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降低學習難度的途徑(一)(2 / 3)

數學學科是反映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學科,是孩子主要的學習科目之一,是一切自然學科的基礎學科。數學學習的優劣往往是衡量孩子學習能力的重要標準。小學及初中階段的數學(算術、代數、幾何、三角函數等)知識,是和我們的周圍世界緊密聯係的。例如,小學數學教科書上的習題:“李勇走一步的長度是63厘米……”、“星火鄉開墾了一塊長方形地”,長560米,寬450米……”等等。

孩子們雖然每天都接觸周圍世界,但如果不加強訓練,他們往往隻有較籠統而膚淺的認識。中央電視台少兒節目曾播放過一個節目,讓幾個孩子猜測一塊石頭的高度。對於高5米的石頭,幾個10~12歲的孩子有的說是10米,有的說是高20米,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孩子們依靠形象來思維,學習時猜測的形象與實際不相符,就很難得得出正確的結論。幫助孩子深入認識事物的空間關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進一步了解周圍物體的空間量。父母不僅要給孩子購置放在文具盒裏的直尺,還要購置米尺、卷尺等較長的尺子,便於孩子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度。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量一量孩宇、父親、母親的身高和胸圍;量一量門窗、寫字台、桌椅的長、寬、高;丈量單、雙人床、被褥等等。還可以到室外丈量房子的長、寬、高,及一些植物的高度。總之,孩子能看到的,有能力測量到的東西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丈量一下,這樣便於孩子理解周圍物體的大小、高低、遠近的關係,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形象概念,做到心中有數,便於在課堂上進一步學習。

孩子們很樂意丈量各種物體。他們對2米長或更長的卷尺特別喜愛。丈量時,一定要準確地讓孩子理解長度單位,並準確地向孩子講清長度單位,使孩子能夠對千米、米、分米等單位有客觀的理解。

可以用預測的方法進一步鞏固孩子的長度概念。比如,在丈量一棵樹苗的高度之前,讓孩子先估計這棵樹苗有多髙。可以用對比的辦法進行預測,如請3個同學,按高矮個排好,告訴孩子高個子的身高和矮個子的身高,猜中間的孩子有多高。還可以請幾個孩子一起對同一個物體進行長度猜測,然後進行實際測量,比一比誰的眼力好。我曾帶領40餘個10歲的孩子,對他們進行預測評比。結果經過丈量訓練的孩子,對30米距離的預測,一般能達到誤差不超過3米。

在幫助孩子建立物體長度概念時,要注意建立近、中、遠三類概念。近,即與孩子最接近,用文具直尺就可以測量的物體,如筆、本、桌椅、門窗等,一般可以用厘米表示。中,即房子、樹木、車子等,一般可以用米尺或1米以上的卷尺丈量或用目測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物體。這些物體通常可以用米作單位來表示。遠,即難以用眼直接看全的較大、較遠的物體或距離,如兩個城鎮的距離、地球的周長等,需要借助孩子的想象和思維去理解。這就要求父母利用比較、推理的方法啟發孩子去想象和理解。例如,指給孩子100米的長度,再講給孩子1千米的長度是十個100米。也可以借助地圖、地球儀等,幫助孩子理解。事實上,孩子們也善於獨立思考長距離的概念。例如,8歲的孩子手裏拿著不足10厘米長的玩具娃娃問我:“我們人若是像玩具這麼大,地球應該是多大?”7歲的孩子乘車300千米後問我:“走了這麼長時間,在中國地圖上我們走了多長的距離?”等等。

加強孩子的長度概念訓練,還應注意認識物體“高”的特性。人們容易把豎起來的物體的高度估計得較大些,這在心理學上稱為錯覺。經過多次實際測量,錯覺自然會減弱的。加強孩子對長度概念的認識,還應注意不僅要加強直線長度的訓練,還要加強對周長等曲線長度的理解。孩子對各種物體的長、寬、髙等有客觀的認識,對物體空間關係有較深刻了解,對孩子進行數學、物理等學科的學習,一定會大有幫助。

重量概念 稱量估計

【開篇語】重量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物理量,也是反映物質之間關係所采用的物理量。進一步引導、幫助孩子了解身邊物體的重量,對孩子順利地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大有幫助。

孩子們在學習中每天都在運用重量單位。例如,教科書上的應用題有:“一筐蘋果30千克,一筐桔子45千克……”“學校食堂有10噸煤,計劃燒40天,由於改進爐灶,每天節約50千克……”等等。可是,孩子卻很少有機會去稱一稱自己的書包重多少千克、一桶水有多少千克、一筐蘋果有多少千克。至於1千克、2千克或10千克、15千克的東西在自己身上或手上的感覺,孩子們更是難以判斷。如果讓10歲的孩子描述他們想象中的1噸煤和1噸小麥的體積,他們的描述往往與實際大相徑庭。對實際物體的重量不能有個大體的估計,對身邊事物缺少重量概念,必然會造成孩子在解答有關重量問題的習題時出現困難。因此,加強孩子對身邊物體重量概念的認識是必要的。

加深孩子對身邊物體重量的了解,可以利用多種感觀,從實際稱量、身體感覺和體積的視覺感三方麵人手。

要想知道某物體的重量,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去稱量。讓孩子親自去稱量身邊各種物體的重量,很容易建立他們對物體的重量概念。孩子們也很樂意對各種物體進行稱量,建立正確的認識。他們對書本、鉛筆、鋼筆,對幹草、濕草,對蘋果、梨,對桌子、椅子,對石頭、土壤,對各種木質器具等的重量,特別是重量差異抱以濃厚的興趣。

在稱量的同時,應注意向孩子介紹如何使用各種稱量工具,如杆秤、天平、彈簧秤、台秤等的使用方法。還要注意給孩子講解各種秤的稱量原理,這對孩子將來學習力學有直接幫助。花上幾元錢,給孩子購置一個攜帶方便的彈簧秤,父母是有這個能力的。

用身體的一些器官感覺各種物質的重量。讓孩子對周圍的物體親自去掂一掂,去扛一扛,去拎一拎,一方麵讓孩子體會各種物體的重量,另一方麵體會各物體間的重量差別,增加孩子對各物體的感性認識。也可以在物體稱量之前,讓孩子先去掂量一下,使孩子對物體的重量先有個估計,而後再去稱,經過這樣的多次訓練,孩子估量的能力會大有提高。

引導孩子觀察各種物質的體積,並根據其大小來判斷物體的重量,也是了解物體重量的一種常用的形式。有些物體,孩子沒有條件去稱量或掂量,可以引導孩子用體積比較的辦法進行大致的估計,得出結論。比如,孩子稱得一小堆煤的重量,就可以對比它體積大10倍、20倍的煤堆進行重量估計。

加深孩子對體積與重量聯係認識,有助於孩子建立物質密度的概念。同樣的體積的不同物質,重量完全不同,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和注意。這對孩子將來學習物理、化學等學科都有幫助,還能夠激發孩子進一步對周圍客觀事物做深人探索。

時間速度 反複體會

【開篇語】時間,在小學數學習題中和中學的物理、化學、曆史等學科裏,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經常要使用它。可是孩子對時間的感覺是很淡的,加強孩子對時間的認識,對孩子正確判斷有關時間、速度的習題大有幫助。

間隔1個小時,如果問幾個人過去了多少時間,人們往往會有不同的答案;如果去問沒有經過時間感受訓練的孩子,他有可能說成是5~10小時。時間感不是天生的,它是靠經驗積累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時間感受情緒影響。凡是在我們遇到重大事件並有積極意義的那些時刻、日子裏,就覺得過得快,時間很短促;而在沒有發生什麼特殊事件,平淡無味,習以為常,單調枯燥的那段時間裏,就覺得時間特別長。通常,愉悅、歡樂的時刻,我們總是把時間估計短了;而不愉快、苦惱的時候,我們往往把時間估計過長。如果在某一段時間內,我們幹事情多,就覺得這段時間非常短。這是人們生理因素造成的。在人的大腦皮質中,興奮過程占優勢的情況下,新陳代謝隨之提高,時間也就“跑”得快些。在抑製占優勢的情況下,時間就“拖”得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