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時的王石是冷靜的,沒有被集體的狂熱所左右,他經過深思熟慮,發現其中有很多規律是沒有辦法擺脫的,而很多想法也是不符合實際的。
經過這件事,王石體會到,無論何地,發展經濟都需要尊重科學、尊重客觀規律。這樣的想法也讓萬科在之後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出現大的錯誤。
拓展透析
一切組織行動的目標要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對於企業來說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任正非的認識比較深刻。在華為的發展遭遇冬天的時候,任正非發表了一篇《華為如何度過冬天?》的講話,詳盡地說明了企業的發展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否則將會給企業發展帶來困難。
當華為的發展遭遇冬天的時候,華為員工的士氣也受到了影響。此時,任正非在講話中強調:“大家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客觀規律不是隨人的意誌而轉移的。現在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但這個困難不是華為公司一家的,這是全行業的困難,是全球IT業的冬天,包括國內外的運營商、設備商,所有的都包含進去了,可以說無一幸免。當然,華為隻能講自己的冬天,我們更多地講自己存在的問題,因為我們是行業中的一部分,行業的大環境我們改變不了。我們沒有資格對別人指手畫腳,我們要集中精力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
“那麼,這場困難是如何造成的?實際上是美國的新經濟炒得太熱而造成的。大家想想當時的情況,那時好像鋼鐵玩完了,汽車玩完了,什麼都玩完了,隻有搞信息才賺錢,觸網即‘發’,無‘網’不勝。所有的上市公司,不管是賣雞蛋的,還是賣鴨蛋的,隻要有一個‘.com’,幾百億、幾千億就圈進來了。我當時就認為這是極不正常的,道理很簡單,也很樸素:人們不能吃信息、穿信息、住信息。糧食不要了,房子不要了,汽車不要了,然後人們就富裕起來了,怎麼可能?因此,在新經濟理論虛擬財富的推動下,人們非理智地追捧,製造了整個世界對網絡企業的大泡沫。”
“戈爾以他高度的智慧與概括能力把多媒體通信簡單地歸納成為信息高速公路,這種簡單的歸納使全世界所有的政府和人們清晰地理解了網絡經濟,把網絡經濟迅速地普及到大眾,於是網絡經濟走下神壇,由精英經濟,變成了大眾經濟。而先行的網絡公司股價暴漲,又確實讓人看見了財富。在示範效應下,大規模的投入就開始了,持續了十幾年的繁榮,這種浪湧式的投資過剩大大超過需求,供求失衡的結果,產生了管湧和坍塌,最終因無力支撐而衰落下來。由於這種思想的推動和群體的無意識,大家對未來的估計過於美好。這實際上背離了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也背離了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規律。”
“大家想想,光纖與芯片的原材料是河沙中提煉的矽。光纖與芯片的原材料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家都拚命地投資,就形成生產供給過剩。這種需求有限而生產過剩累積,必然導致行業的坍塌和困難,於是造成了今天的過剩和行業的困難。”
從任正非的這段講話中可以領悟到的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是有規律地活著,而這個規律就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以及當下的客觀實際。由此可見,經營企業,企業家不僅需要過人的商業敏感,還要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要有一雙慧眼和一顆智慧的頭腦。德魯克認為,在產品或服務的價值認定方麵,最權威的專家不是企業家本人,而是市場規律。想進軍一個新的行業或在一個全新的地理區域安營紮寨,如果缺乏對市場的考察,無異於蒙著眼睛奔跑,最終必然在瞎跑亂撞中跌得頭破血流。
偉大企業都是熬出來的
就是我們企業家,除了我們本身是賺錢,是贏利,是擔當,我們應該有信心。中國現在的問題是,普遍的信仰缺失。要談我們美麗的商業,如果我們缺少了信仰,把信仰當作GDP,把信仰當作為了賺錢,一切為了賺錢和GDP,把一切犧牲了,這是很糟糕的。但今天是企業家來談論信仰,不進行國家的批判,而是進行自我的批判,就是改革開放35年,包括我在內5位企業家,時間最長的20多年,我們如何過來的,從野蠻成長走到現在,我們的影響力、財富也相當了,我們更應該從我們自己檢討,如何從野蠻成長到賺錢贏利承擔責任,培養我們信用的價值體係。我們過去存在的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的信用危機,從我們自己、從我們的企業做起,我們的社會變革一定會到來,所以我們對中國的美麗商業,持謹慎的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