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陽的距離(2 / 2)

終於到中午時間了,劉知己趕忙到食堂打飯,一頓風卷殘雲的吃喝。要知道,高中食堂的飯非常難吃,而且打飯的這些家夥(因該叫哥姐或者叔叔阿姨,隻是這些混蛋從不給學生打足量的飯菜,姑且稱之為家夥)經常有意沒意的將五毛刷成五塊,(真的不能說是故意的,這個問題有待於考證),劉知己真的很反感看到他們那一張張臉。

吃完午飯,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繼續思考遠涼近熱的理論,劉知己反複考慮了發熱的原理,熱傳導的方式,得出了以下結論:首先,物體發熱是分子(或者原子)運動的宏觀表現,當分子運動速度快時,表現為物體的內能大,溫度高。反之,分子運動慢時,物體的內能小,溫度低。這同樣解釋了絕對零度的含義,分子不發生運動時的溫度為絕對零度,很顯然,在萬物的相互引力(萬有引力),場力(電場,磁場)等作用力下,分子(或原子)想不運動真的不可能。那麼直接結論就是絕對零度不可能達到了。繞了一大圈,劉知幾開始考慮熱量的傳送方式,三種:傳導,對流,輻射。對於太陽照在人身上的熱量,應該絕大部分(換句話說是全部)是輻射(畢竟太陽距離地球的相當一段距離是沒有空氣的)。那麼輻射熱為什麼會隨距離衰減,劉知幾感到非常的不解。這時擦桌子的大姨走了過來,擦掉了桌子上的油跡。劉知幾的腦子裏想到了一個東西,那就是灰塵。一盞燈可以照亮整個房間,那是應為灰塵顆粒對光的散射(平行光射向圓球灰塵,折射光線射向四麵八方)。不僅如此,灰塵也起到了阻擋光線的作用,所以說,按照這種說法,距離越遠,輻射熱越弱(真空中的輻射熱不衰減)。

劉知己慢慢的走出食堂,仰望著天上的太陽,突然感到有些眩暈,隨後捂著頭回到教室(有點異類!)。下午的課程同樣很快的過去了,劉知己早早的吃過晚飯。再次考慮太陽的遠近問題,紙上畫出了地球與太陽的大體位置。劉知己開始考慮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太陽光在空氣中的傳播以及太陽光的直射。慢慢的發現了一部分問題,首先太陽早上斜射,所經過的大氣層要厚一些,輻射熱衰減要大,中午直射,所經過的大氣距離近,所以輻射熱衰減小,這是中午熱的原因之一。劉知己看著自己所畫的圖,顯然發現了一些漏洞,最簡單的是地球不是絕對圓球,另外一個就是地球自轉是有一定傾斜的。不過慶幸的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遠涼近熱的解釋過程。當然這其中還有其它的原因:1.地麵對太陽輻射的吸收與反射2.大氣對地麵反射的逆輻射(大氣將地麵反射的輻射熱重新反射向地麵,起到一個恒定溫度的作用)。

接下來劉知幾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早上日出為什麼是紅色的,這個問題的出現直接讓劉知己無法解釋剩下的內容了。頭疼了十幾分鍾後,劉知己跑去上晚自習。

一個星期後,劉知己感覺太陽遠近這個問題一直困擾在自己的心裏。每逢早晨跑步的時候,他不敢抬頭去看太陽,中午的時候也是很少出來(宅男是怎樣煉成的!)。最後一堂屋裏課解決了絕大多數問題,這節物理課所講述的是波長,可見光分為七色(紅橙黃綠藍靛紫),波長不同,紅光最長,紫光最短。另外一點就是波長越長,繞過物體的能力越強。從這裏可以看出,再穿過相同的灰塵顆粒層(如大氣),同樣強度的光射入,射出光紅光最強,那麼早上太陽斜射,所穿過的大氣層必然厚,那麼射出光的差異量必然很大,所以感受到紅光最強(太陽是紅色的)。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早上的太陽為什麼會大很多,劉知己想的老眼昏花,幾乎產生了錯覺,對,錯覺。劉知己開始考慮太陽看著大是不是錯覺。想了好久,得出了以下結論,首先說一下物體大小的錯覺,當一個物體放在很多較大物體周圍時會顯得很大小(反之不解釋)。先解釋一下這個問題,第一,眼睛會自動調節晶狀體的大小,從而改變物象的大小。第二點,人對物體大小的感知往往會以周圍的物體為基準。那麼太陽早上大是是因為早上的*天空太小的緣故?(好像是這樣)。

那麼太陽究竟是早上近還是中午近呢,劉知己考慮了一段時間,得出了以下結論:1.如果地球是圓的,而且太陽的位置一直不變,那麼中午時太陽的距離要近一些2.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不可以用視覺大小和冷熱關係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