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更大一些,強烈的好奇心還會促使他動手做實驗,甚至充當小破壞分子。他常會把玩膩了的玩具到處扔,翻箱倒櫃地在家中尋找新鮮的玩意兒。他會跑會說之後,便耐不住房間的寂寞,喜歡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跑到戶外去“瘋玩”。對於孩子這種種的好奇行為,父母很容易將其當成“調皮搗蛋”來處理。
小敏家的藍嵐還沒滿1周歲。一天吃午飯時,飯桌上擺著紅紅的辣椒醬,藍嵐很想用手指蘸來嚐,小敏忙把辣椒醬挪到一邊,告訴她:“不行,這是辣的。”小敏製止了她三次,可沒想到她一轉身,藍嵐還是馬上用手指蘸著吃了一口。小敏趕緊給她喝水,問她辣不辣。雖然藍嵐辣得連眼淚都流出來了,卻沒有哭,好像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似的。
像藍嵐一樣,這世上所有的孩子都充滿了好奇心。因為有好奇心,他們看見電視熒屏上有會說話、唱歌的動畫形象,就會圍著電視機左看右看,用手拍打電視機,嚷著要那些小動物出來陪他玩;看見媽媽給家裏的植物澆水,他也要每天給花花草草澆三次水;看見理發師給顧客理發,他回家後也會拿起剪刀給絨毛狗、洋娃娃剪頭發。孩子不像大人那樣看見狗要避開,看見老鼠要尖叫,看見蜘蛛會起雞皮疙瘩。他們沒有任何偏見,而是充滿了純粹的好奇心。
由於孩子的好奇心理加上年幼無知,往往會導致一些破壞行為的發生。對此,家長應該耐心地引導、教育孩子。比如,孩子拆壞玩具後,家長不應該單純責怪孩子,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並向孩子介紹玩具的正確使用方法,讓孩子學會使用玩具,愛惜玩具。
隻要家長把心態擺正,不難發覺好奇心對孩子的好處多多。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對許多事物都充滿興趣,對新鮮事物或事件容易產生好奇,從而激發其學習新鮮事物的興趣。好奇心是孩子尋求知識、主動學習的動力。好奇心越強的孩子,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就會越快。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正是從小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思考,從而積累起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的。
好奇心也是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原動力。比如他們會把小椅子擺成個圓,告訴家長這是小貓的家;他們用積木搭出高樓、橋梁等各種各樣的東西。在好奇心的推動下,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開始嶄露頭角,他們的想象無拘無束,這就是好奇心在推動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不好奇、不會玩的孩子會顯得比較呆板,也不容易交到朋友,而好奇寶寶都很自信。好奇寶寶喜歡模仿自己喜歡的社會角色,比如在幼兒園的“過家家”中,孩子會對自己比較親密的人的職業比較感興趣。在遊戲過程中,他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後,如果他經常要求再次表演該職業,說明他確實對這一職業比較喜歡。滿足好奇心可以使孩子更加確定自己喜歡什麼,這樣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會更加自信獨立。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父母應正視孩子的好奇心。“人為什麼要吃飯?”“太陽為什麼要下山?”“天空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小鴨會遊泳,而小雞不會遊泳?”……這一切的一切都會讓孩子覺得稀奇,覺得有趣。“樹為什麼會長葉子?”“為什麼爺爺長胡子而媽媽不長胡子?”“為什麼花母雞下蛋而大公雞不下蛋?”……孩子的問題總是五花八門,讓人應接不暇。在孩子眼裏,世界很奇妙:小鳥為什麼會飛?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太陽為什麼會升起和落下?他們對每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物都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想將它們弄明白,這就形成了孩子的求知欲。
對於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應該精心保護。當孩子不斷對新事物表現出興趣,當“為什麼”成為孩子的口頭禪時,這就意味著孩子開始展露他們的好奇心。作為父母,應該理解、包容、支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的必修“功課”。
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應當先問問孩子是怎麼想的,然後根據他的理解和生長階段,給出一個較為清晰簡單的回答。
孩子的好奇心重,但由於知識麵狹窄,生活經驗簡單,使得他們常常會提一些幼稚的甚至讓人捧腹大笑的問題。對於一個父母覺得簡單的、已作答的問題,他會刨根問底,一遍又一遍地問,不厭其煩,讓人難以招架。孩子問問題的時候,父母如用不理睬、厭煩甚至嘲笑的態度來對待,如“誰會知道這些啊!”“你怎麼什麼都問啊?”“你怎麼這麼煩呢?”“你沒看我正忙著,一邊玩去!”“你真傻!”等等,會使孩子感到沮喪,從而放棄提問題,這將導致孩子的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泯滅。而“誰會知道這些啊!”“上學以後再問老師吧。”等回避問題,或將問題轉給他人的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的好奇心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