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好不是你最愛幹的事
在中國的20世紀80年代,我們那一代人可以選擇的職業並不多,我選擇的職業是做企業,但是我並不喜歡做企業,因為我並不喜歡做生意,最主要的是我不喜歡和金錢打交道。
在開始的時候,我是在政府中工作的,後來就下海了。原來我在政府工作的時候,工作也是非常出色的,是大家都看好的領導人選。我本可以在仕途上大展拳腳,但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的個性沒有辦法展現出來。那個時候我隻是個科員,而當時我的想法是如果一直在這裏待著,大概可以做到副局長的位置。能不能做到局長的位置,就非常難說了,再往上的話,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可以說純粹是一種偶然。也就是說,將來的生活是個什麼樣子,一下子就已經看清楚了。這種生活對我來說,是沒有任何意思的,所以我選擇放棄仕途。
那麼走一條什麼樣的路呢?我處的那個時代,是改革開放的大好時代,國家在深圳建立了特區,我就到了特區,並且加入到風起雲湧的商業大潮中。我能幹的一麵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充分表露出來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經商並不是我的長項,因為我的興趣不在這裏,既然沒有興趣,又怎麼可以做得出色呢?但是我並沒有其他長項,而那時的潮流就是商業,而我的選擇就是順應這個潮流。
——摘自《商業評論》2012年第九期《王石口述:堅守底線是一種智慧》
背景分析
1977年,國家開始了撥亂反正,在九大方麵實行整頓,即教育、科學、文化、衛生、農業、交通、工業、法治、商業等等。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農業實行承包製,教育恢複高考,政治上實行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個體戶開始合法化……正因為改革開放,比較大的商業機會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當時,很多人走起單幫,擺起地攤。人們紛紛開始下海,在那個時代產生了中國第一批百萬富翁。1980年以後,中國的商業環境更加寬鬆,利改稅,個體戶、個人公司開始進入市場。1980到1989年這十年,全國各地都充斥著商業機會。
當時的深圳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經國務院批準於1980年8月26日正式設立。作為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當時擁有國家賦予的引進項目審批權、人員因公出國出港審批權、外貿出口權、外彙管理權及許多其他經濟管理權限,並且在稅收、外彙管理、銀行信貸、勞動用工以及人員出入境等方麵也具備很多的優惠政策。除了這些條件外,深圳靠香港最近,成了經濟發展機遇最好的地方。
具備如此優越的條件,很多人紛紛擁入深圳尋找創業機會。深圳也因此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富翁。
就是在這個時代,原本在政府機關當公務員的王石因為不喜歡四平八穩的生活狀態,所以辭職下海,而他選擇下海的第一站也是深圳。初到深圳時,王石其實並沒有明確的創業構想,在經曆過幾次創業嚐試之後,王石結合當時的國內經濟形勢,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將公司業務放在房地產產業上。這並不是他最喜歡的,卻是最適合當時社會商業環境的。此後,原本涉足多個行業的萬科開始轉向,可以說,這是王石真正創業的開始。
拓展透析
“創業”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得越來越時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創業大軍,然而,很多年輕人的創業十分盲目,很容易進入以下兩個創業誤區:
1.跟著感覺走,缺少前期準備。
青年人初出茅廬,既沒經驗又缺乏耐心,創業往往跟著感覺走,覺得某個行業有錢賺,或聽別人說某個行業好,就將錢往裏扔。很多人都因缺少市場調查分析等投資前期準備,入錯了行而弄得血本無歸。
確定創業方向有一定方法:先看哪一個行業適合發展,要結合自己的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來考慮,選出自己有可能進入的幾個行業。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考慮,最後確定自己應該投資哪一個行業。如果隻是看到某一行業當前發展迅速,盈利率高,規模正在逐漸擴大,就投資進入這一行業,而不對其未來發展前景做認真細致的調查分析,就極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