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愛的教育,從你蹲下來的這一刻開始(1)(1 / 3)

孩子要的其實真的不多,

別以為給他很多零食,他就滿足,

也別以為給他很多玩具,他就快樂,

他更渴望的是你的一個擁抱、一個微笑,

這些動作中流露出的愛才是他快樂的真正源泉。

“抱抱我”對孩子其實很重要

情景再現:

智銘有一個困擾,他從小到大都不會主動提出要求,覺得要求什麼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而常常表現得無欲無求。他來我這裏谘詢,是因為他無法開口提加薪的問題,隻得離開了喜歡的工作,跳槽到另一家待遇較好的公司做並不喜歡的工作。他在那家公司待得很不順心,鬱鬱寡歡。他總認為提出要求是一種“索取”行為,讓他有羞恥感。如果必須要他提出某些要求,他會出現呼吸急促、出虛汗等症狀。

經過深入溝通得知,智銘的媽媽在生他時由於難產,身體非常虛弱,對他的照顧較少。智銘小時候在一旁哭泣,媽媽隻會拍拍他、哄他睡覺,或者喚其他人來照顧,不能及時回應他的各種需求。這樣被拒絕了多次以後,他便不再努力要東西,同時產生了一種無助和絕望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始終伴隨著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智銘之所以會產生無助和絕望的感受,就是因為他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回應。所以,請父母暫時放下手中的事情,多陪陪孩子,而親親、抱抱等身體接觸可以令孩子切身體會到父母的關懷。

在嬰兒期時,孩子的需求若未得到及時的回應,或是沒有得到充分關愛,其內心會有恐懼產生,或是覺得需求得不到滿足,生命有所匱乏,或是無法學會表達需求。久而久之,孩子會對人產生懷疑、不信任感,且懷疑自己的能力。有些父母隻在孩子嬰幼兒時才表達親昵的感情,當孩子稍大一點兒後便改以冷淡的態度,拒絕孩子的“糾纏”。

媽媽想要逛街,孩子卻纏著媽媽抱,這樣的情況下,媽媽會覺得不耐煩。其實孩子是在很清楚地向媽媽發出信號:“媽媽,我比商場裏麵的物品更重要!”這種對母愛的需求,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家長一定要盡力滿足孩子的這種情感需要,否則會給孩子的終身幸福留下不可彌補的缺陷和陰影。當然,四五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開始建立,即使孩子可能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長也須采取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來應對。

因此,聰明的父母,不會對孩子的需求感到不耐煩,不會首先想到這樣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什麼樣的妨礙,而是平靜地分析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進而努力滿足孩子的需求。

除了身體接觸,微笑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個孩子都非常善於觀察父母的表情,他們喜歡從父母的表情中來推測父母的想法和態度,而微笑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父母接納的。父母的表情也不能因為一件事情的變化而變化,有經驗的父母即使在對待不聽話的孩子時,也不會麵露怒色。

比如,當你看到年幼的孩子在吃飯前玩泥巴,千萬不要氣勢洶洶地責罵他。若你微笑著對他搖搖頭,柔聲說:“這樣不可以,把小手洗幹淨,我們一起去吃飯!”也許孩子就會聽話地去吃飯。許多孩子都喜歡在父母表情比較溫和的時候來商量他們的事情,希望得到父母的同意,而當父母板著臉的時候,孩子就會沉默,不敢講他們的事情。

一個周末的傍晚,芊芊爸爸回到家中,連續五天高強度的工作讓他精疲力竭。一進家門,他就癱坐在了沙發上,一點兒說話或做別的事的力氣和願望都沒有,當然他也忽略了不遠處女兒那雙密切關注著他的大眼睛。直至吃飯之前的半個小時,家裏寂靜無聲。飯菜上桌,芊芊媽媽給芊芊爸爸講同事家中的趣事,把他逗笑了。這時,芊芊爸爸聽見角落裏傳來芊芊高興的聲音:“爸爸終於又會笑了!爸爸沒有生氣!”

6歲的芊芊這句話,讓芊芊爸爸突然警醒,而此前半小時孩子的沉默,似乎也有了答案。孩子把他的疲憊理解成了生氣,以她小小的邏輯,爸爸不言不語也不笑,是不是生氣了,我還是不招惹他的好!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意味著他苦心經營多年的慈父形象瞬間消於無形,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在回家後的半小時裏,他沒有笑。

接下來的時間,芊芊爸爸換了一張笑臉,開始吃這頓溫馨的晚餐。芊芊很想自己夾魚吃,於是她拿起筷子,用征求的眼神看著爸爸。這時,爸爸微笑著向孩子點了點頭,小女孩高興地夾起來,吃得津津有味。在這裏,爸爸和孩子沒有用一句語言,但是,他們之間的溝通卻非常順暢,這種溫馨的親子關係相信會令每一個做父母的都非常羨慕。其實,這正是微笑與點頭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