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風暴潮的危害(6)(1 / 3)

台風移動路徑比較複雜,有向西北通過台灣南北兩側的,有在台灣東側北上的,也有的從東向西移動進入南海北部的。其中,以橫穿海峽,正麵襲擊福建、廣東沿岸的影響最大,每次台風過境,都給海峽帶來暴風驟雨和巨浪。台風在海峽掀起的風浪也很驚人,如在福建近岸曾觀測到15米高的巨浪。但當台風越過台灣山脈時,有時在台灣海峽形成副低壓,把台風中心分為兩個,常使其勢力減弱。

受寒潮和冷空氣影響的天氣形勢

9月末至翌年3月末的冬季風時期,因地形狹管效應,台灣海峽風向穩定,風力強勁,其中又以11月至翌年2月為最盛。冬季風盛行時期風力最大,大風頻率最高,台灣及巴士海峽,頻率為40%~50%。9月,東北季風可到達台灣海峽以南,形成台灣海峽大風區。10月,冬季風可影響到北緯10°地區,台灣及巴士海峽以西的大風頻率猛增至50%,到1月平均風速達到最大。

南海中北部大風

基本特征

南海中北部海域是典型季風區,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5月,冷空氣活動頻繁,是大風的多發季節,風向多偏北。靠近台灣海峽的區域,偏北大風具有“風大浪大”的特點,易對過往船隻和海上作業的安全構成直接威脅。

引發大風的主要天氣係統

1.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引發南海中北部海域大風的主要天氣係統。但是,引發該海域大風的熱帶氣旋的活動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通常1~4月很少有熱帶氣旋生成,5月生成的熱帶氣旋個數逐漸增多,生成時的平均位置南北振蕩明顯,5~8月由南向北,8月達到最北,9~12月由北向南,引發該海域大風的熱帶氣旋主要在北緯14°~18°,東經113°~120°的南海中部海域。熱帶氣旋越強,其活動區域越偏東偏南,熱帶氣旋越弱,其活動區域越偏西偏北。

熱帶氣旋引發的大風強度主要取決於熱帶氣旋本身的強度和內部結構及其周圍的環境流場特征,通常熱帶氣旋中心附近的風最強,向外風速逐漸減弱。但有時會出現外圍風速超過中心附近風速的現象,這種情況多出現在秋冬季節,我國大陸有冷空氣向南爆發並與熱帶氣旋發生相互作用,則會導致熱帶氣旋北側的氣壓梯度猛增,進而引發大風,在距熱帶氣旋500千米以外的沿海地區都會有大風出現,風速可達10~11級及其以上(有時能超過熱帶氣旋中心附近的風速)。

因此,該海域由熱帶氣旋引發的大風的預報關鍵是提高熱帶氣旋路徑和強度的預報精度。熱帶氣旋強度的突然變化,是造成預報精度不高甚至預報失誤的主要原因。熱帶氣旋的強度突變的季節性較為明顯,突然增強的現象多發生在4~11月(9月最多)的珠江口以西至海南島東部海麵以及東沙群島和西沙群島附近的海域,突然減弱的現象多發生在4~12月(7月最多)熱帶氣旋的登陸前後。

2.寒潮和冷空氣

每年的11月至翌年3月,受冬季風的控製,該海域頻受寒潮冷空氣的影響,盛行東北大風,並以12月出現的強東北大風天數為最多。

冷空氣從關鍵區出發,到達南海中北部約需4天時間,其南下的路徑主要有:淤東路冷空氣由華東沿海經台灣海峽南下而至,其強度一般較弱,但這一類路徑較多,約占總數的46%。其前期環流的主要特征為,新地島以東洋麵上有較深低槽活動,低槽在東移過程中將洋麵上的冷空氣攜入蒙古和華北北部,冷空氣主體繼續東移,但低層冷空氣折向西南移動,經黃河下遊到台灣海峽南下。於中路冷空氣由兩湖盆地南下而至,其強度一般較強,約占44%。其前期環流的主要特征為,烏拉爾山為阻塞高壓,並逐步向東北方向發展,其南側從貝加爾湖到雅庫次克形成一條近似東西向的橫槽,隨著阻塞高壓的崩潰,橫槽轉豎,堆積在槽後的冷空氣大舉南下。盂西路冷空氣約占10%,主要影響北部灣地區,引發的6~8級大風的持續時間通常為12~24小時。其前期環流的主要特征為,中緯度環流平直,冷空氣從巴爾喀什湖東移,由青藏高原東部經雲貴高原南下。

該海域由寒潮冷空氣引發的大風主要出現在冷鋒過境後,因此,對冷空氣的強度和路徑的把握是預報該海域寒潮大風的關鍵。通常,將高空溫度場的變化視為主要的指示因子,具體的預報指標包括:700hPa鋒區較強處南北10個緯距內溫度差逸16益;長沙站與廣州站氣壓差逸7.0hPa或芷江站與廣州站氣壓差逸7.2hPa;冷鋒後3h變壓逸3.0hPa。滿足上述三個指標時,未來18~24小時內,南海中北部海域將出現6級或6級以上的偏北大風,三個指標的量值越大,偏北大風的風速值也越大。

南海南部大風

基本特征

南海南部海區(北緯12°以南的南海海域)地處熱帶季風區,天氣和氣候變化隨冬、夏季風的盛行和轉換關係密切。常有大風(風力逸6級及其以上)天氣過程出現。冬季風期間的大風天數較夏季風期間多,各月平均的大風天數從12月至翌年1月為多,7~8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