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冬季風還是夏季風盛行期間,該海域北部(北緯7°~12°)的大風風力均比南部(北緯0°~7°)大,這是因為北部海區除受南來的氣流影響外,還受來自孟加拉灣東行的西向氣流影響,南沙群島的永暑礁至太平島以西附近海麵是兩路氣流彙合處,因而受同一天氣過程影響期間風力都比南部強。通常,冬季風盛行期間,北部海區的風力可達9級,而南部海區隻有6~7級。夏季風盛行期間,北部海區風力可達8級,而南部海區隻有6級。
引發大風的主要天氣係統
除冷空氣和熱帶氣旋外,來自熱帶地區的熱帶輻合帶、東風波、赤道反氣旋及熱帶對流性雲團等均能引發該海域的大風天氣。
1.冷空氣
每年的11月至翌年1月,受冷空氣影響,出現在南沙群島附近海域的6級以上大風(風向多為東北風)天數平均每月都在15天以上,其中12月和1月均可達20天。
雖然南沙海區的緯度較低、冷空氣在南下過程中不斷減弱,但南沙海區因冷空氣引發的東北大風的風力並不比南海北部沿海的風力小,而且其大風往往能維持相對更長的時間。有時,當冷鋒剛剛到達北緯20°的海麵時,在冷鋒前數百千米範圍內的南海地區,會出現東北風普遍增強的現象,其中南海南部比南海中北部的加強還要提早1~2天。這與東亞局部地區(以北緯12°為中心)的哈得來環流加強有關,該局地的哈得來環流的下沉運動由亞洲大陸的冷源驅動,其上升運動由海洋和大陸(即馬來半島和印尼群島地區)的熱源共同驅動,南海南部常位於該局地哈得來環流的中心附近,受其影響盛行東北風且較南海中北部強,而冷鋒的南下加強了亞洲大陸的冷源,進而使局地哈得來環流得到加強,南海海域的東北風普遍加強,但南部更甚。同樣的原因,造成了南海海域的東北季風的撤退並不是自南向北進行,而是北部和中部結束較早,南部結束較晚的現象。
2.熱帶氣旋
引發南海南部海域大風的熱帶氣旋多集中在10~12月(高峰期為11月),其生成地點往往比較分散,生成後的移動方向多樣,大風區的範圍一般都比較小且不對稱,大風的直徑大多400~600千米,8級以上的大風過程持續時間通常不足3天,25米/秒以上的大風區主要位於北緯8°~12°海區,30米/秒的大風區域則主要集中在太平島以西及以北附近海區。此外,南海南部海域的熱帶氣旋有時會與熱帶地區的西南季風及南下的冷空氣發生相互作用並引發大風天氣。
(1)與西南季風的相互作用。南海海域附近的熱帶氣旋在與西南季風發生相互作用時,往往會導致越赤道氣流的加強並引發南海南部海域的大風天氣。
通常,盛夏至初秋,中心處於呂宋島以東附近洋麵並向偏西或向偏北移動,或沿菲律賓東岸北上的熱帶氣旋,與熱帶盛行的西南季風發生相互作用,一方麵使越赤道氣流加強並影響南海南部海區,從而使該區域的西南季風得到加強並引發大風。另一方麵,北上的越赤道氣流又與熱帶氣旋的大風環流連為一體,兩者相互加強並引發大風。由此引發的大風常常能達9級,有時陣風可達10~11級,8級以上大風的持續時間大多不足4天,6級以上的大風過程的持續時間則可達5天及5天以上。例如,1990年6月12~17日,熱帶氣旋沿菲律賓北上,熱帶氣旋的環流與南海南部地區的越赤道氣流連為一體,導致永暑礁出現31米/秒的最大風速,礁東南方海麵測得的浪高達6.7米,巴拉巴克海峽測得的最大風速達22.5米/秒,瞬時風速達25.5米/秒,8級以上的大風過程持續了4天,6級以上的大風天氣過程持續了6天。
(2)與南下冷空氣相互作用。中心位於澳大利亞西北部海區的熱帶氣旋,在加強和移動過程中有時會與南下的冷空氣發生相互作用,導致此氣流從卡裏馬塔海峽越過赤道與熱帶氣旋環流連為一體並相互加強,從而使南海海域的東北季風風力加強並引發大風。太平島和永暑礁以西海麵至納土納島附近海麵是受這種相互作用發生大風天氣較為頻繁的海域,其風速通常可達20~22米/秒,6級以上的大風過程持續時間通常可達2~4天。
3.熱帶輻合帶
熱帶輻合帶是熱帶低緯度地區的重要天氣係統之一,其位置並不固定,在夏季風的影響下,常發生南、北進退的波動,並有時會波及南海南部海域。由於熱帶輻合帶內具有強烈的輻合輻散,從而導致近海麵的大風發生。通常,在熱帶輻合帶內發生的大風,風力並不很大,最大在6~7級,持續時間也較短,大都不足1天。
4.東風波