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秦俑漫筆(2 / 2)

欣賞剝開坍土而露出真容的兵馬俑固然感歎,當我們繞過陶俑林立的坑道,觀瞻正在挖掘中的“初露頭角”的陶俑時,卻更是馳思不已,頓生雄沉悲鬱之慨。俑坑原係一座地下坑道的木結構建築,底部鋪有青磚,上有粗大梁柱等構成屋架。此可能為項羽所焚塌陷,有嚴重火災痕跡的炭灰布滿坑內,陶俑有的呈紅色,其支離破碎之狀,令人頓發思古之幽情。有的倒伏,有的仰臥,有的三五相依,有的雙雙為伴,斷臂的、破頭的、少腿的、胸部開裂的,形態各異。憤然的、悲怨的、憂慮的、壯烈的兼而有之,使人心靈震撼,眼濕肉跳。這除了古代雕塑大師的傑作之外,還有曆史的沉澱和災禍給予的自然的加工,才使人倍覺其悲壯氣氛。此刻,春日豔陽透過高處透明的屋頂,正穿織在空曠的廳內,投抹在這“古戰場”的廢墟之上,殘破的陶俑武士與馬,黃褐色的坍土,黑色的炭灰,取得了協調的效果,使藝術美和自然美如此地相映成趣,簡直讓我們有些不願離去了。

踏進陳列室,卻是別一番情形。玻璃箱中,陳列著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計有吳鉤、矛、劍、戟、戈、駕機、銅骸等。這些青銅兵器,據說經電子探針及質子愛克司熒光分析,其中劍表經過鉻化處理,既帶毒而且還有防蝕抗鏽之功能,埋藏地下兩幹多年之久,仍然寒光凜然。其工藝技術,堪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陳列的陶馬,高一米七,身長兩米餘,昂首聳耳,雄悍瀟灑,無不剪鬃縛尾,銜鏢張口。據說係今甘肅河曲馬仿塑,腿短個小,雖不能長跑,卻很能爬坡,屬良種戰馬。且看它們躦蹄嘶鳴,神駿欲馳之態,不能不被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精湛所傾倒。未能看到陵西發掘的兩組秦代銅人銅馬銅車等稀世罕見的珍貴文物,甚是遺憾。聽說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時代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質車馬,可能是屬於秦始皇的後妃所乘的車,車子的門、蓋均為薄銅板,繪有流雲和幾何形彩色花紋。

擠出擁簇的人流,我們驅車前往華清池。秦俑的美的雕塑,使人難以忘懷。據說,法國總統希拉克曾光臨此地,稱譽秦俑為世界第八奇跡,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則讚歎秦俑的神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據說,在全世界的旅遊業中,已興起一股“秦俑熱”。

傍晚,歸古長安慈恩寺側陋室,餘興未消,且整理手記於燈下,是以為記。

《藝術世界》一九八二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