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知道的東西越多,他學習起來就越輕鬆。——烏申斯基
教學最好是從實地實物的觀察入手,這就要把鄉土和學校周圍的事物補充到一般教科書裏去,使教科書與學習者生活聯係起來。——徐特立
深入實際 夯實基礎
【開篇語】引導孩子深人了解周圍世界,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直觀認識,牢固建立知識與經驗的緊密聯係,才能夠使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變得輕鬆容易,並能從中得到收益。
對周圍世界的好奇是每一個人處在兒童時期的天性。所有的孩子都對動物、植物等自然現象有著強烈的興趣。這種好奇心是個體發展的內部動因,是人類不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緣由。
兒童直觀經曆越豐富和深入,他的觀察、思維、想象、創造能力就越強。直觀認識是係統學習書本知識的基礎,兒童的學習應該從直觀人手,教育家們對此有著相同的觀點,以下分別是烏申斯基、誇美紐斯、赫爾巴特和蘇霍姆林斯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初步教學的責任是要教兒童真實地觀察,要以盡可能完全的、真實的、鮮明的形象來豐富他的心靈,這些形象以後成為兒童思維過程的要素。”
“一切知識都不應該根據書上的權威去給予,而應實際指證給感官與心智,得到他們的認可。”
“對於兒童的教學,真正的觀察比之單純的描述更為可取。”
“觀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兒童需要理解和記憶的東西越多,他在周圍自然界和勞動中看到的各種關係和相互關係就應當越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在培養人才途徑方麵指出:中小學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其接觸自然、了解社會。並在培養人才模式上提出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充分強調了對知識感性認識的必要性。
令人遺憾的是,以往我們指導孩子學習,注重在短時間內灌輸給孩子知識的結果,而後用大量的習題來鞏固知識。孩子所學的知識缺少感性材料的支持,對知識內容的分析、比較、判斷、思考帶來了困難,增加了難度。例如,在小學的應用題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概念:
“一台鍋爐每月燒煤3噸,改造後每月隻燒原來的一半”
“一輛摩托車每小時行駛30千米,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75千米,從甲乙兩地出發……”
“郵電局一天收到平信3750封,收到掛號信273封……“由於孩子缺少相關的實際生活經驗,他們對3噸煤是多大的一堆東西及燒煤的作用,對每小時行駛30千米的速度概念及30千米大概是多麼長的路程,對平信和掛號信是什麼及怎樣區別對待等認識模糊不清,這對依靠形象思維的兒童來說,自然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有的孩子所做的應用題的答案是:“一個人身高160米”,“4隻雞的重量是1200千克”。這樣明顯的錯誤(有些是方法的錯誤,有些是計算上的錯誤)的原因就是缺少生活基礎。
孩子們對那些繁多的習題沒有興致,不願接受,其主要原因也是習題的內容與他們的經曆缺少聯係,相距甚遠。
父母及教師們給孩子提供機會,創造條件,讓孩子了解周圍世界,了解那些含有數學知識、物理知識、自然知識、曆史知識、化學知識、社會知識等各方麵知識的實際現象,豐富孩子的感性認識,是遵循孩子認識規律,降低學習難度,增加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孩子在對各種客觀事物的理解中能夠逐漸形成觀察能力、分類能力、從事測量和應用數學的能力、利用時間空間的能力、預測和推論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及集體協作等綜合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正是素質教育所提倡的。
了解生活 因勢利導
【開篇語】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孩子對周圍世界含有各種知識的事物的感性認識越深刻,他在課堂上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就會越容易。如何才能使孩子加深對周圍世界的感性認識,並對此產生興趣呢?
靈活性比預先計劃更重要。我們帶領孩子外出,遇到周圍發生的事情,或引起了孩子的注意,或沒有引起孩子注意。父母們應抓住這個機會,提出問題讓孩子去思考,並講解其中的道理。比如下雨時電閃雷鳴,閃電過後才發出雷聲,而且有時閃電與雷聲間隔時間長,有時間隔時間短。這時要給孩子講電閃是光,光的速度是30萬千米7秒,而雷是聲音,聲的速度是314米乂秒,所以我們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距離我們越遠,它們的時間差越大。這樣,及時地講給孩子比在晴天照著書本讀給孩子或讓孩子自己去背書本上的解釋更有意義,孩子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也容易記牢。
親手參與更有意義。很多知識可以從各種書上獲得,也可以是父母們講給孩子,而讓孩子親眼去看看真實的事物,比文字敘述要直觀得多。讓孩子動一動手,試一試,比隻是看書、聽講更加生動。這樣做孩子會記得牢固,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比如,10千克質量的概念,讓孩子用秤去稱一稱,給他的印象會更深。
觀察事物要注意觀察事物之間的聯係,注意觀察得深刻。在引導孩子觀察周圍事物時,不能僅僅拘泥於對事物現象的了解,這樣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教育家讚科夫說:“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要向兒童解釋清楚自然現象之間的聯係。”“要使兒童從自己的直接觀察前進一步,深人就裏。”比如,向孩子介紹磁鐵的性質,首先讓孩子拿著磁鐵與各種物質接觸,當孩子發現磁鐵可以吸鐵的現象時,不能就此結束,要進一步解釋鐵容易被磁化的道理。要讓孩子用被磁化的鐵去吸其他鐵物件,這時就會發現被磁化的鐵也有了磁性的道理,這樣就發現了其中的聯係。知識,特別是自然科學知識,往往其本質就是闡述事物之間的聯係。
要注意引導孩子從多方麵去認識周圍世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我們的周圍,本來就滲透著各方麵的知識。在引導孩子認真觀察這個世界時,要注意引導孩子觀察物理、數學、化學、生物等各方麵的自然科學知識,還應注意引導孩子觀察人們的勞動、人們的行為、人們的創造、人類的文明進步,也就是社會方麵的知識。絕不可以隻重某一方麵而對另一方麵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從實際觀察人手學習知識,是兒童學習的必然途徑,豐富孩子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是遵照孩子認識特點的必然選擇。兒童觀察事物的能力是很薄弱的。比如,孩子畫畫,會把遠處的人和近處的人畫得一樣大,把很多的人不畫上耳朵,把各種各樣的車都畫成一個樣子。這是因為他們觀察事物膚淺、籠統的緣故。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是保證孩子順利獲得書本知識的第一個環節。不是靠死啃書本而是增加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是減輕孩子學習負擔的根本途徑之一,也是保證孩子對學習持有興趣的主要手段。讚科夫說:“學生對周圍世界有了多方麵的深刻的認識,能夠形成他們的鮮明的良好的學習態度。如果把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壓縮成使學生吃不飽的一份口糧’,那麼,這正是學生對學習、對學校喪失興趣的原因之一。”
本章以後的篇幅就是向父母和教育者們具體的介紹引導孩子觀察身邊事物的內容和方式。對於小學和初中的孩子應提供給他們時間、機會,並引導他們去深入觀察周圍事物。
長度概念 丈量目測
【開篇語】我們周圍的諸多事物是可以通過長度來表示的,如長、寬、髙、周長等;事物間的空間關係也常以長度和角度來表示。準確了解周圍事物的空間量及空間關係,對孩子的學習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