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風的行蹤一般都受大範圍氣流所控製。在北太平洋西部生成的台風,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環流所引導,因此在太平洋上多以偏西路徑移動。但到達台灣或菲律賓附近時,已在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邊緣,故路徑變化多端,有的繼續向西移動,有的轉向東北方向移動,更有的在原地停留或打轉。一般而言,引導氣流明顯時,台風的路徑較規則,否則台風的路徑較複雜。
我國台風的分布特征
楊玉華、雷小途利用中國氣象局台風年鑒1949~2001年我國台風實測大風記錄,分析我國境內1644個監測站由熱帶氣旋引起的6級(逸10.8米/秒)及其以上最大風速(10分鍾平均)或陣風8級(逸17.2米/秒)及其以上極大風速(2分鍾平均)的分布情況,台風引起我國境內的大風主要出現在山東半島以南的東南沿海地區。華南地區的極值是西沙站共出現了311次最大風6級及其以上的台風,華東地區的大陳島站出現了201次最大風8級及其以上台風,均為全國之最。出現台風大風的頻數從沿海向內陸急劇減小,等頻數線幾乎與海岸線平行。杭州灣以北地區較少出現最大風8級及其以上(極大風10級及其以上)的台風,台灣、海南兩島則是頻受台風影響之地。
台風引起的大風風速與大風頻數有類似的分布。均呈現出沿海大、內陸小的特征。統計表明,1949~2001年,我國10分鍾平均最大風速,福建省東山站1980年9月19日3時38分受8015號台風影響,出現了48.0米/秒的(2分鍾平均)極大風速。1959年8月23日3時10分受5903號台風影響,福建廈門站出現了60米/秒的大風。1979年8月2日11時08分,受7908號台風影響,廣東汕尾站也曾達到60米/秒。按照各監測站在1949~2001年的曆史極端最大的台風、大風風速分布記錄,其中8級以上大風主要出現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則大多隻能達到6級左右的風速。按照各監測站平均的台風、大風風速分布記錄,其沿海風速大、向內陸急劇減小的特征也十分顯著,沿海地區大多能達到7級以上,但杭州灣以北至渤海灣以南多為6級。
統計還表明,1949~2001年間引起大風的台風共有722個,平均每年13.6個,在這些台風中,有62%在我國登陸,38%在我國近海轉向。據統計,引起大風的台風頻數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較多,1978年最多達22個,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以後相對較少,1950年隻有3個,兩者相差7倍多。除1949~1951年和1982年外,每年均有5個及其以上的登陸台風引起了我國的大風天氣,其中1967年、1985年、1989年和1994年最多,均為13個,1952年僅2個。此外,除1949年外,每年均有部分近海未登陸的台風能在我國境內產生大風,其中以1978年的14個為最多,1964年12個次之。根據科學分析,引起我國大風過程的台風頻數還存在明顯的季節變化。6~10月汛期多,且以8月3.5個為最多,其餘月份的年平均都不足1個,其中12月至翌年4月更少。同時,引起大風的登陸台風也以8月最多,12月至翌年4月較少,1~3月為0,4月和12月在1953年間僅各有1個,這顯然與在我國登陸的台風頻數的季節變化有關。而引起大風的非登陸台風頻數的季節分布特征則有所不同,其最大值出現在10月(總頻數為66個),相對少的月份仍在12月至翌年4月間。另一方麵,大部分登陸台風伴隨有大風天氣,約11%的登陸台風未在我國境內產生大風,主要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這可能是因為我國從1958年才開始大量建觀測站,建站以前的登陸台風大風資料有所遺漏。
引發我國近海大風的天氣形勢
黃渤海大風
受熱帶氣旋影響的天氣形勢
進入黃、渤海的熱帶氣旋平均每年1.8個,其中強台風占13.5%,台風占59.4%,熱帶低壓占27.1%。平均每年出現的台風和強台風為1.3個,5~9月份均有出現,但以7月、8月兩月最多,約占總數的83.8%。但進入渤海的熱帶氣旋平均3年多才有一次,主要集中在7~8月份。
影響黃、渤海的熱帶氣旋路徑有三條:一條經台灣省附近,從溫州至廈門之間登陸,然後北上,在長江口至山東半島一帶入海;另一條路徑從台灣省到衝繩島之間北上,進入黃海;還有一條從衝繩島到日本之間西進,進入黃海。
受寒潮和冷空氣影響的天氣形勢
侵入黃、渤海的冷空氣大風主要起源於北冰洋新地島一帶,該冷空氣不斷在西伯利亞一帶堆集成為龐大的冷高壓,並從每年的9月中旬到翌年4月沿高空西北氣流一次次侵入。
冬季,冷高壓勢力最強,而且中心位置偏南,可頻繁影響黃、渤海。春、秋兩季高壓勢力稍有減弱,但多為移動性高壓。夏季冷高壓活動頻數已明顯減少。冷高壓的中心強度在大陸上先是由西向東增加,至準噶爾盆地時達到最強,再往東又稍有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