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風暴潮的危害(5)(2 / 3)

當冷高壓的前沿——冷鋒移過黃、渤海時有偏北大風,強烈冷鋒常伴有陣性天氣和劇烈降溫。同時,冬季強冷空氣南下路經暖濕的海麵時還會產生很大的擾動,有時山東半島北部的間斷性降雪常延續到強冷平流消失為止,而山東半島南部降雪總時數隻及北部的1/3。

冷鋒掃過我國大陸後,高壓中心常在大陸上持續2~3天以上,此時,黃、渤海的風力可減弱,天氣轉好。

春季,冷空氣範圍較小,但周期性明顯。鋒前的南風和鋒後的北風短時間也很大。一旦高壓入海或迅速減弱後,華北平原地區又極易出現華北地形槽,該地形槽與入海高壓相配可產生黃渤海的西南大風。

影響黃、渤海的三條冷鋒活動路徑為:淤北路冷鋒,從貝加爾湖以東南下,經蒙古東部、東北平原進入渤海,主要產生黃渤海的偏東大風過程。於西北路冷鋒,經薩顏嶺、蒙古中部進入中蒙邊境後,再經華北平原移向東南入海,也有的東移進入東北平原後入海,多產生東北大風或北向大風。盂西路冷鋒,經新疆、河西走廊東移入海,該路冷鋒多產生西北大風。

受溫帶氣旋影響的天氣形勢

影響黃、渤海的氣旋多數由陸上產生而移入海區。總的來看,在北緯20°以北,全年均可受到溫帶氣旋的影響,強大的氣旋多發生在4月,頻數可按夏、秋、冬、春順序增加。影響黃、渤海的氣旋源地主要有江淮氣旋、黃河氣旋、蒙古氣旋、東北低壓等。幾乎產生或移經中國大陸上的所有氣旋,都會不同程度地對黃、渤海產生影響。一方麵由於黃、渤海區域正位於中緯度區域,另一方麵由於黃、渤海南北跨度較大。

江淮氣旋生成後常沿兩條路徑移行,一條向東北經黃海,穿過朝鮮半島進入日本海,氣旋入日本海後又往往可得到充分發展,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配合,反過來再增強黃海北部及渤海海峽一帶的偏北大風。另一條在長江口東北岸入海,經黃海南部,再經北海道入阿留申群島,這類氣旋常在長江口或以東海麵得到迅速增加而造成大風天氣。黃河氣旋入渤海後也有兩條路徑,一條沿渤海北岸向東北方向移動。另一條穿過渤海經遼東半島南端,再越過朝鮮半島北部進入日本海,最後在鄂霍次克海消失。發展強盛的蒙古氣旋和東北低壓,一部分南下可影響到黃渤海,主要以偏南大風為主。渤海氣旋產生於渤海及沿岸地區,從北緯37.5°~40.0°穿過東經120°,主要影響渤海及黃海北部。此外,近年來還發現一些發展迅速的次天氣尺度氣旋常影響黃、渤海區域,並可局部造成10級以上的風浪,由於該氣旋生消迅速,尺度又較小,常規天氣圖資料很難完全捕捉到它們的蹤跡,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破壞性。在冬季和夏季,黃渤海的主要風向很有規律,風係清楚,與氣壓場的關係較好。冬季(以1月為代表),近海受大陸高壓的控製,主要風向自北向南順時針方向旋轉。夏季,近海受大陸低壓控製,主要風向自南向北逆時針方向偏轉。

黃、渤海大風也具有某些地方性的特征,在山東半島的尖端成山角一帶是有名的大風地帶,在同一天氣係統影響下,風力總比其他海區大2級左右。從內蒙古進入東北平原後,冷空氣沿長白山西麓向西南經過遼東半島入渤海灣和黃海北部,因此,即使在不太強的天氣係統影響下,這一帶也可產生7級以上的東北大風,而且每年冬、春季都有大風出現。在一定的氣壓場配置下,即當等壓線和海岸線大致平行時,山東半島南岸20~30海裏的狹窄地帶往往發生東北或西南大風。冷空氣從山東半島內陸流至半島東部沿海時,由於嶗山山脈的阻擋,使冷空氣在嶗山西麓堆積,堆積到一定程度後,冷空氣從山的凹口滑下造成青島外海的西北陣性大風。蒙古高壓東伸,冷空氣從遼東灣進入渤海時,渤海可吹6~7級偏東風,持續1~2天甚至更長。山東半島以北海麵的大風多於半島以南,幾乎多一倍。6月等壓線呈南北走向,沿海與內陸溫差較大時,在傍晚,江蘇、浙江沿岸海麵常出現6級大風,但時間不長。

東海大風

受熱帶氣旋影響的天氣形勢

影響東海的台風,其主要路徑可分為4條:淤經台灣省附近,在溫州至廈門之間登陸,然後北上,在山東半島至長江口一帶出海。於由台灣和衝繩島之間北上,經過東海北部進入黃海。盂從衝繩島至日本西部之間進入黃海。榆在東海轉向後東行。據1949~1975年的資料統計,在東海東南部,4月份可出現台風,5月份台風可到達東海北部,6月份最多時有兩個台風影響東海和黃海,有少數進入黃海北部,個別能進入渤海,並開始有台風在東海海區登陸。7月份渤海、黃海、東海都可能受台風襲擊,最多時達4個,7月上旬台風常通過台灣省,向西北方向移動。在我國東海海岸登陸的台風,每年平均有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