經曆,使陶行知更深深地認識到祖國傳統教育的一些弊病,並立誌去改造。近代中國的危機多難,又使“教育救國”成為許多知識分子的夢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人物之一。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又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誌不移,其精神為人所同欽,世所共仰。在長期的艱難跋涉中,陶行知逐步認識到,不改造舊中國黑暗的政治,就不可能真正繁榮中國的文化教育。因此,在19世紀40年代中期他發表了《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揭露和抨擊國民黨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針,這就是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創造的教育。這一思想,同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已是精髓相通。由於思想上的一致,他和許多知識分子一起不約而同地站到了人民革命力量的一邊,成為周恩來所讚譽的“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
上述這些也正是陶行知探究教育思想的萌芽。
後記
如霞杜鵑耀眼開,
學府藍圖任剪裁。
古代教育隨心寫,
酣歌同對入夢來。
本書是在一種特殊的心境中完成的。當我寫下最後一行字的時候,孫兒許若雲小病初愈,紅撲撲的臉蛋精神了許多。從孩子到學院,教師成長、素質教育、“五化”教學、廣廈學院遠景藍圖,思緒萬千。可以說,這本書的出版,讓我觸摸到傳統文化的深邃的質感。古代先賢博大精深的“有教無類”和“舉賢才”的儒家文化思想,是具有超越傳統文化時空的普遍價值和跨越時代的意義的,而且愈發對現代高等教育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事功莫惜識荊晚,從戎轉教鬢雙斑。在這本書與廣大讀者見麵之際,誠懇感謝段馬克總監、吳鍵編輯、葛仕鈞編輯、張旭莉編輯和道今老師的熱誠相助,在此一並致以深深的謝意。此書得到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的支持,並付梓出版,深為感謝!在此,懇請列位專家、學者及同仁批評指正,以便這部專著再版時訂正。
著者
2012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