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我們選了一個陽光燦爛的雙休日,驅車到浙西大峽穀過了一次頗有意義的組織生活。這次賞心悅目的遊行,確實讓我們受到了一次別開生麵的“教育”。
浙西大峽穀位於臨安境內,是一處開發不久的生態旅遊景點,景區內山勢險峻、茂林疊翠,一條連綿的石灘靜臥在青山之間,將大山裂出一道峽穀,清洌的秀水潺潺地遊動在石灘上,衍生出無數引人入勝的景致。我們沿著曲折的山道一會登高攀山頂,沐著清風眺望山下,看密密麻麻的遊人如蟻螻蠕行;一會兒拾級下穀底,爬上漂於水上的竹筏,撩起片片透明的溪水,掀起陣陣歡笑。沒有豪華精美的人工景點,卻更令人覺得美不勝收,也許這就是生態旅遊的本意吧,果真讓人輕鬆愜意。
一大圈轉悠下來,覺得有些遺憾,因為這自然景色實在是太迷人了,可惜無法帶著走,人嘛,都有些占有的本能。這時就欣喜地看到了賣山貨的小販們,有賣林中漿果的,有賣壑間蘭草的、有賣山中野味的,有賣溪中亂石的,一攤接一攤地,琳琅滿目地,挺有些規模的,攤上的東西件件散發著峽穀中的野氣。自稱叫言乙的同行花兩塊錢賣了幾株栽在木缽頭裏的蘭草,寶貝般地捧在手裏,歡喜得不得了,看來他是買到自然了。我也買了一塊亮閃閃的結晶石頭,旁人見了都說不值,我卻不以為然,本來嘛,我看中的也就是那石頭的自然勁兒,要不然幾塊錢還想買到水晶鑽石不成?
中午,好客的臨安朋友請我們在大峽穀風景管理處的餐廳用餐。席間,年輕的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告訴我們,別看大峽穀範圍這麼大,第一期投資也就用了不到兩百萬,而且一年下來已經全部收回了投資,附近的山民也因此得以賣出不少山貨,很快富了起來。這多少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不過仔細想想,浙西大峽穀展現給遊客的,就是一派自然的景色,所需的投資也就是用於築路修道之類的,這樣的旅遊資源開發,不僅十分受人們的歡迎又還保護了自然,而且投資也應該是很節省的。讚歎之餘,不禁讓人聯想到我們的旅遊開發。應該說,我們的資源並不遜色於人,比如白龍潭,是杭州市區僅有的一個自然瀑布,而且也已具備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為什麼就是遲遲開發不出來呢?不可否認,有關方麵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但事實是收效甚微,看來根源就是在我們的開發思路上。假如以為自己身價不菲,非要盯著擁有幾億幾千萬的大投資者,來個“高檔次”的全麵開發,那的確是夠難的了,億萬富翁畢竟還是少數人。為什麼不可以學學人家邊投入邊獲益邊開發的滾動式開發方式呢?況且一個旅遊景點的檔次高低、效益好壞,並不一定完全由投資額來衡量的。
最近,又聽說臨安人把浙西大峽穀“包裝”成了“森林大氧吧”,我想其旅遊內容肯定不外乎原有的那些,但是“生態旅遊”叫多了,就沒了新意,臨安人能夠及時提出新的定位思路,我看就已經是一種成功了。平心而論,這個新提法還真是挺貼切,也挺有吸引力的,看來搞旅遊開發是得好好動動腦筋的,弄得好,一個點子就能搞熱一個景點,浙西大峽穀就是這樣搞熱的,至少我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