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古代教育內容的倫理道德(2)(2 / 3)

綜上所述,顏元是批判傳統教育的義士,提倡培養“實德實才”之士,衝破了封建理學的桎梏,順應了曆史發展的潮流;提倡“實行”的教學方法,帶來中國古代教學法上的手足解放運動,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否定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儒學教育,設立文武兼備、廣博實用的教學內容,使教育有了新的生機;設漳南書院,將實學教育推向較高層次。

五、孔子與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較研究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即語錄體散文集及《五經》中。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取字“孔尼”,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一生最大的舉動,就是開科授徒,而孔子的開科授徒並非選拔式的,而是“有教無類”。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人天生的資質也許不平等,但這種不平等並不是不可改變的。隻要努力,每個人都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孔子的這一思想,正與今天的素質教育思想異曲同工。

子曰:“有教無類。”孔子認識到“學”的重要,所以發這種宏願。

孔子之後,朱熹特別強調了教育的作用在於“變化氣質”,他認為“為學乃能變化氣質耳。”通過教育便能夠“變化氣質”,“氣質之性”有消有濁,有善有不善,隻有通過教育來澄濁為清,去不善而從善。

“理”是永恒不變的,“氣”是可變的,學為聖人就必須以“理”勝“氣”,變“氣質之性”為“天地之性”,“變化氣質”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朱熹的這一觀點還包含另一層意思,隻要施教,那麼人人都可以變好,都能自立,而不再有賢愚善惡的區別。

這是自孔子以來,古代教育家一脈相傳的對人類、對教育的強烈的信心,而我們的素質教育,也同樣需要這種精神。

有關全麵發展與春秋禮樂的論述在《論語》中比比皆是。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的教育思想,構成了他教育體係的主幹。

而他對於美育的見解,也有過人之處。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小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追求音樂的妙諦以至於“三月不知肉味”,足見其對音樂的重視。

孔子用以教徒的教育材料中,《禮》是講禮儀規矩的,屬於德育範疇;《樂》是音樂教育,屬於美育的一方麵;孔子晚年編訂魯國曆史《春秋》,向學生講授曆史,這與我們今天的中小學忽視曆史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論語》為今天的素質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孔子讓四個學生各自說自己的理想。

四人中,有人說,“千乘之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有人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有人說,“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有人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如果拋開孔子對這些人生理想的評價,單從這一做法來看,孔子是相當重視學生的個體主動性的,而素質教育的第三要義就是讓學生主動發展,隻有讓學生主動發展,人才規格才會有多樣性,如果都是機械被動地發展,那將來都是一個模式。

關於主動發展,唐代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也都有著獨到的見解。柳宗元認為,教育學生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長”,不要妨礙其自然的成長。要按照自然規律教育學生,即“順天之木,以致其性”,不能太過或不及,既不能戕害學生的發展,也不能放任自流。

應該說,孔子和許多古代教育家在“麵向全體學生”,“全麵發展”和“主動發展”等三個層麵上的教育理論,有些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的。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憤與悱是內在心理狀態在外部容色言辭上的表現。就是說,在教學事必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時間但還想不通,然後可以去啟發他;雖經思考並已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此時可以去開導他。教師的啟發是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啟發之後,應讓學生再思考,獲得進一步的領會。孔子在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的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種,即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兩端,攻乎異端。

1.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

啟發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認識到,要使學生獲得廣大博深的學問,就必須依靠學生自覺地學習、主動地思考,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於是他總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的著名論斷。即:如果一個人不發奮求知,我是會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鑽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惑的時候,我是不會引導他更深一層的。不難看出孔子的這種啟發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學習的主動權必須文給學生,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其舉一反三;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隻起主導作用,即對學生有目的的引導啟發;教師要關注適合學生的教育,注意實施因材施教,不得隨意增加難度。他的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對我們現今的中學教育是很有啟示的,在我們的課堂上,仍有一些教師在“滿堂灌”,學生沒有思考的餘地,沒有自己學習、消化的時間。課堂上,“主體”變成了“客體”,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完全成了教學活動的中心。這實在有悖於教學規律的。我們必須學習和領會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樣注重學生的學習,啟發誘導,因材施教,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寓教於樂的教學藝術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指出了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他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來培養,他善於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總是巧妙地把學生領入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境地,使他們感到美不勝收。他通過如下辦法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樂於學習:一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注重民主教學,這是樂學的前提。孔子對學生十分熱愛,與學生關係十分融洽,不擺教師的架子,總是與學生平等地討論問題,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學生學習,教學態度謙和、民主、誠懇、友愛,教學氣氛輕鬆愉悅。二是正麵表揚激勵,這是讓學生樂學的重要手段。孔子總是善於表揚學生,激勵學生,即使批評學生,也總是善意的,從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正因為如此,他的學生總是愛學習、愛思考、愛動手,學習起來有積極性,主動性高,且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