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漂泊其實是一種資本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趟旅行,沿途有無數的坎坷和泥濘。如果我們的眼睛總是被灰色所蒙蔽,心靈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那麼,人生軌跡怎能美好?
可能現在的你正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在他鄉默默奮鬥。漂泊是你生活的常態,每每別人正和家人團圓的時候,你隻能拿著電話,在電話這頭告訴爸爸媽媽你一切都好,卻抑製不住孤單的淚水,在掛掉電話之後,任憑這大城市寂寞的風吹幹它。很多次委屈之後,你也曾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打算坐上回家的列車,但是你沒有,因為年輕的夢想還在,因為曾經的付出,你不能放棄,所以,你留了下來,為了那遙遠卻又執著的夢繼續努力。
漂泊雖然是一種狀態,一種煎熬,一種無依無靠的孤獨,但更是一種錘煉。在人生的軌跡上,誰又能說漂泊不是一種資本呢?
因為曆經漂泊,所以,我們更加珍惜幸福,更懂得愛;因為曆經漂泊,所以我們更加堅強,更能懂得擔當,更能勝任。苦難是殘酷的,但是如果沒有在苦難中的磨礪,我們根本不會擁有在大災難、大考驗麵前堅毅的目光。
因電視劇《士兵突擊》而走紅的演員王寶強就是一個例子。他是草根出身,是80後青年奮鬥的代表。他1984年出生於河北農村,因為一個“電影夢”,八歲開始到少林寺習武,十四歲便到北京闖天下,成了北漂一族。
他在京城當農民工,睡過十幾個人一起的大通鋪,為了能夠跟演員夢沾上邊,他去做了群眾演員,而且大多時候根本就不會露臉,當別人假裝摔倒的時候他為了表演真實而真摔,也正是這股執著勁讓他獲得了更多的出演群眾演員的機會。北漂的日子比想象的還要艱難,尤其是對於他這樣一個沒錢、沒學曆、沒相貌的農村娃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有時候他掙不到錢隻能靠吃冷饅頭過活。命運根本沒有多照顧他,但是他還是靠著自己的堅韌,咬著牙走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並最終苦盡甘來。
他被導演李楊選中,憑借電影《盲井》,獲得金馬獎最佳新人,法國第五屆杜威爾電影節“最佳男主演獎”、第四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新人獎”以及第二屆曼穀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他的星途從此打開。從《天下無賊》中土得掉渣的傻根,到《暗算》中天賦異能的阿炳,再到《士兵突擊》中不斷蛻變升華的許三多。王寶強,一個典型的小人物,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子弟,走進了演藝圈,被諸多大導演青睞,成為感動無數青年的心中偶像,當選“2007年80後十大影響力人物”之首。
曾擔任過聯合國秘書長的瑞典政治家哈馬舍爾德曾說:“雖然我們無從選擇命運的框架,但我們放進去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的。”人不能選擇命運,卻可以選擇自己生命的道路。雖然麵臨苦難和漂泊,但是我們依舊可以堅強地挺過來,成就我們自己的人生。也正是因為這些苦難的折磨,我們才更加經得起考驗。
成龍小時候離開父母進戲校練功,那裏的生活無比枯燥。他不但要苦練功夫,還要時常挨打,但這卻為他日後將中國武術搬上世界的舞台創造了可能;梁朝偉從小就家境貧困,單親家庭使他過早地背上了生活的重擔,最困難的時候隻吃醬油拌飯,中學畢業後沒錢念書隻好去賣電器、當服務員,但正是這些經曆讓梁朝偉更加努力,更加懂得珍惜,最終成為“影帝”;周潤發出身貧民窟,在酒店打雜、搬行李、賣報紙,幾乎樣樣都做過,所以,在日後飾演闖蕩江湖的大俠的時候自然多了一些生活上的體會……其實生活中經受苦難和漂泊的不止你我,苦難是人生的一種磨礪,是走向成功的資本,隻有經得住折磨,才能收獲成功,而經不起苦難的人就隻能成為命運的不幸兒。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趟旅行,沿途有無數的坎坷和泥濘。如果我們的眼睛總是被灰色所蒙蔽,心靈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那麼,人生軌跡怎能美好?世界的顏色由我們自己決定,智慧之人會擦亮自己的眼睛,當我們的心境修煉得像高僧一樣風雨不驚時,我們便能領略人生路上的美景!
第二節 寂寞是人生最大的考驗
寂寞雖靜寂無聲,卻可以讓你更好地透視生活,在人生的大起大落麵前,保持一種洞若觀火的清明和遠觀的睿智。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說的是議論至高無上之道德者,是不與世俗爭辯的;而成就大業者往往是不與老百姓和謀的。這話乍聽起來似乎有悖於曆史唯物主義。但細細想來,也不無道理。“頭懸梁錐刺骨”也好,“孟母三遷”“鑿壁偷光”也好,大都說的是,成就大業者在其創業初期,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門捷列夫的化學周期表的誕生,居裏夫人的鐳元素的發現,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摘取的桂冠等,都是在寂寞、枯燥中紮紮實實做學問、在反反複複的冷靜思索和不斷的實踐中才得以成功的。
每個人一生中的際遇肯定不會相同,但隻要你耐得住寂寞,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當際遇向你招手時,你就能很好地把握,獲得成功。有“馬班郵路上的忠誠信使”稱號的王順友就是這樣一個甘於寂寞、耐得住寂寞的人。
王順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郵政局投遞員,全國勞模,2007年全國道德模範的獲得者。20年來,他一直從事著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的艱苦而平凡的鄉郵工作。郵路往返裏程360千米,月投遞兩班,一個班期為14天,22年來,他送郵行程達26萬多千米,相當於走了21個兩萬五千裏長征,相當於圍繞地球轉了6圈!
王順友負責的馬班郵路,山高路險,氣候惡劣,一天要經過幾個氣候帶。他經常露宿荒山岩洞、亂石叢林,經曆了被野獸襲擊、意外受傷甚至腸子被騾馬踢破等艱難困苦。他常年奔波在漫漫郵路上,一年中有330天左右的時間在大山中度過,無法照顧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女,但是卻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
為了排遣郵路上的寂寞和孤獨,娛樂身心。他自編自唱山歌,其間不乏精品,像“為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等。為了能把信件及時送到群眾手中,他寧願在風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繞行以方便沿途群眾。他還熱心為農民群眾傳遞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購買優良種子。為了給群眾捎去生產生活用品,王順友甘願繞路、貼錢、吃苦,受到了群眾的交口稱讚。
20年來,王順友沒有延誤過一個班期,沒有丟失過一個郵件,沒有丟失過一份報刊,投遞準確率達到100%,為中國郵政的普遍服務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王順友是成功的,因為他耐住了寂寞,戰勝了自己。耐得住寂寞,是所有成就事業者都遵循的一種原則。它以踏實、厚重、沉思的姿態作為特征,以一種嚴謹、嚴肅、嚴峻的表象,追求著一種人生目標。當這種目標價值得以實現時,不喜形於色,而是以更寂寞的人生態度去探求另一奮鬥目標和途徑。而浮躁的人生是與之相悖的,它以曆來不甘寂寞和一味追趕時髦為特征,有著一種強烈的功利主義驅使。浮躁的向往,浮躁的追逐,隻能產出浮躁的果實。這果實的表麵或許是絢麗多彩的,但絕非具有實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耐得住寂寞是一種人生品質,既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長期的艱苦磨煉和凝重的自我修養、完善。耐得住寂寞是一種有價值、有意義的積累,而耐不住寂寞往往是對寶貴人生的揮霍。
一個人的生活中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挫折,這樣、那樣的機遇,但隻要你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用心去對待、去守望,那麼,成功一定會屬於你。
第三節 缺點不是障礙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隻要在生活中,做到揚長避短,有的放矢,缺點就不是什麼大的障礙,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人沒有完美的,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缺點並不能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障礙,也不會阻礙我們的發展,往往阻礙我們發展的是我們的心。
克勞茲是美國某企業總裁,他奮鬥了8年讓企業的資產由200萬美元發展到了5000萬美元。2005年他去華盛頓領取了當年國家藍色企業獎章。這是美國商會為獎勵那些戰勝逆境的中小企業而頒發的,那年隻頒發了6枚獎章。
克勞茲可以算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了,可他有難言之隱,他將它深藏在心裏很多年了。白天,克勞茲忙碌地處理對外事務,好像忙得沒有時間去閱讀郵件和文件。很多文件由公司的管理人員白天就處理好了,白天遺留下來的文件,到了晚上,則由他的妻子萊絲幫助他處理,他的下屬對他閱讀有障礙一直一無所知。
克勞茲的痛苦起源於童年。當時他在內華達的一個小礦區裏上小學。“老師叫我笨蛋,因為我閱讀困難。”他說。他是整個學校裏最安靜的小孩,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他天生有閱讀障礙,老師又責罵他,使他在學校的學習變得更艱難了。1963年,他從高中勉強畢業,當時他的成績主要是C、D和F(A是最高等級)。
高中畢業後,克勞茲搬到了雷諾市,用200美元的本金開了一家小機械商店。經過不懈的努力,1997年他已經成功開了5家分店,資產超過了200萬美元。今天他的企業已經成為行業中佼佼者,公司每年至少有1500萬美元的利潤。
克勞茲害怕受到那些大多是大學畢業的首席執行官們的嘲笑和輕視。但是,他沒想到他得到的卻是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這使我更加佩服他獲得的成功,這加深了我對他的敬意。”一個朋友這樣說。
另外,當克勞茲告訴他的雇員他不會閱讀的時候,他贏得了雇員們的尊重。克勞茲說:“自從我下決心讓每個人都知道這件事以來,我心裏輕鬆了許多。”
從那以後,克勞茲聘請了一名家庭教師為他做閱讀輔導。閱讀時,他在所有他不認識的單詞下麵畫線,然後去查字典,讀得很慢。他希望有一天能像他妻子那樣可以迅速地讀完辦公桌上所有的文件和信函。更重要的是,他希望他的故事能鼓勵其他正在學習閱讀的人。
其實,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隻要在生活中做到揚長避短,有的放矢,缺點就不是什麼大障礙,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一味地盯著自己的缺點看,那麼一生隻能沉寂在悲痛、抱怨之中。別人根本不會在乎你的事情,人要懂得放過自己,才能獲得快樂。其實,有缺點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隻要不斷地改正缺點讓它不影響自己的前進步伐就可以了。正視缺點,改正缺點才是我們應當做的。
第四節 耐心是希望的藝術
麵對挫折時,要記住告訴自己不要服輸,失敗不會是定局,失敗隻是暫時還缺乏成功的條件。成功往往願意問津那些能夠保持耐心的人。
有句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心理學上,耐心屬於意誌品質的一個方麵,即耐力。它與意誌品質的其他方麵,如主動性、自製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關係。具有耐心的人,通常都比較堅忍,在做任何事情時相較於他人都更有持久性,而他成功的概率自然也就遠遠高於那些半途而廢的人。
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所發明的電燈,把光明帶給了全世界,人們尊稱他為“光明的使者”。在當時,電燈發亮必須依靠蓄電池,但是蓄電池的儲電量非常小,堅持時間不長,所以愛迪生決定研製新型的蓄電池。一旦確定了目標,他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去。
一天,愛迪生在家裏吃飯時,突然舉著刀叉的手停在空中,麵部表情呆板。他的夫人看慣了他的這類事,知道他正考慮蓄電池的問題,便關切地問:“蓄電池‘短命’的原因在哪裏?”
“毛病出在內髒。要治好它的根,看來要給他開個刀,換器官。”
“不是大家都認為,隻能用鉛和硫酸嗎?”夫人脫口而出。但她認為自己的丈夫在許多“不可能”之中創造了無數奇跡。於是,夫人連忙道:“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對嗎?”
愛迪生笑了:“是啊,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我一定要攻下這個難關。”
經過反反複複的試驗、比較、分析,愛迪生確認病根出在硫酸上。因此治好病根的方案與原來設想的一樣:用一種堿性溶液代替酸性溶液——硫酸,然後找一種金屬代替鉛。當然這種金屬應該會與選用的堿性溶液發生化學反應,並能產生電流。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非常的困難。他和他的助手們夜以繼日地做實驗,經過了3年的苦戰,試用了幾千種材料,做了4萬多次的實驗,可依然沒有什麼收獲。這時,一些冷言冷語也向他襲來,可愛迪生並不理會。他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信心。
有一次,一位不懷好意的記者問道:“請問尊敬的發明家,您花了3年時間,做了4萬多次實驗,有些什麼收獲?”
愛迪生笑了笑說:“收獲嘛,比較大,我們已經知道有好幾千種材料不能用來做蓄電池。”他的回答,博得在場的人一片喝彩聲。那位記者也被愛迪生堅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動,紅著臉為他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