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自序:蹲下來,從他的角度看他的世界(1 / 1)

記得自己小時候,最喜歡被媽媽抱起來,或是被爸爸高高地舉上肩頭,每當他們那樣做的時候,我的心中就充滿喜悅與好奇,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其中的緣由。

等自己有了孩子,從他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終於有一天我不用再抱著他上街了,他自己已經能走很長的路啦。內心的喜悅與成就感就別提啦!有一天我依舊興高采烈地帶兒子上街采購,進了商場,他卻怎麼也不願意自己走了。我隻好蹲下身來試圖哄哄他,讓他繼續前行。就在蹲下身保持跟孩子身高相同的那一瞬間,我突然了解了孩子的感受,他的視線前麵黑色、藍色一片,全是大人們的褲子在眼前晃動,若是換了我,我也不願在這樣的視野下前行了。

蹲下來,保持和孩子同樣的視野,你才能看見他所看到的畫麵;蹲下來,更是一種謙卑的心態、溫柔的陪伴;蹲下來,你才能平等地與孩子對話。記得在一次公開課的分享環節,一位已經年過四十的女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還是小學一年級的她,高興地哼唱著從音樂課上學到的一首歌回家。當時的她並未注意到母親來了,而隻是聽到母親突如其來的聲音:“你唱得太難聽了,真是五音不全!”從此以後,她再也不敢高聲歌唱,音樂課成了她學生時代最不喜歡的一門功課,常常不合格。到她成年後,卻有位音樂學院的教授對她說,你的音色真美,如果從小訓練,有可能發展成為動聽的女中音。聽到這話的那一刻,她真有種想哭的委屈。

一個15歲的少年曾含著眼淚對我說,在他的記憶裏,已經數不清被爸爸打過多少回了,最狠的一次,爸爸用木棍打他,如果當時沒有在場的親戚阻攔,他定會被打死。現在的他跟爸爸沒話說,甚至看見爸爸就會恐懼得想逃離。當我跟他爸爸聊起少年的感受時,爸爸說:“哪個孩子沒挨過打?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我相信這位父親說的是事實,但孩子的恐懼也是事實。

親子間這樣或那樣的對待、影響和互動中,生命的鏈條被巧妙地複製著,孩子從父母身上習得的經驗,像烙印一樣被準確地傳遞下去。每個幼小的身體上、心靈裏記錄著一次次擁抱與親吻,也記刻著一次次挫折跟打擊。即使那些細節經過時光衝刷早已被遺忘,但孩子的身體還記得,他的潛意識也還記得。

在一千次一萬次相似的態度、語言和行動的重複後,孩子終於長大成人了。長大成人的孩子不再是白紙,上麵塗抹了各種顏色,如不同的情緒:歡喜與憤怒,開心與悲哀,平靜或驚恐;還有不同的處事態度:主動或被動,積極或消極。所以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更像是建築師,如果最初的地基沒打好,看似完美的建築也會有隨時坍塌的風險。

孩子是不需要教育的,隻需要給他提供所需的環境。在愛、自由、平等的對話基礎上,父母才能更好地讀懂孩子的內心,才有機會真正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從而用更智慧的方式處理好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賦予孩子更多美好和快樂,讓孩子學會積極、樂觀、獨立地麵對屬於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