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風暴潮的危害(5)(3 / 3)

8月,台風出現最為頻繁,各海區均可受其影響,最多時有4個,每年平均有一個台風在東海海岸登陸,最多時有3個,有少數可到達渤海,一般情況下,8月份黃海北部和渤海很少受台風襲擊。9月份最多有4個台風侵襲東海,在我國東海海岸可有1個台風登陸。10~11月,台風活動區僅限於東海南部,次數很少,最多不超過3次,台風大多隻掠過東海東部即轉向移走,影響不大。12月份台風極少,均不可能在我國登陸。

受寒潮和冷空氣影響的天氣形勢

冷空氣一條由內蒙古經河套、關中等地直達長江中遊(反氣旋中心最南可抵北緯25°~30°),再折向東進入東海,由於冷氣團在移動過程中逐漸變性增暖而減弱,到了沿海地區,勢力已很弱,能向東出海的較少,隻有勢力很強時,其影響所及範圍才能達南海或更南的海區;另一條是經內蒙古、華北和東北南部入黃海向南,當它比較強時,可達東海南部。

冬季風係在我國海區是由北向南逐步推移的,它的建立是在8月底或9月初,正是大陸高壓首次加強的時候,這時,對流層底層的冷空氣會突然爆發。9月底,冬季風即可到達南海北部北緯19°附近。10月初,遍及北緯15°以北的海區,10月下旬,可擴展到北緯10°。11月份到達北緯5°以北地區。12月,冬季風則遍及整個中國近海,甚至跨越赤道侵入南半球。

1月份為冬季風的最盛時期,在冬季風盛行時期,黃海南部和東海北部盛行北風,但也經常吹東北風,東海中部和南部盛行東北至北風,以東北風占多數,我國台灣省附近海麵及南海,東北風占絕對優勢,頻率高達70%。冬季風的持續時間隨海區而不同,北緯25°以北海區,大約從9月至翌年3月偏北風占主導地位。而北緯25°以南,由於受東北季風製約,加之地形和其他條件的作用,一般北部海區東北風的持續時間長,南部海區持續時間短,台灣附近海麵為9月至翌年5月。

夏季,亞洲大陸為熱低壓控製,同時,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北進,因此,高低壓之間的偏南風就成為我國海區的夏季風。由於熱低壓的氣壓梯度不如冬季冷高壓前部的氣壓梯度大,所以夏季風比冬季風弱。夏季風的建立是在4月中旬以後,這時蒙古高壓逐漸變弱並收縮,與此同時,印度及我國大陸上熱低壓明顯發展,冬季風衰弱,夏季風開始出現。5月份偏南風向北推進至北緯15°左右,6月份偏南風迅速遍及整個中國近海及日本海區,7月份為夏季風最強盛時期,偏南風穩定擴展到整個海區。影響整個中國近海,但時間過程比冬季風短。東海和黃海盛行南至東南風。

東海冬季和夏季的主要風向很有規律,風係清楚,與氣壓場的關係符合得較好。冬季(以1月為代表),近海受大陸高壓的控製,主要風向自北向南順時針方向旋轉,北緯20°~25°為向信風帶過渡的海區,風向多變,在此以南則為信風帶,以東北風和北風為主,其中,北緯140°以東偏東風盛行,北緯140°以西受東北季風影響,則以東北風為主。夏季,近海受大陸低壓控製,主要風向自南向北逆時針方向偏轉。過渡季節,特別是春季4月份、5月份,主要風向突變,風向較亂。

東海氣旋是指受溫帶氣旋影響的天氣形勢並在東海海域內發生和發展的氣旋,包括兩部分,一部分在台灣東部和北部海麵生成的氣旋,也有少部分生長在長江口以南至福州沿岸或海上;另一部分為移經或發展於東海海域的氣旋,這類氣旋四季都可出現,但以春季最多,4月、5月平均為0.75個,最多月可出現5個,1~3月次之,夏秋兩季最少。東海氣旋生成後絕大多數是發展的,生成後的前兩天,中心常向東北偏東方向移動,一般移速在40千米/小時以上,中心強度平均每24小時加深6~10hPa,到了日本南部黑潮上空,加深程度更加顯著,移動方向也轉為東北方向。如果這時日本為冷高壓控製,則冷空氣常能抑製東海氣旋的發展。由於東海氣旋在海上形成並發展,沿海氣壓梯度加大,所以沿海多北向大風,大風往往來得很突然,春、冬季,6級以上大風能持續1~2天,秋季大風持續時間較短。

江淮氣旋主要影響黃海中部及東海北部,如果其路徑偏北,還能影響黃海北部。東海南部主要是氣旋暖區氣團的天氣,氣旋入海前多東南向大風,隨著氣旋入海,風向轉為偏東風,氣旋中心過後多西北向大風,一般風力6~7級,短時可達8級以上,大風持續時間視距氣旋中心遠近而定,距中心愈近,大風持續時間愈長。

台灣海峽大風

受熱帶氣旋影響的天氣形勢

經過台灣附近的台風主要在7~9月,其中以8月最多,9月和7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