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輔?你是張輔?怎麼是這個樣子,誰在戲弄朕,難道不怕死麼?”朱棣被這已經白發蒼蒼的老者,嚇了一跳,若不是他麵容與當年張輔的父親張玉十分相似,他早已命人把這冒名戲弄自己的老頭拖出去砍了。
“皇上,莫不是昨晚風寒未退?認不得老臣了?”
“風寒?”又是一陣頭疼襲來,腦海中飛出一段段往日的記憶碎片。
那時北征,從蒙古歸來,大軍在草原上已經停留了三天,自己在禦帳中,用最後的力氣交待著後事,他怕軍中漢王造反,怕身後瓦剌反撲,也怕京中太子身弱,不能擔此大任。
“皇上,是不是龍體欠安,老臣這便去找禦醫來。”
“不,英國公先莫急。”朱棣暗暗用指甲掐了一下手背,是疼的,這所有的場景都是真實的,那眼前這一位精神利索的老者,除了多了些皺紋和白發,也確實是當年張輔的摸樣不差。
那時張輔還是壯年,聲若洪鍾,隻是跪在病榻前涕淚橫流。
終於想到問題所在,朱棣雙手不由自主地往自己臉上摸去。這雙手手,白皙且瘦弱,臉上胡子很少,也沒有了皺紋。
“我,我沒死?我這是又活過來了?這是第二世嗎?可我這還是大明皇帝?這英國公還在,難道我在朱瞻基那小子身上重生了?不對,年齡對不上,當年在蒙古回程,張輔已經五十,現在看他樣子,應該是七旬左右,二十餘年光陰,朱瞻基的身子不可能這麼年輕。”
“英國公,朕有個事情問你,永樂天子駕崩前,你說了一句什麼話?”朱棣不知道這一世,到底曾經發生了什麼事,甚至這一世到底曾經有沒有永樂皇帝,他也不知道。2
“皇上這是?”這突如其來的問題,讓張輔滿臉問號,不過既然皇帝發話,作為臣子自然要如實道來,“當年太宗北征歸途中駕崩,我在禦榻前心亂如麻,我父子都是受了太宗隆恩,那晚上天子歸去,我把頭都快磕破,嘴裏隻懂念叨著皇上萬安,天下無恙。”3
作者大大,捉蟲,曆史上朱棣廟號太宗後被嘉靖帝改為成祖,世宗是朱厚熜而不是朱棣,麻煩你改一下這處地方。
“那天你磕頭磕破了頭皮,血流到左邊眼睛裏了。不過朕問的不是這一句話。”皇帝居然說出那天晚上自己磕破頭皮後的血流進了自己的左眼,這事連張輔自己也記不清楚,皇上怎麼會知曉呢,張輔頓時愣了愣。再回頭一想,可能是當時永樂天子身邊的起居注記錄下來了。
見張輔的眼神呆滯了一下,又恢複了神采,朱棣才又繼續說:“朕問的是你伏在永樂天子耳畔說的那一句。”
張輔一聽這話,渾身一震,也顧不得君臣有別,眼睛直勾勾盯著在前麵坐得大馬金刀的天子。那時候朱棣身旁的秉筆太監,正宣讀著皇帝遺旨,自己跪在靠前的位置,一時間心情激動,更是趴到了禦榻邊上,湊在皇帝的耳根旁細聲說:“皇上放心,我張輔必定殫精竭慮——”
“殫精竭慮,護皇家血脈周全,護大明天下安穩!是這樣嗎?”
“皇上,怎麼會知道,這話,我當年說的輕,周遭嘈雜,負責起居注的太監也不可能聽得見。”張輔驚疑不定,甚至眼中還帶著一絲惶恐。
“你在永樂五年初封英國公,朕在武英殿親手賜你免死鐵券,在你耳邊也說了一句話:鐵券不鐵,前車可鑒。”朱棣確定了這一個白發老者,就是自己認識的張輔,便下了決心要跟他交底。1
“皇上——”張輔立時跪在地上,他知道自己心中現在想到的事情,如果說出口,必定掀出無盡風浪,“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