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借口就是給自己喂的毒藥
不要總給自己找借口,借口雖然讓人活得心安理得,但也讓人活得虛無縹緲。
二十幾歲的人,往往會在沒有完成任務時,告訴自己是因為今天心情不好,是因為今天的狀態不好,是因為今天的天氣不好,是因為某某人給我造成了一些影響,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借口,成為自己沒有完成職責的理由,其實真正的原因隻是自己的懶惰。正是各種各樣的借口成了自己不去完成任務的理由,正是這樣的借口使得自己越來越懶惰,於是久而久之,形成了遇事就找借口的習慣。
一個習慣找借口的人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遇到問題不從自身找原因,這樣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因為這樣的人看不到自身的缺點,無法在實踐中不斷磨煉,發現自己的缺點,並不斷修正,所以就無法取得進步,於是他的水平就一直停留在原地,當別人都在往前跑的時候,他還在原地踏步,這就相當於大踏步地往後退。
一個習慣於找借口的人,自身的潛能永遠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例如:我累了,明天再幹吧;今天我過生日,所有的工作都可以不做了;我覺得自己不能勝任,我還是不做了;即使做了也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做了也等於沒做,就不浪費這工夫了……人往往會找出各種各樣的借口,在心裏進行自我說服,隻要稍微可以說得通,就懶惰下來,因為自己已經有了一個“合適”的理由,所以就更加心安理得。這樣是很可怕的,久而久之,隻要稍微有點問題就找借口,本來可以做,可以做得很好的事不去做,這樣一個人的潛能就得不到充分發揮,借口如毒藥一樣一直毒害自己,天才也會變成庸才了。
海爾就是靠著不找借口、迎難而上的精神才使海爾產品不斷擴大在國內外的市場份額。
有一次,德國經銷商史密斯先生打電話要求海爾必須兩天之內發貨,否則訂單自動失效。兩天內發貨實際意味著當天下午所有貨物就必須裝船,此刻正是星期五下午兩點,如果按海關等有關部門五點下班計算的話,那麼就隻有3個小時了,如果按照一般程序,要做到這一切幾乎是不可能的。
“保證完成任務,海爾人絕不能對市場說不。”於是,幾分鍾後,船運、備貨、報關等幾項工作同時展開了,為的就是一定要確保貨物在當天下午發出。時間在漸漸逝去,一分鍾、兩分鍾、十分鍾……空氣凝固起來,每個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調貨的、報關的、聯係船期的……
當天下午五點半,當史密斯先生得到了來自海爾“貨物發出”的消息後,改變了他十幾年來的一種信念。他發來了一封感謝信說:“我做家電十幾年了,還從沒有給廠家寫過感謝信,可對海爾,我不得不這樣做!”
假若海爾當時沒有迎難而上而是覺得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覺得是史密斯先生故意刁難他們,那麼就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達到客戶的要求。海爾正是靠著這種不找借口、迎難而上的精神才使自身成為國際品牌的。
二十幾歲,應對自己嚴格要求:不管是什麼樣的工作,不管是做什麼事情,我們都不要為自己找借口,要明確自己的責任,不要為逃避責任找借口。
第六節 你所得到的有可能全部失去
聰明人會提前為危機的到來做準備,而笨人隻會在危機來臨時手忙腳亂,最終讓危機變成事實。
人生就像一部戲劇,你在起初可能是一個公主,但很可能在下一秒,就淪落成灰姑娘。有人一夜成名,卻也有人在一夜之間由閃耀的名人成為階下囚。所以,當年輕的我們得意於今天的收獲時,更應想到日後很可能會一無所有。隻有對成功保持應有的警惕,才可能站得更高。
其實,這種警惕性就是我們對於危機的嗅覺。危機是個人成長的信號,一個總以為在舒服窩裏便可以高枕無憂的人遲早是要吃虧的。
在一篇《情敵不老》的文章中看到這樣的例子:女人在發現丈夫有了外遇以後,開始意識到自己在與他結婚後變得不注重打扮自己,不修邊幅,同時也放棄了畫畫,和結婚前的自己截然不同。於是她開始精心打扮自己,每天漂漂亮亮地出門,更加努力地工作,贏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欽佩。並且重拾丟棄了五六年的畫筆,最後成了全城有名的畫家,這時丈夫主動斷絕了與情人的往來,回到了她的身邊。她說:“我應該感謝那個女人,她在我活得特別倦怠、慵懶的時候,為我注射了一針特效針劑,瞬間激活了我,讓我拚盡自己的智力和魅力,和她角逐。”
女人隻有在丈夫有外遇的時候,才意識到長久以來自己已經在丈夫麵前失去了魅力。結婚之後,如果個人缺乏危機感,可能就會這樣認為:自己的丈夫或者老婆會永遠留在自己的身邊。因為自身沒有危機感,所以就缺乏在對方麵前展示自身魅力的動力。其實,如果一方長期感覺不到對方的魅力,那麼這樣的婚姻就是危險的,夫妻雙方不能因為婚姻就忘記了更加努力地去表現自己。每天早上,對方看到你一副不刷牙、不洗臉的樣子,這樣的你怎麼會在對方的眼裏有魅力呢?和這個女人一樣,她的自我形象與結婚前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她丈夫的心理上形成明顯的落差,所以出現外遇的概率就會大一些,之後她感覺到了自身的危機,開始改變,她的丈夫才慢慢回到了她的身邊。即使婚姻的圍牆塌了,她至少也為自己蓄積了再次起飛時所需的能量。
生活中往往這樣,一個人缺乏危機感,隻有等到有一天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丟失的時候才會後悔。沒有危機感才是真正的危機,所以人應該不斷地適度給自己一些危機感,無論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要懈怠。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同樣,危機感也可以促人進取,使人進步,隻有保持適度的危機感,使自己處於一種學習的狀態,才有可能取得進步。
有這樣一個寓言:草原的夜幕下,一頭獅子在沉思:當明天太陽升起時,我要拚命地奔跑,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而與此同時,一隻羚羊也在琢磨:當明天太陽升起時,我要拚命地奔跑,逃脫那隻跑得最快的獅子的追趕。故事中的獅子和羚羊都有危機感,因為在自然環境中,它們處處都有危險,時刻都會有不幸發生,所以它們必須奔跑。現在的社會中其實處處都存在著危機,所以你必須時時存有危機感,否則,一不留神你就會被競爭者取而代之。聰明人會提前為危機的到來做準備,而愚笨人則隻會在危機來臨時手忙腳亂,最終讓危機變成事實。
第七節 你的過去和將來都不是最重要的
假如快樂和收獲是一個麵包,那麼你既不要抱怨自己沒有麵包,也不要抱怨別人搶走了你的麵包。如果你今天吃了酸麵包,那麼你就應該奮鬥,而不是為這個酸麵包煩惱,否則明天你吃的還是酸麵包。
過去永不再來,未來又尚未發生。因此,讓我們知足地活在現在。二十幾歲,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段,如果隻是一味地回憶過去或者暢想將來,而耽擱了今天該做的事情,那麼到時候耽擱的也隻能是自己的人生。
一位哲學家在古羅馬的廢墟裏發現了一尊神像。由於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神像,所以哲學家好奇地問它:“你是什麼神啊,為什麼有兩張麵孔?”
神像回答道:“我的名字叫雙麵神。因為我可以一麵回視過去,吸取教訓,一麵仰望將來,充滿希望。”
哲學家又問:“那麼現在呢?最有意義的現在,你注視了嗎?”
“現在!”神像一愣,“我隻顧著過去和將來,哪還有時間管現在?”
哲學家說:“過去的已經逝去了,將來的還沒有來到,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現在;如果無視現在,那麼即使你對過去、未來了如指掌,又有什麼意義呢?”
神像一聽,恍然大悟,失聲痛哭起來:“你說得沒錯,就是因為我抓不住現在,所以古羅馬城才成為曆史,而我自己也被人丟在了廢墟裏。”
回憶昨日以及暢想未來都是一種虛幻,唯有把握今日才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眼前的時光,在可以完全把握的“今天”,多做一些事情,多付出一些。正如一個詩人所寫的:盡力地裝點現在的房屋吧,使之成為最甜蜜、最溫馨的場所,何必過多地夢想遙遠的華居?這並不是讓人們不為明天計劃,也不是要人們不期盼明天更美好的事物,而是讓我們不要把心思過多地集中在未知的事情上,沉醉於幻想之中,從而錯過了今天的機會、今天的成功。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一名蒙特瑞綜合醫院的、名叫威廉·奧斯勒的醫科學生,正處在種種煩惱的包圍之中。他的煩惱是什麼呢?因為他常常在想:怎樣才能通過期末考試?現在該做些什麼?將來到什麼地方去?怎樣才能創業?怎樣才能謀生?
他拿起一本書,看到了對他的前途有著很大影響的25個字。這25個字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事,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對這25個字,威廉·奧斯勒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必須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正是這25個字,不僅使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後來成為著名的醫學家,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而且讓他成了英國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他因此被英王封為爵士。
假如快樂和收獲是一個麵包,那麼你既不要抱怨自己沒有麵包,也不要抱怨別人搶走了你的麵包。如果你今天吃了酸麵包,那麼你就應該奮鬥,而不是為這個酸麵包煩惱,否則明天你吃的還是酸麵包。
二十幾歲的你如果習慣於回憶過去,就會很容易衰老,意誌消沉,悲觀或者自滿;如果經常暢想將來,就會變得不切實際。因為無論是過去或將來,都離我們很遠,唯有珍惜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第八節 如果不能走在前麵,那麼也不要落在後麵
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都是錯失的機會,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幸運從後門進入的機會。
俄羅斯學者布留索夫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時代的前麵,如果不可能,那就絕不要落在時代的後麵。”這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的思考方法,就要善於在工作中捕捉知識,掌握更多的工作技巧,構建更加科學的知識結構。隻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適應工作和時代的要求。
有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份工作,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好,於是他很珍惜,下決心要好好幹。第一天,老板給他一把利斧,並給他劃定了伐木範圍。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樹。老板說:“不錯,就這麼幹!”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幹得更加起勁,但是他隻砍了15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隻砍了10棵樹。工人覺得很慚愧,於是跑到老板那兒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
老板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麼時候?”
“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裏有工夫磨斧子!”
現今社會,沒有打不破的鐵飯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並不意味著明天這個職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無論是誰除了努力工作外,都應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學習上。隻有經常磨斧子,斧子才能更加鋒利,才能更好地披荊斬棘。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有米勒·佩利的學習意識,那麼就會做得像米勒一樣好,甚至比他更優秀。隻有這樣,才能在變化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米勒·佩利生活在一個工薪階層的家庭中,因為兄弟姐妹比較多,所以他高中畢業,就不得不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到一家百貨公司去打工,每周隻能賺3美元。但是,他不甘心就這樣工作下去,於是他每天都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想辦法充實自己。
經過幾個星期的觀察,他注意到主管每次總要認真檢查那些進口商品的賬單。由於那些賬單用的都是法文和德文,於是他便開始在每天上班時仔細研究那些賬單,並努力學習法文和德文。
有一天,他看到主管十分疲憊,就主動要求幫助主管檢查。由於他幹得非常出色,所以以後的賬單就由他接手了。過了兩個月,他被叫到一間辦公室裏接受一個部門經理的麵試。他感到困惑,因為自己目前的職位是部門中最低的,而且加入公司的時間也不長,於是他便問經理為何選自己當接班人,經理說:“我在這個行業裏幹了40年,根據我的觀察,你是唯一一個每天都在要求自己進步,不斷在工作中改變自己,以適應工作要求的人。從這個公司成立開始,我就一直從事外貿這項工作,也一直想物色一個像你這樣的助手。因為這項工作所涉及的麵太廣,工作比較繁雜,不僅需要的知識很龐雜,而且對工作適應能力的要求也特別高。我認為你是一個十分合適的人選,我相信這一選擇沒有錯。”盡管米勒·佩利對這項業務一竅不通,但是,憑著他對工作不斷鑽研、學習的精神,他的能力不斷地得到提高。半年後,他已經能勝任這項工作了。一年後,他接替了經理的工作,成了這個部門的經理。
有一句美國諺語說:“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都是錯失的機會,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幸運從後門進入的機會。”隻有對工作勇於負責,每天都有所改變、有所進步的人,才能夠成為一個卓越的職員,才能抓住機遇,順勢而上。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已不再被認為是上學時的事。學習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已經沒有時間的分隔、人員的界定和場所的限製。在這個變化的環境中,學習已變成了終身的事情,人們必須隨時隨地學習知識,隻有不斷地改進思考問題的方法,才能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第九節 可以一無所有,但不能沒有自己的路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那麼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
走出校園,我們開始在社會上打拚,由開始的不被認同、接納,到後來與別人的競爭,還有可能麵臨生活上的各種問題,於是走向三十歲的我們第一次感到了生活的艱辛。但是這些其實都無所謂,即使現在我們身無分文,即使現在的我們還是一個看別人臉色做事情的小角色,也都沒什麼,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確自己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