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嘹亮的軍號聲中
毅然送郎遠征他鄉
她們有強勁的腰身
她們有飽滿的乳房
她們開墾和哺育了這片土地
和種子一起
一次次埋下
對丈夫烈火般的渴望
後來
他們有的遭到白匪的淩辱
含恨跳進
坪下墨綠的水塘
有的實在無法糊口
到山上扯起大旗
聚了一群反叛的刀槍
他們曾苦苦地等待、等待
十七個漢子
沒一個還鄉
據說他們全都戰死了
戰死在長征突圍的路上
細節無從談起
因為連一個字毛也沒飛回來
一切一切
隻能由人們去猜、去想
也有人說
其中一個活著
在外地當了大官
另外地當了大官
另外討了城裏的婆娘
人們根本不信
說這純屬栽贓
也有暗地裏信了
卻在心裏邊
狠狠地又是悄悄地
痛罵一場
如今
十七位大姑娘
隻有個把的還健在
成了一部活的經典
成了這“女兒國”
當之無愧的國王
1986年3月於廣東仁化
雪葬
人世間有許多隆重的葬禮
最隆重的
莫過於這雪葬
那是紅軍隊伍
攀援在雪山之上
饑餓啊
寒冷啊
缺氧啊
“撲通”一聲
倒下了這位班長
驚人的聲響
不是來自他瘦弱的身軀
馬身軀已經輕得沒有斤兩
聲響來自
隨他一起撲倒的槍
和那沉重得
使他無法承受的子彈箱
戰友們艱難地圍攏來
一個戴眼鏡的老兵
獻出隨自己走了一萬裏的手杖
青竹手杖
深深插在他的身旁
上麵拴係著它的一條綁腿
那是無字的飄碑
在寒風裏
飄著剛毅
飄著頑強
手杖上還掛著他的小水壺
僅剩下的一點水
也已完全的凝為冰霜
象他那一腔沸騰的熱血
冰潔在胸膛
沒有悼詞
沒有靈堂
起伏的山脊
是巨大的挽幛
呼嘯的北風
是哀悼的樂章
沒有石塊
沒有泥土
又怎能把戰友的遺體安葬
綿綿不斷地隊伍
每個人從這裏走過
都用幾乎凍僵的手掌
捧一把潔白的哀思
輕輕鋪撇在烈士身上
一捧,十捧
百捧,千捧
千萬捧白雪
堆成了一座雪白的墳塋
聳立在起伏的冰封雪崗
隊伍如蜿蜒的龍蛇
走出好遠好遠了
兩個戰士還不住地回首張望
一個擔心的問
“會不會化了?”
另一個回答
“不會化
那是大雪山
一萬年也是它”
1986年4月26日於四川阿貝馬爾康
牧人之子
我有幸與他會麵
這是一位地道的藏族老漢
誰能想到他本是江西老俵
長征時流落在這片草原
那年他沒有翻過雪山
就暈倒、暈倒在山路旁邊
黑憧憧的夜裏沒人知曉
清晨被一位藏族牧人發現
牧人用馬把他馱回帳篷
十幾天後它才睜開雙眼
一醒過來要去追趕隊伍
剛走幾步就摔倒在門前
從此他成了牧人的兒子
他的家便是這茫茫的草原
阿媽為他熬製奶茶*粑
阿爸教他揮動神奇的牧鞭
大野裏的強風
吹硬了他的骨骼
高原上的烈日
烙紫了他的圓臉
他再也沒有回過家呀
親人早就被白狗子殺完
他從未找過人民政府
他覺得自己那點經曆不值一談
他一直生活在藏民中間
改變了生活習慣也改變了語言
連寺院裏精明的喇嘛
都看不出絲毫的破綻
隻是在他那陳舊的帳篷頂端
有一顆小紅星光芒耀眼
那是革命的信物
成了他終生的紀念
1986年5月1日於四川諾爾蓋
婁山關剪影
雲海茫茫
蒼山鬱鬱
婁山關峽穀裏
飄蕩著
狂歡著、迷人的舞曲
節奏鏗鏘的電子音樂
想象中
化作了槍聲密集
峽穀裏飄出的不再是硝煙
而是各種美味罐頭
散發的香氣
當年這險關
令人膽寒
如今變成聞名的風景區
當年這隘口
曾浴血激戰
如今變成了旅遊勝地
青年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