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創造愉悅氛圍的條件(二)(3 / 3)

要注意給孩子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孩子在看書、寫字時保持正確的坐姿,對不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式等要堅決予以糾正。要求孩子能夠自覺地在讀寫一段時間後,抬頭遠眺5米以外的自然景色,使處於緊張狀態的眼睛得到鬆弛。還要自覺做眼保健操,防止真性近視。父母要引導孩子多到戶外去活動,不能總是在屋子裏,把視線限製在室內。

如果父母有一方是近視或雙親都是近視,就更應注意孩子的視力保健。據統計,父母一方是近視的家庭中,25.9%的孩子也患有近視;父母雙親都是近視的家庭,有50.9%的子女患有近視。因此,對這樣家庭的孩子要特別注意,從小加強視力保健。

要注意定期給孩子作視力檢查。有的孩子已患近視多年,影響到了學習,可父母、教師都不知道是因為眼睛的緣故。孩子看書或做作業時,總是喜歡把書本放得很近,看遠處物體時,將眼睛眯著看物,在班裏隻有坐在前幾排才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有了這種現象,就應檢查一下孩子是否患有近視。一旦孩子真的得了近視,就應遵照醫生的意見,戴眼鏡或強製矯正。

另外,日本有研究表明,孩子患近視,與營養過剩有關。孩子體內攝入的蛋白質和糖過多,會造成孩子近視。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獨生子女的增多,新一代兒童營養過剩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患近視與營養過剩有關的觀點成立的話,那麼,父母們為了避免孩子患近視,就在孩子的科學飲食上下些功夫。

睡眠休息 保質保量

【開篇語】休息,是精力的源泉,孩子隻有充足的休息,才有充沛的精力應付繁重的學習。可是,調查表明,許多中、小學生存在著睡眠不足的現象。建議父母們合理安排孩子的休息,以利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1998年,作者所在地區的教育研究機構,針對中、小學生睡眠時間和做作業時間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采取問卷的形式,分別在中學和小學收回了820份和620份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見表1、表2。這一資料顯示,初中生每天睡眠時間為8小時左右;小學生平均每天睡眠時間為9小時。這與國家教育機構所規定的時間均少1小時的時間。

睡眠時間不夠,足以妨礙孩子智力的正常發揮,造成學習的效率的降低。英國拉夫巴勒大學睡眠研究中心的吉姆“霍恩教授指出,睡眠過少會使人的智商下降。如果睡眠減少1小時,智商就會暫時下降1個百分點。一個人的智商在一周時間內會很容易下降15個百分點,長時期下去,會使智商為100左右的普通人接近智力遲鈍的邊緣。還有一些專家對人們睡眠不足的現象加以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使人的心算能力降低,記憶力變差。在身體方麵會使人血壓上升,四肢無力。

要使孩子在學習麵前正常發揮,適應複雜的學習環境,就必須遵照孩子的生理特點,安排適當的休息。中學生要保證9個小時的睡眠;小學生要有10個小時的睡眠,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還應多一些。睡眠要有良好的環境,房間要安靜,床鋪不宜太硬,也不宜太軟。睡前不宜吃東西,不宜喝茶和咖啡,不宜從事過於興奮的活動。

午間休息對保證孩子的學習效率也很有意義。最好安排孩子1小時的午休,可以保證孩子能在下午的學習和體育運動中正常發揮。

還應注意安排好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的間休和課間休息。孩子在家裏做作業,每做完一科作業,應該離開坐位,休息一會兒,再做另一科的作業。連續做30~40分鍾時,也應休息一會兒,這樣有利於孩子的智力發揮。室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眼睛看一會兒遠方,看一看綠色。得到休息,既利於對上一堂知識的記憶,又利於對下一堂課的學習。老師不要拖堂,占用學生僅有的10分鍾休息時間,這對孩子的腦力、體力的恢複不利,同時也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

調節心理 適當注意

【開篇語】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學習成績下降,長時期過分緊張,父母離異,失去親友,身體遭到傷害,不適應新的環境等,都可能會使孩子感到心理上的不適或出現嚴重心理問題。

孩子的情緒受外界影響極大,由於他們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心靈十分稚嫩,很容易出現波動。一旦孩子心理出現問題,首先是影響孩子的學習,長時間下去還會影響身體的健康發育。

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往往表現在長時間的愣神,注意力不能像平時那樣集中,無精打采,提早入睡,有恐懼表現,食欲減退,想躲避某個人或某些場所,脾氣反常、意外地發怒、語言失態、不願出門,重新依附於父母等,都是孩子心理出現問題的明顯信號。

孩子心理問題的出現,是孩子的不幸,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是難免的。父母注意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調節孩子的心理狀態,能夠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增加孩子抵禦外界幹擾的能力,使孩子積極地投入學習。反之,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孩子隻能默默地承受,既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又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長期下去造成學習成績下降。

對孩子的心理調節應以預防為主,因地製宜,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具體措施。如果是家庭出現了意外或孩子在校受到委曲,以及考試成績不理想等,未等孩子心理問題到來,就給予開導,讓孩子放寬心,主動戰勝一時的困難,把希望寄托於未來。

在孩子的學習或生活中,一段時間長期過於緊張,就應該讓孩子換一換環境,放鬆一段時間。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不正常的心理表現,就應調查了解,查明引起孩子心理變化的原因。很多事情孩子不願向父母傾訴,即便是低年級的孩子,有些事情他們也願意自己解決。這就需要父母多與學校和孩子的同學們聯係溝通。不要認為孩子沒跟父母講,在外麵就一定沒有發生什麼事情。

對於個性較強的孩子,更應該注意保持心理健康。有的孩子雄心勃勃,好勝心極強;有的孩子過於內向,平時不善言談;有的孩子做事急躁,急於求成,麵對失敗難以承受;有的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照顧;有的孩子吝嗇,不吃虧等等。對這樣的孩子,要有針對性地注意平時加強心理鍛煉,幫助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如今孩子的學習越來越緊張,競爭越來越激烈,麵對這樣的環境,要注意安排孩子的娛樂活動。定期看一場電影,觀看文藝演出,或是定期帶孩子到野外或遊覽區玩一玩,都是有效調節孩子心理狀態的辦法。有些父母認為這樣會影響孩子學習,耽誤時間。事實上,如果安排得當,能夠保持孩子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充足的精力,不僅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反而會促進孩子的學習和發展。

父母和老師們要注意閑暇時間多與孩子談話,多交流。比如,父母問問今天學校裏發生了什麼事情,新來的老師對大家如何等。通過和孩子聊天,一方麵能夠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可以通過談話及時調節孩子的心理狀態,又可以化解孩子與父母、與老師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是幫助孩子增長社會經驗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