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
在渤海灣
我的祖國
正在打撈
打撈甲午海戰的沉船
打撈那段
屈辱、悲壯的曆史
那曆史
沉得太深太久了啊
血也生了鏽
當年威武的戰艦
早已是腐鏽不堪
而今
我們也在打撈
在遵義城下
在鐵索橋畔
在茫茫草地
在皚皚雪山
我們在打撈
打撈半個世紀前
沉澱的長征
和長征的沉澱
打撈那些
金箔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亮閃閃的碎片
讓這些碎片和甲午海戰的沉船
一齊陳列在
曆史博物館
對當代和後代的炎黃子孫
對未來的世紀
對整個空間做長久的
無聲的
卻是強悍的
發言
那是呐喊
也是召喚
蘇聯也在打撈
二十六歲的女作家
在打撈
衛國戰爭中間
女性們不凡的奉獻
美國也在打撈
打撈“挑戰者”號
崇高的殉難
人世間
有許多寶貴的東西
值得打撈
不打撈該多麼遺憾
每個人
即使他的生命異常短暫
每個民族
即使他有太多太重的苦難
我們十分需要
需要打獵
但我們百倍、千倍地需要
需要創造
1986年3月19日至21日於江西瑞金至廣東韶關
聽老紅軍唱《國際歌》
象大山裏對歌的老俵
象背誦古詩文的私塾先生
別挑剔他
別責怪他
她唱得那樣虔誠
那樣動情
他學唱這支歌的時候
幾億中國人還不會唱
幾億中國人還沒有醒
包括能用五線譜
寫很多優美樂曲的音樂教授
包括在上海在北平在南京
走紅的歌星
這支歌支撐著他
走過兩萬五千裏的風風雨雨
她的歌唱時中國革命史悲壯的回聲
他說他唱的《國際歌》
比廣播裏唱的標準
並且一遍又一遍
把他那標準的《國際歌》
唱給我們聽
我覺得好笑
你看他
差一點把這支莊重的歌
唱成了江西小調
唱得又直又平
可他那自我感覺
就像走在刑場上的勇士
就像奔赴前線的英雄
那麼莊嚴
那麼神聖
你隻能在他麵前肅然起敬
因為,作為一個有文化的共產黨員
一個投身革命的晚輩後生
這支歌
我唱的肯定會比這位老人
更標準,更動聽
彈我唱這支歌
卻不如他癡迷
不如他赤誠——
讓自己每一次脈搏的跳動
都彙入這浩蕩的歌聲
把這支歌的每個字、每個音符
都化為自己的生命……
1986年3月19日於江西於都
沉馬
一匹馬
一匹將沉的馬
將沒頂於泥沼的嗎
在掙紮
在徒勞地掙紮
加速死亡的掙紮啊
走過他身旁的紅軍隊伍
竟因他發生一場小小的廝打
幾個餓得眼藍的士兵
用刀子在馬身上割、挖
一塊塊鮮血淋漓的馬肉
一塊塊誘人的活馬肉啊
篝火在遠處燃燒
象救命的神火
閃現於天涯
另一些也是饑餓的士兵
衝上去製止、攔阻
有的竟動手打了對方的嘴巴
嘴裏還不停的罵
“娘個皮!
沒種的!
一邊罵一邊撫摸
那直立的、顫抖的馬鬃
痛心的淚水嘩嘩流下:
“他跟我們走了那麼遠
這馬這馬……“
饑餓的魔爪
使多少鐵男兒、硬漢子
猝然倒下
還有茫茫遠遠的路
等待他們去趟、去跨
反正這匹馬已無可援救
不是沒有良心
是
沒有
辦法
那匹馬
終於整個的沉沒了
泥水彌合時
竟沒有一丁點聲響
也沒有人的喧嘩
靜得出奇
靜得可怕
蕭蕭晚風
吹亮了遠方的篝火
天邊殘留著
一片馬血樣
鮮淋淋的晚霞
1986年4月30日於四川紅源
寡婦村
村口
有十七課香樟
心頭
有十七座靈堂
這是著名的“寡婦村”
村裏曾有
十七位寡婦的大娘
當年他們是
十七個健壯的少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