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一個影響本研究結果的重要因素,就是實驗難度的問題。本研究在設計實驗情境時,同時出現了兩個故事人物(一個玩偶,一個真人),同時,要求兒童記憶的內容、判斷的問題、實驗的時間(每個被試要連續完成本研究的三個實驗,約10分鍾)比之前人的研究都有增加。這種任務難度較前人的研究是不降反升,是否與本研究中5歲兒童才真正通過了錯誤信念問題的研究結論有關?此外,本研究難度的增加,可能還在於重複提問。一些研究者認為年幼兒童在標準錯誤信念任務的口語對話方麵有特殊的困難。Siegal等(1991)研究發現,在一個意外內容任務中,隨著重複提問,兒童可能轉換了他們的答案,即使是已理解錯誤信念概念,也產生了大量錯誤反應。兒童的答案改變的原因,可能是當被給出成串的複雜的錯誤細節時,兒童的回答出現了特殊的問題。因此,這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在技術上更好地區分兒童記憶問題與錯誤信念問題?我們認為,若在實驗的最後再問一次記憶問題,以了解其記憶及對錯誤信念認識的狀態,或許是解決該難題的一個良方。
(二)學前兒童在不同ToM任務中表現的一致性和差異性
本研究發現,學前兒童在不同ToM任務中的年齡表現基本上是一致的。這一結論表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有著一般的規律。有人認為兒童在經典ToM任務中的表現,有任務特殊性的特點(鄧賜平,2001)。本研究在進行三個經典ToM任務測試時,將被試同一、時間同一、幼兒園同一,結果並沒有發現任務特殊性的表現。
但本文(四)1中兒童回答三個任務的t檢驗以及圖6-1的最優尺度分析皆表明,意外地點任務和意外內容任務間的聯係較強,而外表—真實任務與前兩者的聯係較弱。這也許是前兩個任務的呈現方式和提問難度比較一致,而後者的呈現方式、提問難度與前兩者有所不同所致。Gauvain和Green(1994)認為,較小的學前兒童不如較大的學前兒童樂意回答成人的挑戰性問題,而類似外表—真實任務的問題恰恰富有挑戰性。因為該任務的提問方式是非習俗的,這會對兒童的反應產生消極的影響。王益文等(2003)的研究也發現,外表—真實任務中外表真實區別難度顯著低於意外內容和錯誤信念,意外地點任務(其原文為意外轉移任務)的錯誤信念顯著難於意外內容任務(其原文為欺騙外表任務)的錯誤信念。由此看來,雖然在三個經典ToM實驗中,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年齡特征一致,但三個模式的內在結構還是有不一致之處。在前人的許多實驗中,研究者們往往同時會采用意外地點任務和意外內容任務來作為錯誤信念的測試任務,本研究的結論或許能為此提供一種解釋。
(三)學前兒童回答行為預測問題與他人錯誤信念問題的比較
由表6-5可見,兒童對他人行為正確預測的能力與對他人錯誤信念的正確認識間並無顯著差異。執行理論(the executive theory)假設,3歲兒童對意圖以及多數心理概念的把握與4歲兒童沒有顯著性差異,隻是年幼兒童缺乏構建心理狀態報告的能力(Russell、Hill和Franco,2001),而執行功能和心智到4歲左右才先後得到發展(Russell、Jarrold和Potel,1994)。王益文等(2003)研究發現,在意外地點任務中,內隱錯誤信念問題(如問:小麗會到哪裏找她的小球?)要難於標準錯誤信念問題(如問:小麗認為小球在哪裏?)。他們認為,內隱錯誤信念問題暗含內容較多,更難於理解和搜索答案。分析本研究的結果可以認為,由於學前兒童的具體形象性開始發展,其內在的思維判斷和行為預測的一致性不斷增加,雖然行為預測問題更符合直覺行動性,是起易化的提示線索,但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這種作用已不太明顯。因此,錯誤行為預測問題與錯誤信念問題可以認為是一類問題。這一發現也提示我們,在提問心理理論問題時,注意在形式上與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相吻合,會有利於探測其心理發展水平的不同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